康熙的南書房:守弱,守嘴,守智,方成大器

有人說:“康熙的南書房,是一個文藝沙龍。”

還有人說:“是一箇中樞機構。”

文藝範的書房裡,藏著某些看不到的力量,想起來有些不可思議。

深度解讀南書房的作用和發生的典故,就會發現,它告訴了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守弱,守嘴,守智,方成大器。

康熙的南書房:守弱,守嘴,守智,方成大器

01

守弱,是不動聲色地變強。

南書房最初的功能是給康熙提供一個讀書寫字的地方,在乾清宮西南角,溫文儒雅,書聲琅琅,就是其最突出的特點。

當他還年輕時,雖然貴為天子,但多數政務和他無關,而是鰲拜一手操辦。

鰲拜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也因此權傾朝野,拉幫結派,沒有人敢拿他如何。

一介書生,如何才能鬥得過一個武夫呢?康熙想到了訓練武林高手。但是他不能明目張膽地做,只能以“鬧著玩”的方式,瞞過周圍人的眼睛。

一群少年,在南書房裡,摔摔打打,累了又接著看書,好不熱鬧。但是沒有人知道,這群少年,就是摁倒鰲拜的高手。

以至於小說《鹿鼎記》裡,出現了一個韋小寶,誤打誤撞就進入了皇宮,為康熙摁倒鰲拜,做出了巨大貢獻。

不管有沒有韋小寶這個人,但是南書房的少年是存在的。

這就是以弱欺強的最好例子。

鬼谷子說

:“萬物皆有其利,萬物皆有其害。”

弱小,不是一無是處的,既然存在,就有其厲害之處。

用手無縛雞之力的人,要和武士對抗,面對面交手,是難以成功的,但是設計一個陷阱,就可以成功了。

我們常常說:“扮豬吃老虎。”

守住自己最弱小的地方,對方才不容易攻擊到你;發現對方的弱點,你才能精準打擊;對別人裝出弱小的樣子,才會勾起別人的同情心。

因為你一直是弱小的樣子,因此你可以躲過別人的嫉妒、碾壓、防備等。從而你就有了成長的機會。就像野草一樣,雖然被風雨打得東倒西歪,但是在某一天,也會成長起來,盛開美麗的花朵。

守弱,不是害怕,而是讓自己變得強大,直到可以百分百勝出。甚至在勝出之後,馬上回到弱小的狀態,避免被更強的對手碾壓。

康熙的南書房:守弱,守嘴,守智,方成大器

02

守嘴,是秘密地謀劃大事。

在康熙的眼裡,南書房是這樣的:“爾在內辦事有年,凡密諭及朕所覽講章、詩文等件。”

歷史學者認為:“凡撰述諭旨,多屬南書房諸臣。”

清朝的高階人物,多半是滿族人,雖然級別很高,但是智慧和格局,和漢族比較,還是有距離。因而,康熙利用南書房,培養了漢族的高官。

翰林侍講學士張英、中書高士奇等人,就是南書房的重點培養物件。

更重要的是,南書房裡有很多秘密,關係到全域性的大事,都在這裡,以文藝沙龍的形式,討論一番。

一半是書,一半是“要害”,讓人摸不著頭腦,從而最能守住秘密。

平定三藩、傾劾明珠等重大事件,都在南書房議論過,也在這裡找到了最佳方案。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一個人管不好自己的嘴,就難以成大事。可是管好嘴,不是一句話也不說,而是知道如何巧妙地繞過關鍵問題。

你去議論大事,卻告訴家人,我去書房看書;你做了一個重要決定,卻告訴外人,我把某本書看完了。這樣做,比沉默更好。

有時候,沉默也是一種語言,會被人認為是“默認了”。

作家拉羅什富科說:“假如我們自己都不能保守秘密,怎麼能指望別人替我們保密呢?”

知道如何用嘴,借用外物來遮擋嘴裡的一切,辦事就容易多了。一開始就把目標和步驟告訴了別人,或者讓別人察覺到了,事情就很容易失敗。

因而,把握守嘴的智慧,是成大器的一個關鍵步驟。

康熙的南書房:守弱,守嘴,守智,方成大器

03

守智,是厚積薄發的根本。

不是一般的讀書人,都可以進入南書房的。

只有讀書的頂級高手,才有資格。

很多人,以進入南書房為榮。一方面被智慧吸引,一方面是可以近距離接觸到天子,為加官進爵打下基礎。

可是在南書房工作過的人,卻很難受,因為讀書的枯燥的,還很費身體。

王宮詹圖炳在書房裡寫書時,感慨地說:“立得手疼,寫得腳疼。”

也有一些不學無術的人,想要去書房裡歷練一番,結果出了洋相。

兵部尚書耿額跑到書房,看到書就打哈欠,坐立不安。他在呼呼大睡時,被康熙抓了個正著。耿額因此丟了官職。

要成大器,就要厚積薄發,可是有幾個人可以熬過讀書的苦呢?十年寒窗,卻毫無起色,也是常事。

唯有終身讀書,才能不斷超越自己,抵達一個個的預期目標。

而守住智慧的最好辦法,就是以守為攻。不斷去獲得新的智慧,從而鞏固過去的智慧。

康熙的南書房:守弱,守嘴,守智,方成大器

04

人生,守得雲開見月明。

南書房是一面鏡子,反映了康熙的一段歷程,也見證了一些重要的事件。如果你悟透了其中的道理,就會發現“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

顏如玉,是溫柔的外表;黃金屋,是成功的光芒。

陳寅恪說過:“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

一直讀書,才能脫胎換骨。

一生用書,才能攻守自如。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