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對於一個時期的文人而言,真的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排名,但是如果你要是問明朝第一才子是誰,得到的答案應該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解縉。

這麼說有些人可能覺得不服,憑什麼說他就是明朝第一才子,有些人甚至都沒聽說過他,感覺他完全沒有唐伯虎文徵明祝枝山這幾個人出名呀。

能得出來這個結論,當然不是拍腦袋得出來的,文人嗎總是要以作品說話的,解縉之所以能夠坐上明朝第一才子的寶座,是因為他主持編撰了在當時前無古人的作品《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彙集了當時能夠找到的所有書籍,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這樣的成就你說牛不牛,就算是後來的《四庫全書》,在很多地方都比不過《永樂大典》,因為它被毀被刪被改的太多了,以至於《四庫全書》從誕生起,他的批評就和讚美一樣多。

但解縉編撰的《永樂大典》可不一樣,除了在當時的條件下,可能會略有遺漏之外,這在當時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留,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了這樣的成就,明朝第一才子的稱號你就明白為什麼會落在解縉頭上了吧,但就算有了這樣一個稱號,當年的解縉可以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更重要的是,他最後還慘死在了錦衣衛的牢裡。

洪武二年,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天資聰穎被人稱作是神通,18歲江西鄉試,名列榜首(解元),第二年參加全國科舉考試,中戊辰科進士三甲第十名,授庶吉士,讀中秘書,同年,官至翰林學士。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這樣的出身,正應了春風得意馬蹄疾這句詩,而且因為解縉的名氣他,連朱元璋都早早的注意到他,命他常伴左右,而且還說出了和他“如同父子”這樣的話。

以翰林學士的身份,跟在皇帝身邊,這樣高的起點,理論上解縉只要不犯大的錯誤,將來弄個封疆大吏噹噹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大明中樞的位置也是指日可待。

但成名太早也是有壞處的,那就是過於真誠,容易把領導的話當真,朱元璋說他們情同父子,有什麼話你一定要明說,凡是有利於江山社稷的話儘管說。

如果是一個基層爬上來的,早就對領導的許諾產生了免疫,但解縉太年輕,況且他面對的又是朱元璋,少少在他面前表演一下,解縉立刻恨不得掏心掏肺的那種。

結果第二天,解縉就呈上萬言書,主張應當簡明律法、並賞褒善政 ,朱元璋讀後,稱讚其才。很快解縉再次呈上《太平十策》進言,解縉爆發出了一個年輕人應有的活力,而經歷了殘酷戰場的廝殺才走到今天地位的朱元璋,面對這個書生也只能是面上讚許,心裡對他早已經是分數打了很低。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但解縉是無法知道朱元璋真實想法的,他以為朱元璋真的很看重他,依然以一個赤膽忠心文人的面目,對皇帝對朝廷,說著那些自己認為正確的話。

直到有一天,當滿朝文武都噤若寒蟬的時候,解縉又一次說話了,然而這一次算是徹底觸怒了朱元璋的逆鱗了,因為朱元璋這次要藉著胡惟庸案殺李善長。

以李善長的資歷,他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的時候,解縉還沒出生,滿朝文武誰不知道李善長的功勞,當代蕭何的名聲不是白叫的,此刻朱元璋要殺他,那一定是下了巨大決心的,裡面的內幕和真實目的,解縉看不到也不可能看到,因為他當時的心裡,只有道義,只有儒家的信念。

他上書為李善長求情,朱元璋大怒,但並沒有殺他,朱元璋是殺人,但他不濫殺,朱元璋殺人那都是有目的的,敢於給李善長求情,充分說明了解縉這個人,完全不成熟,還遠遠看不透朝局,乾脆讓他回家冷靜冷靜再說吧。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一句“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直接讓解縉回了老家休息了,十年後再說,太祖皇帝親口說出這樣的話,對於當時的解縉來說打擊實在太大了,回到家中的他冥思苦想,心中的憤懣可想而知。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在家閉門思過的日子裡,解縉的思想也開始慢慢起了變化,太開始慢慢理解人情世故,磨掉了身上的書生氣之後,解縉一直在找機會重新做官,畢竟一個被稱作神童的人,常年窩在家裡,時間長了誰也受不了。

幸好朱元璋活的沒有那麼久,說的是讓解縉冷靜十年,結果八年後朱元璋歸天,解縉也通過當時的禮部侍郎董倫的關係,不斷在建文帝面前說他好話,終於解縉又一次回到了首都南京復職,任翰林待詔。

但八年後的解縉已經完全不是當年那個心中只有道義和儒家信念的小夥了,他終於明白了朝廷的各種險惡,也終於學會了一個詞叫投機,正是這種投機讓他後來直上雲霄,但最終也是因為這種投機思想,葬送了自己的姓名。

解縉恢復了翰林的身份,作為朱允炆的近臣,這劇情很像是古代皇帝故意為之,讓自己的兒子能夠降服這種大臣,按理說解縉應該是對朱允炆感恩戴德的,但他沒有,當命運發生轉折的時候,解縉毫不猶豫的拋棄了朱允炆。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在書生黃子澄和齊泰的鼓吹下,建文帝削藩失敗,朱棣篡了皇位,關於這場“靖難之役”,我們不能苛責每個人都做方孝孺,但解縉卻在第一時間出城投靠了朱棣,他可是朱允炆的近臣呀,這種行為也實在是有點令人不齒。

解縉這一次賭對了,名譽道義內心根本不算什麼,跟自己要的前程比起來,一切都可以拋棄,投之以桃報之以李,解縉再一次獲得了皇帝的信任,朱棣對他非常滿意,甚至說出了“天下不可一日無我,我則不可一日少解縉”,這樣的話。

你完全搞不懂,這朱家父子怎麼就這麼喜歡解縉,但不可否認的人,他們這種近乎捧殺的行為,的確是給解縉帶了了無上的榮譽,但最終也害死了他。

朱棣因為是得位不正,於是總想著搞點大事情出來,於是他要編書,編一部彙集了古往今來所有書籍合集的書,而這個重任最合適的人選就是解縉,於是一項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事業,就落在瞭解縉的頭上,他也成了歷史的幸運兒。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除了極少數個別動盪時代和極少數特別幸運的人能成為皇帝之外,絕大多數人最高的目標,都是位極人臣成為皇帝的高階打工仔,受到皇帝的信任。

但人類的天性和封建社會的本質,決定了就算你已經位極人臣了,可依然會有危機感,一般這個時候,一個巨大的陷進就要展開了,這就是奪嫡之爭。

一朝天子一朝臣是封建時代不可避免的命運,但如果你提前做好了功課,在未來皇帝面前表現的好,甚至是為皇子爭得了皇位,這樣你未來幾十年的榮華富貴就算是到手了。

不知道有多少頂級的大臣,在無數次的奪嫡之爭中被殺被抄家被流放,但這依然無法阻止人們前赴後繼的做這件事,以為他能帶來的回報實在是太大了,目標太誘人的話,往往就會引起人們做出不理智的決定。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按理說解縉的眼光是對的,當朱棣詢問太子人選的時候,解縉說自己舉的朱高熾不錯,當然解縉還有一個令朱棣難以拒絕的理由,“好太孫”。

解縉認為自己說出了完美答案,朱棣很滿意,但朱棣跟朱元璋一樣,也是個心思很深的人,同樣都是兒子,朱棣心裡其實並不偏向朱高熾。

原因簡直就是自己和父親當年的翻版,朱高熾一點都不像朱棣,他是個行動不便的大胖子,而朱高煦則是常年跟著朱棣征戰的人物,跟朱棣很像。

但朱高熾有大功,靖難之役的時候,守住了北京城,更重要的是,朱高熾是長子,在儒家思想體系下,文臣支援朱高熾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是解縉沒想到,朱高煦的反撲會如此厲害,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得到了朱棣的部分默許,畢竟誰不希望自己最喜歡的兒子繼承大統的。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但皇帝的悖論就在於此,說權力大完全可以為所欲為,但偏偏在很多事情上又寸步難行,喜歡哪個女人,喜歡哪個孩子,這些看似小事,有時候皇帝都無可奈何,劉邦這樣後臉皮的無賴,當年都想換太子,最終都被換成。

朱棣也想換太子,但他換不成,於是世子有疾,就成了朱棣和朱高煦之間最大的默契,大家都希望這個多病的太子能死在朱棣前面,這樣一切難題都沒有了,在此之前朱棣要做的,就是給夠朱高煦榮耀和特權。

但解縉哪裡知道皇帝深深的心思,面對朱高煦的反撲,解縉還經常上書痛斥朱高煦的不是,更重要的是,攻擊朱高煦的各種逾越禮制,這在古代可是大罪。

偏向朱高煦的朱棣勃然大怒,以解縉離間他們父子感情為名,將解縉趕出了京城,直接讓解縉滾的遠遠的,到廣西去上班。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按理說經歷過朱元璋朱允炆朱棣時代的解縉,又經歷了兩次從天堂到地獄式的貶官,心智應該算是比較成熟穩重了,你說這次你都到偏遠的廣西了,只要保持低調,你當年支援的朱高熾遲早會上位,何愁沒有翻身的機會呢。

只要你耐心等待,你解縉就是四朝元老,而且都是皇帝非常喜歡和信任的那種,但偏偏解縉昏了頭,好不容易有個進京的機會,居然就直接去太子府拜會了太子。

太子仁厚,而且解縉對他來說也是舊人,此刻朱棣遠征不在京城,太子監國按理說這種回見,儘管觸犯了朱棣的權威,但畢竟是能說的過去的。

但解縉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在朱棣沒回來之前,又走了,也就是說,當年的朝廷重臣被貶廣西后,趁著朱棣遠征的機會,到了京城見了太子一面,在朱棣沒回來之前又回到了廣西。

任何皇帝聽到這種話,那這個人就活不成了,況且這個人還是搞陰謀起家的朱棣,啥也不說了,你不是想回京嗎,那就回來吧,只不過住址要變一變,從重臣府邸,變成了刑部天牢。

永樂十三年,錦衣衛指揮使紀綱來到天牢,他要見解縉,身為皇帝最信任的人,紀綱對朱棣的一句,解縉還活著呢?

備受三代皇帝信任的解縉,為何最終被凍死在雪地裡

理解非常深刻,這句話似乎什麼都沒說,但已經說了很多,就這樣紀綱陪著解縉喝酒,解縉大醉之後,就被錦衣衛脫了衣服,帶到大雪堆裡,就這麼等著。

一代才子,就這樣被凍死了,解縉的命運,在封建時代,完全算不是什麼特別的,宦海沉浮伴君如伴虎,這個很多人都知道,但解縉的不世之功《永樂大典》卻永遠的留在了歷史和文化的豐碑上,為中華民族優秀文明的傳承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從這個角度上講,解縉已經超過了他的所有同僚,將自己的名字永遠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