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的一首七絕,行文樸實,卻擲地有聲,令人讚歎不已

自然界的景物豐富多彩,人世間的事情變化萬千。一般人很少注意到景物與人事之間的聯絡,詩人們卻獨具慧眼,並善於從平凡事物中尋找靈感,從而創作出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曾經有一位才子漫步於玉泉之畔,他看見流水奔騰不息,又想起歷史上的很多難忘之事,心湖中波濤洶湧,感慨萬分,於是提筆賦詩。下面介紹李大釗的一首七絕,行文樸實,卻擲地有聲,令人讚歎不已。

李大釗的一首七絕,行文樸實,卻擲地有聲,令人讚歎不已

詠玉泉

作者:李大釗

殿閣嵯峨接帝京,阿房當日苦經營。

只今猶聽宮牆水,耗盡民膏是此聲。

李大釗的一首七絕,行文樸實,卻擲地有聲,令人讚歎不已

李大釗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也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為了祖國和人民的解放,為了實現很多仁人志士的宏偉理想,不但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而且還給後世留下了很多篇遺文。

在李大釗殉難六週年之時,魯迅曾為他的遺著《守常全集》撰寫題記,並寫下深情的文字:“他的遺文卻將永住,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李大釗先生的詩歌就是這遺產和豐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讓後世讀者崇敬不已。

李大釗的一首七絕,行文樸實,卻擲地有聲,令人讚歎不已

這首七絕發表於辛亥革命之前,乃是一首借物詠懷的詩作。作者還在詩後題寫了一段註解:“玉泉流貫頤和園牆根,潺潺有聲,聞通三海禁城等處,皆溯流於此。”

三海

,指北京城內的中海、南海、北海,這三處的水流都源自玉泉。

詩的開篇渲染了名園殿閣的雄偉宏麗,“

殿閣嵯峨接帝京

”。玉泉是指北京西郊玉泉山上流下來的泉水,經熙和園流入市區。泉水周圍有很多建築,既有朱柱黃瓦、飛金走彩的排雲殿,還有巍然聳立、金碧輝煌的佛香閣。另外還有五方閣中央的寶雲閣、後湖北岸的眺遠齋也都獨具姿勢,蔚為壯觀。

李大釗的一首七絕,行文樸實,卻擲地有聲,令人讚歎不已

第二句抒寫作者的感慨,“

阿房當日苦經營

”。作者將接連帝京的嵯峨殿閣比作阿房宮,當年的秦代帝王不惜國資民財、慘淡經營,最後卻被付諸一炬,令人唏噓不已。

清代的慈禧太后為了滿足自己驕奢的生活,不顧外族侵略的威脅,以及國家的安危、人民的死活,竟然揶用籌建海軍的經費,耗費八千萬兩白銀,修建了宏偉的熙和園,致使國庫更加空虛,民生日趨凋敝。

李大釗的一首七絕,行文樸實,卻擲地有聲,令人讚歎不已

後兩句抒寫議論,“

只今猶聽宮牆水,耗盡民膏是此聲

。”頤和園在北京西郊,金代的完顏亮曾在此設立行官,明代時被改建為皇室山園。清代乾隆時又進行了改建,稱為清漪園。

再後來慈禧太后命人重建,面積約3。4平方公里。該園設計巧妙,形成景外有景、園外有園的佈局結構,乃是我國造園技術與園林藝術的結晶。

李大釗的一首七絕,行文樸實,卻擲地有聲,令人讚歎不已

作者由園外玉泉的潺潺流水聲,聯想到這座園林完全是用勞動人民的膏血換取的,從而憤怒地揭露了那些王公大臣揮霍無度的本質,表現出對勞動人民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詩人身處亂世,國家和民族正處於危急關頭,而很多豪門貴族卻絲毫不關心百姓死活,更對大清國的前途置若罔聞。詩人目睹這一切令人憤慨的現象,心中充滿了憂愁和無奈。全文行文樸實,卻擲地有聲,令人讚歎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