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講堂|優質蒙學教材的重要意義

人不學,不知道;玉不琢,不成器。為人父母,鮮有不知道學習對於孩子重要性的。

古人在這方面積累的智慧非常多,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三歲前,孩子在父母的關懷下健康成長,三歲後,孩子就要開始接受蒙學教育,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都是蒙學教育的入門讀物。

家庭講堂|優質蒙學教材的重要意義

種地第一重要的就是選種,烹飪不可忽略的就是食材。

如果蒙學教育一起手,孩子就碰上了毒繪本,或者穿鑿附會胡編亂造的教材,等到孩子養成的惡習積重難返的時候,回爐再教育的難度會指數級增加,而中國先人的教育理念是歷久彌新,久經考驗的,值得我們好好借鑑。

今天我們就好好談一談三字經開頭的第一句

“人之初,性本善”

,是如何用一句話是如何顛覆我們今天的教育認知的。

家庭講堂|優質蒙學教材的重要意義

三字經未必人人從頭讀到尾,但這一句話幾乎人人都會背。大家可能會很奇怪,人之初,性本善有什麼了不起的呢?不就是說人剛出生的時候很善良嗎?是那麼簡單嗎?

可以這麼說,今天孩子教育之所以在社會層面湧現出如此多的問題,根子就在於對三字經起手的性本善這三個字的理解出現了巨大的偏差。

什麼是性?《中庸》開頭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就如同莊子觀察到水裡的魚很自由快樂的循道而行一樣。

那麼什麼又是善呢?還記得老子說上善若水嗎?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上善若水,水接近於道,所以善就是合道。

三字經一開篇就為人學習的目標定下了基準。

後面又說到,苟不教,性乃遷。

意思是,孩子逐漸融入社會,卻缺乏正確的教養,導致合於道的天性逐漸的喪失殆盡。

是不是和很多人理解的不一樣呢?

這樣講也許比較抽象,我們再舉一個三字經裡的經典例子來說明合道的善和世俗的善為什麼不能混淆。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有多少家長看到這一句,就讓孩子把自己的梨,糖,玩具等等讓給別的孩子,並教育他這樣是良好的品德?孩子只好為了家長頒發的品德“獎牌”,做出違心的事,這成為了貌合神離的開端,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在生活中會看到越來越多所標榜的和實際操作執行背離的情況。如果這樣的品德獎牌教育是對的,那大人們在生活中爭的又是什麼?為什麼不把自己的獎金,榮譽,職位也拱手讓人呢?這都是孩子所不能理解的。

回到三字經本身,孔融並不是讓梨給隨便一個外人,而是自己的兄長,古有長兄如父一說,家中父母不在(外出、世故)時,家中的老大要擔當起父母的責任,照顧好弟妹,盡扶養、教育之責。同時弟弟妹妹,也要像尊敬父親那樣尊敬自己的兄長。悌於長,宜先知。孔融讓梨,體現的是,孔融意識到了自己的家族對於生存和延續的重要性,展現出了自己的家族意識,他能夠擴大自己的境界,以家族為身,為大家而不僅僅是自己一己之身考慮。這樣的孩子,已經為將來自己能夠安邦定國,不辱使命打下堅實的基礎。就像孟子所說:“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古人的蒙學智慧,又豈止是一個所謂的品德教育能涵蓋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們相信父母們為了孩子都願意付出自己的全力,讓華夏優秀文化成為大家的指路明燈,從蒙學階段開始,使得每一分的努力都有成效,步步為營,將華夏好兒女們都培養成將來的棟樑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