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的故事,就是文明的故事

鹽的故事,就是文明的故事

徐瑾

鹽,可以說是一種不起眼的粉末。它往往是白色,每一粒很細小,不少情況下遇水溶解無形。我們每天生活中都在接觸它,它還是必不可少的物品。甚至,我們每以個細胞,都離不開鹽——化學常識告訴我們,氯是消化和排汗所必需的物質,人類也依靠鈉傳送營養物質或氧氣。據說,一個成年男性體內,大概就含有250克鹽。用手掂量一下,250克,可不是少數。

鹽的故事,背後其實也一部文明的故事。美國記者馬克科爾蘭斯基所寫的《 萬用之物:鹽的故事》(簡稱:《鹽》)這本書,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部關於鹽的世界史。馬克科爾蘭斯基做過多年媒體人,他的敘述有媒體人特有的好奇心,也有著超越學者寫作的廣闊視野。除了《鹽》之外,他還寫過《鱈魚》、《巴斯克人的世界史》、《島嶼組成的大陸:探尋加勒比的命運》等,《鱈魚》獲得了詹姆比爾德食品寫作優秀獎。

正因為鹽和每個人息息相關,鹽除了和生理有關,更具備社會學意義。心理學家厄內斯特瓊斯認為,鹽被賦予特殊意義,遠遠超出了它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荷馬把鹽稱為“神賜之物”,柏拉圖把鹽描述為對諸神來說極為寶貴的物品。甚至,羅馬人把沉溺在愛河之中的人,也稱之為沉浸在鹽國之中。

比如,英文工資(salary)一詞,其詞源sal,就是來自鹽(salt)。在拉丁語中,工資這個詞意味著支付,最早和羅馬士兵的報酬有關,據說士兵有時候直接領到的薪水就是鹽,羅馬道路第一條就是鹽之路。所以直到今天,還有不少和鹽有關的習語,表示某人稱職的時候會說:“worth one ’ s salt”,表面意思是:配得上給他的鹽,實際意思就是:值得他的薪水;“sit above the salt”,表面意思是:坐在鹽罐邊上,實際意思則是:坐在上座。

可以說,對食鹽的使用,是一種公眾的權利,但這種權利往往遭遇權力的侵蝕。這種權利的爭取與剝奪、定價與博弈成為古代歷史隱蔽而重要的線索。

我們常常說食鹽,其實鹽的作用不僅僅在於食物,馬克指出鹽的用途很多,現代製鹽業常常說鹽的作用超過14 000種,從藥品製造到融化道路上的冰雪,從農田施加化肥到製造肥皂、軟化水質和漂染紡織物等。鹽的作用如此之多,在古代更是作為醃製和防腐的主要作用,無論對於食物還是用於木乃伊。

鹽的作用非常多,多數政府對於食鹽的態度往往也在控制為主。鹽的稀缺性,不少是因為人為製造的鹽稀缺。有意思的是:對鹽價的態度其實也暴露了不同制度的差異。在羅馬,政府控制食鹽生產,在羅馬之外的地方高價出售,卻同時保證在羅馬城內食鹽價格穩定。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用鹽的權利是羅馬平民的一個重大權利。可以說,這也是羅馬帝國政治的一大特點,從政並不意味著對於平民的為所欲為,反而意味著討好甚至賄買平民,執政官因此破費自己財物甚至破產的不少。對平民給予鹽的補貼,不過是其中一端。

鹽的故事,對於中國人也不陌生。戰國時代的齊國就是因為有海鹽的便利所以非常富裕。齊國丞相管仲被認為是法家的先驅,他就提出“唯官山海為可耳”,“輕重魚鹽之利”,就是主張官方壟斷經營食鹽。正是依靠官方經營食鹽,齊國迅速發達,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戰國一時霸主。秦代延續了這一政策,漢代也是如此。在漢代,儒家主張政府應該與民爭利,理財官員桑弘羊等將官府壟斷繼續發揮,關於是否取消官方經營鹽一事曾經引發“鹽鐵論”大討論。不過,在大部分情況下,鹽稅在中國本質上都是作為變形的人頭稅。這一制度,造成了鹽商的富裕,也使得鹽對於貧民來說並不便宜。

可見,無論在秦漢帝國還是羅馬帝國,或者埃及等不同文明,鹽都是必需品,甚至成為帝國的基石。甚至有一種說法是:中國的三國之所以分魏蜀吳三國並不是偶然,其實主要和鹽有關,這三個地方是三個產鹽區,魏國食淮鹽,吳國食海鹽,蜀國食井鹽。

中國大部分時間都是官方壟斷食鹽經營,但是從隋朝到唐代,在一段時間內是允許民間自由製鹽的。到了唐玄宗的時代,財政吃緊之後,鹽稅開始興起,原本價格10文的鹽,被加價110文出售。一時之間,政府一半收入來自鹽稅,財政問題因此解決,但是民間卻怨聲載道。可以想像,官鹽產生巨大利潤,也造成了違法私鹽的誕生。私鹽販子往往需要對抗官府,他們必然需要一定組織力,後來野蠻毀滅唐朝的黃巢就是鹽梟。

就這樣,鹽為衰落的唐朝續命,又最終徹底毀滅了唐朝。類似的故事還很多。在中國這樣的吏治國家,一般民眾的組織力往往很薄弱,私鹽販子往往成為民間組織力的來源。一旦得到機會,往往會乘機做大,成為改朝換代中的重要力量。從唐代的黃巢到元代的張士誠,他們都是鹽梟背景,這並不是偶然,可惜過去歷史學家對此著力不多。

在歷史中,人們對鹽的概念也在建構之中。有的地方覺得自然潔淨的鹽最好,有的地方又覺得精煉過的鹽最好。比如過去非洲人喜歡不那麼純粹的鹽,歐洲人不太理解。而如今不少都市人群也放棄白色的精鹽,選擇黑色、粉色的粗鹽,他們覺得更健康。鹽的觀念變化,其實也折射了社會生活變遷。

鹽的故事,耐人尋味,值得書寫的地方還是很多。從一粒小小的鹽中,我們如果留心,可以窺探見人類文明的嬗變。(作者為青年學者,經濟人讀書會創始人)

見習編輯:李茜楠 主編:商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