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門閥士族,指以宗族為紐帶所形成的封建貴族特權集團,享有特權,把持政權,世代為官,嚴格等級,標榜門第,構成了強大的社會政治勢力,興起於東漢時期,鼎盛於魏晉,至南朝逐漸衰落,那麼,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說到士族的興起,必須要提一嘴它的前身“豪族”,在瞭解豪族究竟在兩漢歷史中佔有多大的存在感之後,才能理解豪族最終走向士族化的選擇。

豪族在兩漢之交的恐怖力量

士族的前身,叫“豪族”,這個階層是土地兼併的必然產物,西漢王朝不斷的老化過程裡,社會階層開始明顯分化。

每趕上天災人禍就會有活不下去的自耕農,為了活下去人家只能賣兒賣女賣地甚至把自己賣了,投身有錢有地的人家做佃農混飯吃。

捎帶手地,這部分地主富商的家底更殷實了,有更多資本去進行下一波回收了,如此的結果便是王朝的重要稅源——自耕農逐漸流失,而同時各地開始出現成規模的地主豪強。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但是對於豪強們來說,產業越來越多也有難處:第一,人手不夠,管不過來了;第二,被土匪飛賊惦記咋辦?

解決辦法其實挺簡單,人手不夠讓宗族的人全過來料理家族產業不就行了嘛!料理家族產業,實在親戚永遠比外人放心;怕被賊惦記,不是有佃農給你打工嗎?平時修塢堡加防禦,等土匪真來了讓弟兄孩子們帶著這幫人守著不就行了嘛~

扛起鋤頭是佃農,等賊來了換上傢伙就變私兵,簡直不要太好用。

莊園——塢堡模式的形成,讓整個家族以首領為核心緊密團結,宗族之間資源共享,教育集中,形成了穩定的家族人才隊伍。家族利益也開始蓋過一切,成為了豪族集團的首要考量點。

而大量的隱藏戶口(佃農),也讓豪族的槍桿子力量更加壯大,總而言之,人家有本事和你皇帝叫板了。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皇帝慢慢發現,一樣的地,一樣的人,怎麼自己收上來的田稅越來越少了?肯定是被這群地頭蛇吞了!

但是有轍嗎?沒轍。

霍光和漢宣帝也都努力過,霍光放出酒類專營,總體上保持與民休息,宣帝設常平倉,藉以平衡糧價,這都是給自耕農們活路的政策,這兩位幾十年的努力,於國於民都是大功,但是此時豪族勢力已經尾大不掉了。

到了王莽這裡,魚死網破一樣地宣稱土地收歸國有,豪族家奴作為自由人直接釋放,但是效果很搞笑。

先不提王莽能上位,豪族有大功,這屬於放下筷子罵娘,單就這政策本身而言,槽點太多。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1、土地國有地方豪族不會有一個買賬的,人家要麼拉攏勾結要麼抄傢伙亮肌肉,你地方官連人家大門都進不去還丈量什麼土地?

2、自耕農賣身為農奴本身就是因為沒飯吃沒地種,你把人放出來了又不給地,這不是斷人家活路嗎?順便你還方便豪族把幹不了活的家奴名正言順的清出去了。

王莽這一步,把自己給玩砸了,他成功引起了全體豪族的仇恨,後來這群豪族可是各地反叛割據的主力軍。

新莽亂世,各地出現的割據勢力要麼就是本地豪族,要麼就是被豪族推舉出來的代表,而劉秀就是其中之一。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東漢的開國基礎

整個東漢開國,就是劉秀帶著一群豪族對其他地方豪族或拉攏,或武裝清洗的過程。

從本質上講,各地豪族投資劉秀,就是相信劉秀能帶著大夥成功登頂,讓家族利益在亂世裡保全並且提升,捎帶手再加上那點漢室情節。

而一旦從劉秀這裡看不到前途,叛變也不是不能接受,漁陽彭寵和真定王劉楊都是河北開基的大股東,說反就反。

如果說西漢王朝是劉邦一個佔了多半數股份的董事長帶著一群大股東(功臣),之後經過幾十年整合變成家族集權企業。

那麼東漢就是董事長劉秀帶著少數大股東和無數小股東拉起來的股權極度分散的利益集團。

西漢強幹弱枝,東漢強枝弱幹!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所以東漢從立國一開始,就已經不存在秦和西漢那種皇權獨攬的土壤了,強如劉秀,手裡本錢不夠照樣沒辦法和豪族全面對著幹。

再來看看東漢開國主要功臣的成分:

鄧禹,新野鄧氏,皇親,劉秀的創業合夥人,頂級豪族;陰識,新野陰氏,皇親,頂級豪族;耿弇,上谷耿氏,河北之戰入了關鍵股份,頂級豪族;竇融,隴西竇氏,平隗囂的時候把整個隴西入股,頂級豪族;吳漢,賈復,岑彭,王霸,朱祐,南陽豪族,劉秀老鄉,鐵桿心腹;馮異,潁川豪族,劉秀鐵桿心腹……

不是劉秀太仁慈,是這群人動不起啊!

但是劉秀畢竟是幾百年難遇的頂級皇帝,人家面對這種困局還是做出了努力的。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1。度田。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令各州、郡,清查人們佔有田地數量和戶口、年紀,把透漏的資料算出來!

結果地方豪族直接暴力扛檢,度田政策推行困難重重,最後成效不明顯。

2。地方大豪族搬家。以隴西竇氏,上谷耿氏為代表,舉族搬遷到司隸,補償優質田產和京畿戶口,這一政策把大量邊境豪族遷到了帝國核心區域,實實在在地讓邊境割據的壓力減緩了。

3。皇室聯姻。把頂級豪族拉攏成皇室姻親,用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辦法把雙方利益綁在一股繩上。

4。豪族士族化改革。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劉秀的“三步走”選官制度及士族脫胎原因

東漢開國初期,儒家的處境非常尷尬,王莽全盤儒化復古改革玩砸了的盛況所有人可都還記著,那群太學生臭不要臉給王莽上勸進表的原件估計都還在。

從漢武開始獨尊,成天叨叨“天命”和“君權神授”的儒家,合著就推出了王莽這一玩意?

新莽覆滅以後,儒家面臨著被徹底清算的危險,不過,幸運的是最後的勝利者是劉秀。

第一,人家姓劉,上承祖宗之法合情合理;

第二,劉秀也是“天命”和“ 讖緯”理論的受益者;

第三,東漢一堆開國功臣,包括劉秀自己,可都有太學從儒的經歷,這時候清算儒家不是打自己臉嘛!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公元25年剛拿下洛陽,劉秀就開始火急火燎地建太學,收儒經,招講師了,這一舉措無疑是做給天下儒生看的,總之效果很好。

等到天下平定後,劉秀照樣業餘時間和大臣講經論道,後來漢明帝劉莊甚至自己兼職太學講師開班授課,到底是親爺倆,這腦子就是好使。你說你要是課堂上的太學生你怎麼想?聖君啊!被天子授課,天大的福分啊!

劉秀父子的倡儒行為經過天下儒生渲染宣傳,不光給自己博得了非常好的後世名聲,更讓天下樹立了推崇儒家,修經治學的新風氣。

在思想穩定的基礎上,劉秀開始了對士族成長至關重要的改革:選官改革。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首先縮減太學生人數,杜絕王莽時期瘋狂擴編的神經病作風,對太學生不求量只求質,六百石以上高官子弟直接入學,其他成分的經過地方推薦也可以獲得入學資格。

少部分優秀太學畢業生直接獲得保送名額得吃國家飯,其他學生經過地方察舉,依然有極高入仕機會!

看起來很美好,但是仔細聯想一下這個入學名額的門檻,再想一想無紙無印刷術時代能讀書的都是什麼階層的人,就能明白劉秀想幹什麼了。

這是以入仕為條件,明碼標價和地方豪族分紅呢!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一、六百石以上官員包含絕大多數開國功臣,用子代入太學的方式保證了這些官員大機率長期保有入仕名額,從而延續家族榮光

二、讓地方豪族始終有入太學和“舉孝廉入仕”的機會;

三、用讀書研學和地方察舉兩道門檻,保證了階層的穩定,鞏固了豪族的基本盤。

一切的一切,都要以尊儒治經為基礎,從此,全國豪族開始自發修經學,爭取入學入仕,頂級豪族如竇家鄧家直接和皇族結親,享受至尊榮耀;功臣階層攆著後輩們進太學深造,爭取為數不多的保送名額;普通豪族子弟也想進步,必須苦讀聖賢書,進太學,然後爭取地方察舉入龍門;小豪族和普通階級也不是沒希望,你在地方修經學做善事搏個“名士”名聲說不定能被地方官員慧眼識珠呢?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尊儒重經、太學深造、地方察舉,劉秀“三步走”的選官策略在豪族階級受到了極大歡迎,原本水火不容的中央和地方豪族被這一制度徹底繫結成了利益共同體。

武德充沛的豪強勢力開始放下了屠刀,新一代社會風氣之下,士族開始脫胎而出了。

士族群體的脫胎及士族執行邏輯

儒家思想被東漢帝王設定為官員選拔基礎之後,地方豪族積極響應,“孝悌仁義,泛愛親人”的價值觀也被地方豪族所認可。

從上而下,由儒家提綱掣領的新秩序誕生了,這些豪族從“穎水濁,灌氏族”的豪強惡霸,自發接受教育轉型成了贍養鄉里“性賢達”計程車族隊伍。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實際上,透過表面看本質,這也算是地方豪族與中央達成的共識,中央已經變相承認了豪族們在地方上的龍頭地位,承認了他們的土地人丁鹽鐵產業等既得利益,選擇接受思想洗禮,積極治學入仕,是坐在不愁吃喝的基礎上,為了更高層次需求所做出的行動。

當士族的老家和這裡的人都變成自己的基本盤的時候,他們就沒有必要再去苛刻盤剝了,而是努力去把鄉土打造成造血機器。

賑濟災患,尊敬鄉里,扶危濟困……士族紮根於鄉土逐漸形成責任與使命意識,既讓地方秩序出現了史上難得的百年平穩期,也為士族本身博取了珍貴的名士聲望。

在此基礎上,士族們開始將“光大家門”作為目的,積極為自身的升遷做出努力。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雖然東漢時期的選官制度明顯更加照顧高層次士族,但這並不意味著普通士族就永遠失去了上升渠道。

實際上,士族從誕生開始,有數不盡麻雀變鳳凰的案例,也有不少頂級豪門泯然眾人的事實。

最快的升遷渠道是與皇室結親,比如平陽賈氏作為司馬炎的親家,在西晉開國前後由中等士族一躍成為頂級門第,但如此機會可遇不可求,不能作為常規的途徑去參考。

其次,當宗族中成員由於突出政績和極高名聲被上級提拔,步入龍門成為朝廷高官,那整個家族都會體驗到何謂“因一人而興全族”。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以及日後臭名昭著的安定梁氏的發跡,都是由袁安,梁商這一代鋪平了後代的進階之路。

而一沒有皇室垂青,二沒有逆天祖宗計程車族們,照樣可以從地方做起,積累政績,日拱一卒地向上攀登。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東漢的地方官認命,中央既遵循了傳統的戶籍規避制度,不會讓高階官員崗位出現本地人士,但也照顧了地方士族對於本地的影響力。

功曹、督郵等官吏的人員安排不會要求太苛刻,基本最高長官上報誰就用誰。所以對於地方長官而言,任用本地士族擔任這些官職是最好的選擇,一是本地人熟悉情況,二是藉此討好本地士族,為自己治郡的道路上提供方便。

地方長官手握著舉薦名額,更是本地士族們求之不得的合作物件,所以他們對這些空降領導都會敞開懷抱表示歡迎並積極配合,以便自家孩子能夠得到這些領導垂青。這種互利共贏的模式逐漸變成了東漢地方的潛規則。

除此以外,士族間的姻親和師承聯絡也越來越緊密。今天王家的姑娘嫁到盧家,過幾天盧家就把孩子送到崔家當學生,再過一段日子崔家的老爺被調到王家地盤做郡守……姻親,師承,上下級關係讓士族與士族之間逐漸形成了盤根錯節,牽一髮動全身的緊密聯絡,最終迅速向集團化發展。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關東士族集團就此誕生了。

經過東漢建國以來長達百年的沉澱,大量的名門望族開始脫穎而出,並在歷史中或名噪一時,或源遠流長。

漢末三國大放異彩的潁川四姓(荀鍾陳韓)、汝南袁氏、太原王氏、江東陸氏、河內司馬氏……以及在動亂的魏晉南北朝依舊紮根北方,屹立不倒的范陽盧氏、河東裴氏、河東薛氏、清河崔氏、弘農楊氏們,都在此期間先後發跡。

門閥士族在東漢是怎麼興起壯大的?存在感有多強?

他們在接下來的八百年裡大放異彩,卻也變成了深居朝堂的皇帝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