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評丨祁連山非法採煤是“高度近視”的典型標本

“高度近視”是網民創造的一個詞,形容某些監管者的麻木不仁,在媒體曝光形成輿論壓力後,地方高度重視,而在這之前對眼皮底下動動眼睛就能看到的問題,“高度近視”。近來讓輿論關注的青海祁連山非法採礦問題,堪稱地方“高度近視”的典型標本。

熱評丨祁連山非法採煤是“高度近視”的典型標本

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三年前就被中央通報,問責風暴開啟祁連山史上最大規模的生態保衛戰,但記者持續兩年多的跟蹤調查發現,追責高壓下總體取得成效,南麓腹地的非法開採卻並未根絕。號稱青海“隱形首富”者,盤踞在這裡涉嫌無證非法採煤2600多萬噸,在兩輪中央環保督察期間,這家公司仍不收手,打著“生態恢復治理”的名義掠奪式採挖。從央視新聞航拍鏡頭裡可以看到,這裡開腸破肚溝壑縱橫,公路兩側有大量開採區形成的水坑,兩側山體形成多道裂痕,滿目瘡痍的創傷場景讓人痛心。

人們不必到現場,在航拍裡就能看到非法採挖留下的明顯痕跡,採挖差不多是明目張膽地進行,當地這麼多年來卻未依法治理,不正是“高度近視”嗎?這種採挖跟一般違法行為還不一樣,沒法長期偷偷摸摸進行,需要大車運輸,大車要加油,機器要發出聲音,採挖會留下抹不掉的痕跡,執法部門稍微盡點兒職,都能及時發現。這何止是“高度近視”,簡直就是瞎了。

媒體曝光後,當地開始高度重視,兩名廳官被免,涉事企業負責人被採取強制措施。有人說這是輿論監督的勝利,報道拉下兩名廳官,當地迅速反應,重視媒體報道,挺好。但需要繼續追問的是,對如此明目張膽的非法採挖,此前為何監管失守?負有監管之責的部門和官員為什麼“高度近視”?如果不是媒體堅持監督和持續報道,這樣的“高度近視”還會持續到什麼時候?當地還有多少這種被“近視”的監管者忽略的“隱秘角落”?

監管者麻木不仁,對種種問題“高度近視”,有幾種情況:一種是“瀆職式近視”,無能,不盡職、懶政。抓老鼠是貓的天職,這貓卻整天睡大覺,不抓老鼠,不履行職責,不當好一個領域的忠誠守門人。還有一種問題更大,叫“尋租式近視”,也叫有償“近視”,並不是真近視,而是給了錢之後選擇性“近視”,成為非法採挖利益的一部分。監管者反成為保護傘,貓成為老鼠的同盟,不僅不抓老鼠,反而成為碩鼠的夥伴,幫著看著其他貓。眼睛只盯著錢,錢讓閉眼就閉眼,錢讓睜眼就睜眼,有償不監管,“有償式近視”。

媒體和公眾最擔心的正是這種有償不監管,擔心貓鼠形成採挖同盟。按理說,在中央的高壓問責下,問責的劍懸在頭上,又是通報,又是督察,不太應該出現“瀆職式近視”。工作肯定在做,日常監管也照常進行,可為什麼“隱性首富”仍那麼明目張膽地進行著開採,不怕監管,不怕督察呢?正像媒體所披露的那樣,有理由懷疑背後有人在通風報信,也有理由懷疑監管者捲入利益之中。這就不僅僅是“高度近視”,而是眼睛盯錯了方向,不是盯著採挖者,而是盯著上面的督察。

熱評丨祁連山非法採煤是“高度近視”的典型標本

△青海省祁連山南麓腹地木裡礦區衛星圖

有人說,又是中央的高壓問責,又是環保督察,這些人怎麼敢頂風作案?這可能真不是什麼“敢不敢”的問題,而是“非法採挖利益”有多大的問題。“高度近視”到多少度,關鍵看利益誘惑有多大,當有巨大采挖利益驅動的時候,貓鼠都會鋌而走險。所以,問責兩名廳官,只是一場問責風暴的開始,需要徹查“高度近視”的原因。眾多的反腐案證明,這種環境生態大破壞的背後,往往是一個地方官場生態問題的反映。以此為標本,查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讓每一個“高度近視”者付出代價,讓監管者清清爽爽,地方風清氣正,才有生態上真正的綠水青山。(文丨曹林)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