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眼皮是內雙、鼻尖不夠挺、唇邊有點小鬍子、毛孔再小一點就好了……每當面對鏡子中的自己,我們總能找到臉上的不足之處,甚至會因為「不夠美」而焦慮或自卑。

最近的熱播網劇《聽見她說》,第一集《魔鏡》就是關於「外貌焦慮」的。

女主人公,一個極端外貌不自信的女孩,每天花兩小時三十七分鐘打扮自己。我們從鏡子的視角,看著她連貫地上了妝又卸了妝,看著她因為自己丑而一邊獨白,一邊痛哭流涕。

然而荒誕的是,就算在這集控訴「外貌焦慮」的劇裡,彈幕中依舊不斷飄過對她容貌的指指點點,質疑妝容太厚、面板幹毛孔大、眼袋明顯……

她在說什麼,重要嗎?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 DEPTH

你覺得自己「不好看」嗎?

從學生時代的各種評價、歧視、同學們私下裡的「班花評選」、「異性照片打分網站」,到成年之後普天蓋地的美顏、網紅、媒體灌輸和社會評價,都在向我們傳遞一種價值:

顏值即正義,尤其是女性。

畢竟美人捧心是楚楚惹人憐,長得醜的捧心,那叫「醜人多作怪」。

2015 年,德國諮詢企業 GfK 搞了一次「全球外貌滿意度調查」,發現中大陸只有 10% 的國人對自己的外貌完全滿意,三分之一的人介於滿意和不滿意之間,還有 13% 的人以不滿意為主。

然而,就是這樣低下的滿意度,竟然在參與調查的 22 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名算中游。

覺得自己丑,可能是我們的時代痼疾。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圖片來源:GfK

而當代的焦慮和「時代病」進一步嚴重,就會真真切切地在一些人身上表現為精神疾病。

如果一個人正在經歷嚴重的外貌焦慮,TA 可能存在精神障礙,叫做:

軀體變形障礙

英文叫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也有翻譯為體像/體象/體相障礙、幻醜症等。它是一種真實的精神-心理疾病。

■ DEPTH

生而為人,不夠美

我很抱歉

很多人可能難以想象,外貌上的一個小瑕疵,能帶來多麼大的焦慮。

一個青春痘,在普通人眼中只是個需要清除的紅點,而在軀體變形障礙者眼中,很可能就是字面意義上的「臉爛了」:

跟朋友同事聊個天,時刻覺得 TA 在介意臉上兩毫米的小痘,即便 TA 根本沒看見;

難以控制地照鏡子、問別人、跟別人對比,確認自己沒問題;

塗若干層化妝品,備齊墨鏡口罩,不自覺地用手擋著,拼命想把痘遮住;

走到哪裡都覺得自己像毀容一般,不好意思見人……

逐漸,這種焦慮與痛苦成了日常,讓人不敢出門,不願工作、排斥上學,沉溺於對自己的身體進行「改造工程」。

而這顆「痘」,可以是各種無關緊要的外形缺陷:從臉上的皺紋、痘坑、單眼皮、大小眼、塌鼻樑、牙不齊、膚質不好,到身體的高矮胖瘦、胸大胸小、脫髮、肌肉不發達,以及性器官等。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女生將自己整容成芭比娃娃,在英文社交媒體上一度非常流行。這樣做的人很多在後來被確診為軀體變形障礙。

圖片來源:Yourtango。com

還有個有點驚訝的事實:

人們普遍認為女生更關注外貌,但在軀體變形障礙方面,男女發生率的差異並不大。

美國的比例是 2。2% (男)比 2。5% (女)。

看臉的時代凝視女人,同樣也凝視男人。

女性的焦慮點分散於體重、面板、胸臀腿各各方面,而男性集中在身材不壯、毛髮稀疏和私處尺寸三大領域,跟普羅大眾關注的部位恰好一致。

雖然覺得自己外形不完美的人不少,但軀體變形障礙確實是病——進入領域權威《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疾病,會對人造成真實而嚴重的傷害。

這種疾病容易跟抑鬱、焦慮、進食障礙共患,也跟自殺意願、自殺行為的升高有一定關聯,嚴重者會退出社交。另外,常見的問題還包括「過度整容」。

和要「變更美」的一般人不同,整容並不能幫軀體變形障礙者改善心態。

根據不同的研究,一到三成的整容者可能有軀體變形障礙傾向。而德國的大樣本研究顯示,軀體變形障礙者參與整形的比例是 7。2%,遠高於 2。8% 的全民平均水平。

軀體變形障礙者迫切想要透過整容迴歸正常,但八成左右的人整完之後仍不滿意,往往會要求對同一部位反覆整形,提出醫生達不到的要求,或者馬上轉移到下個需要焦慮的「問題」。

周圍的人會批評他們「整容成癮」、不務正業。只有這群人自己知道,靠整容試圖撫平心中的焦慮卻無法撫平,有多痛苦。

■ DEPTH

社交媒體

讓我們對「醜」更焦慮

像大部分精神-心理障礙一樣,軀體變形障礙不是某個單一原因造成的。

這種障礙與人格特質有一定關係,

性格比較完美主義,或有焦慮、抑鬱、強迫傾向的人更容易發生。

但這並不是說,只要完美主義就必定會產生外貌焦慮。

另一個與這種問題可能相關的因素,是

兒時受到過跟外形相關的諷刺、歧視與欺凌,尤其是針對體貌特徵的欺凌。

「你四眼」「你齙牙」「胸大無腦」「你怎麼這麼胖,都吃成豬了」……這些話像刀子一樣,刻下的傷痕數十年後可能還留著。

最近,有個新的風險因素在逐漸浮出水面:社交媒體。

照片越拍越多,美顏越開越大,男生人均八塊腹肌,女生個個電眼大長腿,原本分享生活的自拍、直播、vlog,變成了比拼顏值身材的秀場。

然而自拍多到影響生活,本身就可以是軀體變形障礙的症狀表現。

有個特別典型的案例,是英國小哥丹尼·鮑曼(Danny Bowman),他曾經確診此病,並且一直在呼籲社會關注。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丹尼·鮑曼。

圖片來源:影片截圖

丹尼在十五歲時自拍上了癮,每天在社交媒體上發兩百張自拍,卻發現沒有一張是他自己看得上眼的。他把這些照片發到網上,又招來了很多槓精,有的說鼻子大,有的說眼睛小。於是,他每天花十個小時找角度,就是為了拍到最完美的一張自拍。

他逐漸開始「外貌焦慮」,陷入了抑鬱和強迫,退了學,之前的朋友也失聯了。經過規範的診治,他才恢復健康。

丹尼是英國第一個醫學認可的自拍上癮者,卻不是第一個受網路影響的「外貌焦慮」者。

近幾年,各國整形科都不約而同地發現,想要整容像明星的越來越少,想要整成「濾鏡臉」「網紅臉」的越來越多。

鋪天蓋地的「外貌焦慮」,正在製造一種新疾病

此類新聞太過常見,幾乎已經不算新聞。

一開啟網路,我們就彷彿掉進了俊男靚女的陷坑,看到的所有人都比你更美、比你更帥。

長期接受這樣的資訊會改變人對現實的判斷,就算理智明明告訴你那些人都開了八層磨皮,你也很難不被其影響。

有研究發現,兩者存在相關關係,在這種社交媒體環境下暴露的時間越長,軀體變形障礙的風險越大。

■ DEPTH

有辦法走出「外貌焦慮」嗎?

如今,我們被來自 PS 、商業廣告、社交媒體的俊男靚女包圍,而他們又成了我們互相鄙視、互相攀比的理由。

媒體和周圍人的觀念共同抬高了被稱為「美」的門檻,直到絕大多數人靠天然的容貌和身材都難以達到;而凡是低於「美」的都被認為是「醜」。

看著「美」的人透過外形換來大把的真金白銀,而「醜」的人卻只能招來咒罵和惡意,誰敢說自己不焦慮?

即使沒到患病的程度,現代人也很難不受這種心態的戕害。

如果你過度在意容貌,經常為外形焦慮,乃至變得討厭自己、厭惡社交,我們建議:

00

就診,確診的話嘗試心理治療

■ DEPTH

與其對疾病的代入感太強,不如去正規醫院看看。如果確實情況嚴重,那就要配合藥物和心理治療,走出困境。

如果問題還沒嚴重到確診的程度,只是偶爾焦慮,可以試試:

01

練習分配注意力

■ DEPTH

在日常生活中,試著主動關注你正在做或者正在經歷的每件事情,關注它們帶給你的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帶來什麼樣的感受,試著去體會那些你早已習以為常的細節。

比如,吃東西的時候,你的舌頭、牙齒和兩頰是怎麼互相配合完成咀嚼這個動作的?進門的時候,你的手臂和手是怎麼用力、扭轉,用鑰匙把門開啟的?從家走到學校或者工作地點,你都會聞到哪些味道?

學會集中注意力,你將可以越來越擅長把過多地放在外貌上的注意力,分配到生活中其它重要的事情上去。

02

停止自我測量或者反覆觀察的行為

■ DEPTH

如果你希望自己更瘦一些,並且常常測體重,那你一定明白這是什麼意思。

我們總會時不時冒出一種衝動:想要獲知當前自己過度關注的事物具體的狀態,在外貌焦慮者身上,可能是體重大小、臉上的痘印是輕是重、左右臉到底有多不對稱、小腿到底有多短……獲知這個行為可以讓我們暫時好受一些,但卻無法持久,那種衝動總會再次湧上來;而我們越是輕易地順應那股衝動,就會越加依賴獲知的行為,失去探索其它可能同樣有效的行為的機會。

所以,不如試試不去測量,看看會怎麼樣。可以想見,最開始你會覺得很難熬,因為習慣被打破了;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你會發現,不去順應衝動,你的心裡平靜的時間會變得更久,你對觀察或測量行為的依賴會變得更小——它是一種更能有效減輕焦慮感的行為。

03

理智整容、修容

■ DEPTH

為自己的整容、修容計劃定一個界限,並找出這些衝動背後的真實想法,理清「到什麼程度就可以停了」。還有,少去跟網上那些八級美顏人士攀比。

決定修飾或者修改自己的外貌之前,先想想,自己這麼做是為了什麼?為了和別人攀比嗎?為了獲得別人的稱讚嗎?為了讓自己感覺更自信嗎?為了受人喜愛嗎?受不了自己身上的某種缺陷?或者是為了能看上去和別人一樣?

多想幾遍,你的目的是否能透過改變外貌來實現?除了這個方法,你還有哪些別的選項?如果容貌改變了依然達不到目的,你將會進一步做些什麼(而不是「更徹底」地整容)?

04

停止社交孤立

■ DEPTH

親人、朋友和同事並不會因為你長相的瑕疵而不願和你交往。如果你總是隱藏自己,可能反倒會讓他們以為你不想出去、不想社交,讓關係逐漸變得疏遠,不如多出去走動走動。

如有「不化妝就不能見人」的思維,試著素顏出街檢驗一下這個認知是否正確。

美,和真、善一樣,本來是人類天然的追求和嚮往。如果對美的追求成為補償自卑的工具,美可能就悄然消失了。

一切追求美的行動都應該以開心和健康為目的,而不是以攀比、治癒自卑、模仿他人為目的。

或許商業的陰謀試圖將所有人的審美統一起來,但人的美並不存在標準模版。我們不需要因為外貌美才自信,我們自信了,在別人眼中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