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設計是一種幻想出來的假想構思。”

——原研哉

時間回放到原研哉步入設計領域之初,他在1977年(19歲)考入武藏野美術大學造型學部(department of science of design),師承向井周太郎(Syutarou Mukai,1932~)學習設計基礎。25歲獲得武藏野美術大學設計碩士學位之後,進入日本設計中心就職。

他說,直到在大學裡接觸到設計之後,他才意識到自己對設計的喜愛。對設計的興趣並不在於對圖形,技術的研究,而是關注到一個更加深刻的問題:對於目前人類所創造的環境,他們的腦子裡究竟需要有什麼樣的知識背景?也就是說他更關注於設計哲學。他非常贊同曾經聽到的一句話:“藝術”與“設計”的區別,在於藝術的主題是“我”而設計的主題是“我們”。原研哉對於設計的認識,體現在對大眾生活的關注之上,他並不在意平面、影象、空間設計的分類,站在更廣義的角度,去關心自然而然的事物。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前篇提到,原研哉對於文化的看法:某種程度上來說,全球性的文化並不存在,文化的精髓依賴於地域的滋養。我們應該去尊重文化的地域性,再將其推廣到一個全球化的語境中。

將日本的產品及品牌,以一種全球化的語言去消化傳播,便獲得了國際的關注和認可。而我們也都知道,中國的文化對日本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專訪中,原研哉對我們提到,他對中國市場的各種工作都有著濃厚興趣。

2017年,他為一家開在北京的茶室,做了整體的視覺設計,店面中簡約自然風格,也迅速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我做過各種各樣的中國的工作。主要原因是我喜歡中國,特別是對中國茶很感興趣。我認為做中國茶館一定可以走向世界。”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這間茶室的業主最初只希望邀請原研哉為這裡設計平面視覺系統,而原研哉卻出乎意料地包下了室內所有的設計,如今的這間茶室,不僅僅是空間,甚至是每一個文字都有蘊含著他獨有的設計風格。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我呢,雖說是設計領域的,但並不是專業的空間設計師,不過對於空間而言,我認為有緊張感就會產生空間。所謂空間並非是被四角的床以及天井所包裹的空間。很久以前,在桌子上,立著一根菸,然後就有了緊張感,像煙這樣的很細的一根立起來,有可能會倒。僅僅是一根菸立起來,就產生了很強的緊張感。”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比如說椅子的腿,儘可能細,所以選擇用鐵做細的腿。我不希望椅子的腿太影響空間,雖然細的話有點不穩定,但是這部分從全部的空間上來說,會有空氣感,會有一種寬敞的感覺。所以呢,就是這個感覺。把椅子的造型以一種元素進行統一,並且不失統一後的空間平衡,再來延伸做其他內容的設計。”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為了完成統一、完整的視覺感受,同時也出於對茶文化的濃厚興趣,他也親手設計了白瓷燒製的茶具,希望從這裡開始的中國茶文化也可以慢慢地走向世界。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如果不去統一整體會感覺很無聊。僅僅對於內部的話,食器用其他的造型,或者包裝材料用完全不一樣的材料也是沒什麼不可以。但是統一出一個思路,並且連續性地進行設計,將統一的整體感覺最大化是我的想法。這點我還是想盡可能去做。”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如果可以的話,我認為在這裡用來喝茶的壺,大概有三種:比如深的、淺的、大的、小的。杯子也是一樣。可以一邊欣賞一邊體驗。因為杯子不同,所以茶的香氣,味道也就會隨之變化。我知道目前只設計出一個杯子。其實也沒有關係,中國茶的多樣性,不拘泥於形式,能有這樣的店我相信會很值得期待。其實喝茶就是藉口,主要是與人溝通,自己放鬆下來和別人說話。在這樣的空間裡該是多好的感覺。”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原研哉說,有機會的話他想將世界上所有的器具都設計一番,大師的任性背後隱藏了什麼樣的思考,還需要我們各自斟酌。

END

主持人:郭洋子 導演:王言竹 攝影:劉崢

原研哉:“我”和“我們”,是“藝術”與“設計”的最大區別

編輯:設計娘、蒙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