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前言:

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可是所有學前兒童都聽過的故事,主要就是在歌頌司馬光的冷靜和勇敢。對於這段歷史,在《宋史》中也有明確的記載。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不過對於司馬光砸缸的這個典故,馬未都卻認為司馬光不可能把缸砸壞,他砸的極有可能是甕。針對這個問題,馬未都還曾經在節目上與一個教授進行了辯論。

馬未都質疑司馬光砸缸的依據是什麼?他又有什麼資格質疑這個故事呢?這還要從馬未都本人講起。

從文人大佬到收藏家

出生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馬未都與同齡人一樣,都有過下鄉的經歷,而且放過普通車床工人。不同的是,在最普通的崗位上馬未都開始了自己的文學創作之旅。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當馬未都的小說發表並收穫了一大批粉絲後,他成為了一名職業的編輯,並且挖掘了現在赫赫有名的莫言、餘華等人。作為文學界的大伯樂,馬未都的生活在他人看來十分美好。不過馬未都並不滿足於此,而是將視野轉向了古玩文物。

當時的人們對古玩並不那麼熱衷,識貨的人不多,造假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這樣一來,白手起家的馬未都才得以淘到幾件好物品。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後來收藏熱潮湧起後,造假販子多了,收藏的人也多了,馬未都也透過自己對歷史和文物的研究有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更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

對文物的熱愛使得馬未都從未停止過收藏,即便自己對其他錢財小氣得緊,對於看上的文物卻捨得一擲千金。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後,馬未都在收藏界有了一席之地。

後來為了能讓更多人知道文物身上的的故事,馬未都開了一個私人博物館,並且在一些網路平臺上專門講述文物的來歷。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換句話說,從之前的文學界大佬,到現在的收藏界名人,馬未都不僅成功實現了轉型,而且在這過程中瞭解了許多歷史、文化、習俗等方面的知識。

對於司馬光砸缸故事的質疑,馬未都從歷史和文物方面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司馬光砸的是甕,因為宋朝沒有那麼先進的技術,不可能有容納一個人的缸。

這個觀點是否正確,我們還要看看甕和缸到底是什麼東西。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甕和缸的區別

從特性上來講,甕的形狀是上下窄,中間寬,而缸則是地下小上面大的結構。從形狀上來講,二者並不相同。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除此之外,甕的厚度比較小,更加脆弱。缸的厚度比較大,相對甕更加結實。也正是基於這點,馬未都對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有了懷疑。一個七歲的孩子舉起大石頭本身就是一件難事,何況還要砸壞結實堅硬的水缸呢?

不論是甕還是缸,都是一種容器,百姓大都裝的是糧食和水。只不過甕的結構不容易將裡面的東西完全倒出來,而且容易壞,所以才發明了缸。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說到底甕和缸更像是一種物品的不同種類,滿足的是人們不同的需求。這樣說來馬未都說的觀點或許也有點道理,但他說的宋朝燒不出能裝人的缸就錯了,事實上在唐朝的人就已經掌握了相對成熟的技術。

請君入甕

在武則天掌握了國家大權後,為了能夠讓天下的政敵不再與自己為敵,武則天提拔了一大批酷吏替自己賣命,一旦發現別有用心的人就抓起來嚴刑拷打,直到招供為止。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為了能讓被逮捕的人儘快承認罪名,這些酷吏發明了各種摧殘身體和意志的方法。到最後,武則天收到了一封告發酷吏周興的舉報信,審問周興的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另一個酷吏來俊臣。

來俊臣接到這個任務後也十分頭疼,畢竟這些“同事們”經常在一起研究用刑方法,一般的手段是不可能令周興承認罪名的。於是來俊臣將周興請到家裡來喝酒吃飯,並問了一個問題。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最近有個犯人用盡了各種辦法都不開口,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嗎?”

聽到來俊臣的詢問,周興漫不經心地說到:“這簡單,將一個大甕裝滿水架到火上,將人丟到甕裡就行了。”

故事的結局大家都知道,請君入甕的成語也是由此而來。值得注意的是,周興說的甕可以將人裝進去,而且能承受得住烈火的焚燒。可見唐朝時期甕的工藝水平已經發展的接近成熟了。

馬未都:司馬光砸不了缸,宋朝燒不出!結果卻慘遭一成語“打臉”

甕和缸幾乎是同一時期的物品,唐朝時的甕能裝人,缸幾乎可以肯定能裝得下人,至於宋朝就更不用說了。

由此可見馬未都說的司馬光砸的可能是甕有一定道理,但說宋朝沒有能裝人的大缸似乎有些武斷了。

總結:

在現在的語言習慣中,很多人將古代的甕和缸都叫成缸,所以說司馬光砸缸也並無不妥。至於馬未都的懷疑也有一定的依據,不過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罷了。

對於這個故事裡出現的是缸還是甕,我們完全可以不必那麼深究,現在也沒有更明確的證據,我們應該關注的是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