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為自己的需要負責,良好的親子關係便建立了,愛便開始流動

重讀《同理心的力量》一書,緣於對“

感受”和“需要

”二詞有了新的體悟。

當父母為自己的需要負責,良好的親子關係便建立了,愛便開始流動

自走上自我成長的道路以來,我還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意識到“感受”和“需要”基於自己的重要性。

原來,

修身要從回到感受開始。

原來,

感受是需要的信使。

原來,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

修身要從回到感受開始

《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寫道:

“體會自己的感受時,你越能連線到自己的身體,就越能體會當下身體最真實的反應,也就越能聽到內心的聲音。一定要記得,感受就是身體的反應”。

旁聽過一個個案,案主的媽媽因心臟病離世,她連最後一眼都還沒來得及看,媽媽就已被拉到了殯儀館。

為此,從母親離世至今,案主每每想起仍多有遺憾,有愛有恨,不能夠完全放下。

她覺得自己很像母親,總處在情緒低落的狀態,想改變這種狀態,又突破不了,像是被什麼束縛住了一樣。

在聽案主的陳述中,邊聽邊覺得自己與案主有著很多的類似,不同之處在於讓她遺憾的是媽媽,而我遺憾的卻是爸爸。

當父母為自己的需要負責,良好的親子關係便建立了,愛便開始流動

自從爸爸生病去世以後,我原本以為自己並不那麼悲傷。可一離開爸媽家回到自己家,每每想起爸爸總會淚流滿面。

每當這時,抱怨、自責和悔恨就會一塊襲來,讓我心痛不已。

如果不是旁聽了這個個案,或許我會在對爸爸去世的遺憾中不斷悲傷,累積悲傷而不自知。

個案中,老師用同理心、家排、能量療愈和意象對話等手法幫助案主與去世的母親和解與告別。

在最後老師幫助案主釋放悲傷的環節,當案主的情緒流動和信念轉化完成時,就在那一刻,我竟感受到了自己腹部的輕盈和清空。

這種感受太夢幻了,簡直讓人難以置信,可那感覺又是那麼的真實。

原來,在我的身體裡一直都藏有悲傷。這份對爸爸去世的悲傷不僅只在頭腦和心的層面,更在我的身體上。

身心,身心,身和心是一起的,

和自己的身體建立連線,才是修身的第一步。

當父母為自己的需要負責,良好的親子關係便建立了,愛便開始流動

感受是需要的信使

《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有言:

“我們每時每刻的感受都在提醒我們,關注我們此刻滿足或未被滿足的需要是什麼”。

對非暴力溝通的學習越深入越發現 ,之所以有那麼多的親子、夫妻關係問題,

其實都源於一個人

內心有著太多未被滿足的需要

,而這些未被滿足的需要又都被忽視掉了。

正如《非暴力溝通》中所說:

“人們無論做與不做某件事,都是在滿足內心的某種需要”。

舉個例子:

我家先生從來都不愛管孩子。當大兒子叛逆時,我讓他管管,他要麼就給打一頓,要麼就任由孩子愛幹嘛幹嘛。

在我這裡,我想要的是先生能夠和我一起重視孩子的教育,好好培養孩子。我的需要是孩子優秀,家庭和諧幸福。

可在先生那裡,他雖然也希望孩子好,家庭幸福和諧,可他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真正的內在需要卻是自己的輕鬆、自在。

當我和先生的這些需要能夠得到滿足時,我們就會是輕鬆喜悅的。

反之,如果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則會生氣、憤怒、抱怨和指責。

可以說,

每個人的負面感受(情緒)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在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當父母為自己的需要負責,良好的親子關係便建立了,愛便開始流動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

還是《同理心的力量》一書中所言:

“當父母為自己的需要負責時,父母和孩子之間就建立了良好的關係,愛便開始流動”。

接我上面的例子。

當孩子叛逆時,我和先生都想要將他拉回來,用盡各種方法讓他“變好”,這樣我們就不會覺得自己是失敗的父母,也就不用擔心孩子再也沒有好的未來了。

我和先生內在一致的需求就是希望孩子能夠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也就是說,我們的共同需要是孩子的未來。

可這個需要真的只有孩子才能滿足我們嗎?

並不是的。

滿足我們的需要,其實有很多種策略,但無論哪種方式,

最後都是落回到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

如果我想要讓孩子有個好的未來,那麼我能做得

最好的方式就是成長自己,連線自己,和自己的內心在一起,讓自己變強大,變美好。

正如同理心教練董國臣說的那樣:

“一個人回到自己的需要,意識到自己是自己需要的主人,別人不是自己需要的奴隸時,就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真的是這樣。

當我能夠為自己的需要負責,只是先做好自己時,焦慮、煩躁等都靠邊站了,取而代之的是平靜,是安住於當下。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尤其是身為父母的我們。

當父母為自己的需要負責,良好的親子關係便建立了,愛便開始流動

父母只有先學會愛自己,而後才能給到孩子愛

感受和需要緊密相連,一個主身一個主心。

我們常說身心合一,內外一致的狀態才是生命的最好狀態,說到底,我們首先要重視和修煉的就是對自己感受的連線、面對與認可,以及對自我需要的認同與滿足。

歸根結底就是

愛自己

中國NLP親子關係首席培訓導師劉文君在《喚醒半睡的自己》一書中說:

“愛自己是對自己負起生命的責任,個人的健康、情緒等所有生命狀態都是自己的責任,我們不應假手於人。當我想要愛自己,想要尋找活在世界上的生命意義時,就要承擔起我的責任,成為更大連線中的獨特自己”。

承擔應有的責任,並對自己的生命狀態負責,活出最好的自己

,這是身為父母,愛自己的最好方式。

當父母為自己的需要負責,良好的親子關係便建立了,愛便開始流動

凡事都有先後順序,

父母只有先學會愛自己,而後才能給到孩子愛。

結語:

感受和需要看似平凡無奇,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但或許正是因為人人都知道,所以反倒是極易被忽視和不屑一顧的。

希望大家都能夠重視起來,因為

它是通往深度自我成長的橋樑,是愛的流露,是生命的綻放。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書研聊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