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農村“吃大戶”:地主不願借糧給饑民,轉眼就被搶到家徒四壁

在電影《1942》中,河南發生蝗災旱災,導致老百姓背井離鄉,外出逃荒。張國立飾演的地主,本來家中比較富裕,不至於流落他鄉。但是,饑民闖入他家,洗劫一空……這在民國時期的農村,叫做“吃大戶”。

民國農村“吃大戶”:地主不願借糧給饑民,轉眼就被搶到家徒四壁

民國饑民

“民國四年半,斗膽立洪憲,先打葛家灘,後打花石澗。”這是一支流傳在山東安丘的一首民謠,提到了老百姓“吃大戶”的事情。

這事要從民國四年說起,那一年安丘遇到大旱,田裡的莊稼幾乎顆粒無收。那時候老百姓家裡很少有餘糧,缺衣少食,只能找地主借糧,來年收了糧食,再加倍償還。千百年來都是這樣,一旦發生天災,老百姓只能靠借糧或者救濟硬撐過去,要麼就只能逃荒。

安丘的老百姓盼望著,來年能風調雨順,還能活下去。沒想到,民國五年袁世凱稱帝,各路“討袁軍”紛紛起兵,又亂了。

這一年的農曆四月初四,一支討袁軍路過,派了數十名士兵攻下了安丘城。當時的安丘縣知事名叫章光銘,他幾乎沒做抵抗,就帶著警察所長卞蘭芳逃跑了。討袁軍就這麼在安丘折騰了一個月,省軍才派出第五師工程營進城,討袁軍撤走,章光銘又回來當縣知事了。

其實,這一年剛開春,老百姓就熬不下去了。

民國農村“吃大戶”:地主不願借糧給饑民,轉眼就被搶到家徒四壁

民國山東

兵荒馬亂,苦的就是老百姓。討袁軍來了,縣知事走了,安丘一片混亂,再加上饑荒,老百姓只能求地主借糧。

在這裡解釋一個問題,交租和借糧還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地主佔有農村的大量土地,佃農租種土地,就必須要交租。明清時期,各地契約中規定的地租額,一般都是土地產出率的50%左右。

但是到了清末民初,很多地方實際的交租額,是土地產出率的30%左右。這不代表佃農的壓力很小,因為清末民初戰亂頻發,天災人禍,尤其是北方很多地區,糧食收成很差。老百姓哪怕只是交了三成的地租,生活也很艱難了。

借糧還糧又不一樣了,因為沒有什麼固定的契約。窮人走投無路去借糧,以後需要還多少,地主肯定獅子大開口。比如,安丘地區的很多地主,窮人春天借走一斗糠谷,收了莊稼就要還一斗麥子。如果到時候還不起,秋收以後就必須還三鬥穀子。

要知道,那個時候收成很差,除了交租還要還這麼多糧食,老百姓願意地也不願意啊!

但是,不借糧就只能活活餓死。民國五年春天,安丘的窮人都餓得奄奄一息,只能去找地主了。在安丘縣淩河鎮葛家灘村,有個名叫石次鑾的大地主,成了大家最後的希望。

石次鑾,是淩河鎮有名的大地主。

民國農村“吃大戶”:地主不願借糧給饑民,轉眼就被搶到家徒四壁

民國山東乞丐

當地的老百姓都說,石家有一千畝的土地,出了葛家灘到淩河鎮走十幾華里,腳都踩不到一點別姓的土地。秦戈莊村也是大村子,但只有360畝地是屬於村裡的人的,其他全是石家的地。

石家的宅子是南北兩個大院,院子裡一個挨一個的大糧倉,一排又一排。但是,石次鑾就是“為富不仁”的典型代表。

舉個例子,民國四年春,一戶鄭姓農民家裡太窮,就找石次鑾借了兩鬥穀子。沒想到當年又是旱災又是蝗災,田裡顆粒無收,鄭姓農民一家只能吃野菜度日了。此時,石次鑾來催債,讓鄭姓農民還六鬥穀子。

都顆粒無收了,怎麼還?鄭姓農民實在被逼急了,只能拖家帶口離開家,一路乞討,逃荒到了江蘇安徽一帶。當時兵荒馬亂,到處都是窮人,誰還有多餘的東西給乞丐吃?這一家人無奈,想著家裡還有破屋兩間,死也要死在家鄉才行。

於是,他們又一路乞討,回到了安丘縣。石次鑾知道這件事後,立刻派人來催債,硬是用三鬥糠谷把鄭姓農民的女兒換走,帶回去當了使喚丫頭。小姑娘在石家不僅什麼髒活累活都幹,而且常常受到打罵虐待。

有一天,小姑娘實在受不了,偷偷跑回了家。全家人看著她身上的累累傷痕,抱頭痛哭。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一家人互相攙扶著來到附近的大灣崖上,朝著石次鑾家的方向大罵一頓。然後,他們一個個跳了下去,都死了。老百姓聽說這件事,都是搖頭嘆氣,對石次鑾罵聲不止。

到了民國五年春天,附近的農民都撐不下去了,只能再試著找石家借糧食。石次鑾可能覺得兵荒馬亂,也可能覺得天災不斷,借出去的糧食要不回來,所以一粒糧食也不借。

石次鑾對借糧的人說,自己家裡也沒有糧食了。

民國農村“吃大戶”:地主不願借糧給饑民,轉眼就被搶到家徒四壁

民國地主士紳

這話傳出來,把大家都激怒了,石家那一排排的大糧倉,站在高處都能看到,怎麼可能沒糧食?

當時,縣知事跑了,討袁軍又為非作歹,老百姓覺得徹底沒人管了。於是,農民李王三和孫二少對大家說:“跟我倆走,到葛家灘石家搶糧食去!”大家早就憋著一肚子火了,看到有人領頭,於是扶老攜幼,浩浩蕩蕩都去了。

那天是農曆四月十二,附近三四個村子的百姓圍住了石家的大宅子。大家在門外高喊,讓石次鑾借一點糧食出來,每人半鬥秫秫(高粱)就行。按理說,都到了這種程度,先借一點糧食出來,平息眾人的怒氣吧。

但是,石次鑾依舊大喊,說家裡沒有糧食了,一升也沒有。此話一出,孫二少扛著一門土炮來到了門前,要衝進去。石次鑾一看,趕緊讓護院攔住饑民。

那時候,地主家為了防止被土匪搶劫,都會僱傭一些護院。石家有一個護院人稱大右,他急於向主子表現自己的忠誠,抄起大抬杆就是一槍。大抬杆是民間的土槍,比一般的槍大很多,有些甚至需要兩個人才能操作。

大右根本沒瞄準,就是衝著門口的饑民隨便打了一槍。結果,江家莊子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平時跟著母親到處討飯吃,這次也來湊熱鬧,被一槍打死了。在場的窮人一看打死人了,個個憤怒至極,一擁而上砸開了石家的大門。

如果在平時,只是二三十個饑民,石家的護院肯定能對付。但是現在密密麻麻全是人,手中都舉著棍棒刀叉,誰敢攔著?護院一看情況不妙,全部翻牆跑了。

饑民全部湧向了那一排排的大糧倉,搶糧食。

民國農村“吃大戶”:地主不願借糧給饑民,轉眼就被搶到家徒四壁

民國饑民

方圓二十里的村莊,很快也得到了訊息,窮人紛紛拖家帶口跑過來,拉著車子揹著筐,爭先恐後往石家的院子裡擠。

石家院子裡的大糧倉,全部都被砸開了,大大小小全是窟窿。饑民拿著口袋、水桶、竹筐,甚至有人直接脫下褲子用褲腿裝糧食。總之,所有人都像瘋了一樣,裝滿糧食就跑,跑到外面的小樹林把糧食倒在地上,再跑回來搶糧食。那小樹林的糧食,一堆又一堆,都跟小山一樣。

石次鑾一家人嚇壞了,趁著饑民搶糧食的時候,他們全跑了。這下饑民更加無所顧忌,頭一天搶累了,第二天接著搶。遠處村子的老百姓聽說了,也紛紛趕來,加入搶糧的隊伍。有些人來晚了,擠不進去,就鑽進院子的其他房間,見什麼拿什麼。

三天時間,石家被一搶而空,家徒四壁,什麼都沒剩下。等石次鑾帶著一家人回來的時候,發現兩個院子都被搶空了,糧倉上全是大窟窿,裡面一粒糧食都沒剩。不僅如此,家裡的金銀首飾也被搶走了,牛馬牲畜也被拉走了,連被子、衣服、鍋碗瓢勺等等,都沒留下一件。

幸好,石次鑾還有些親戚朋友,趕緊去找人家借一點糧食過日子。石次鑾肯定不會善罷甘休,沒過多久,他就派人到縣城告狀去了。縣知事剛剛回來,亂七八糟的事情一大堆,也是忙得焦頭爛額。聽了石家的講述後,縣知事明白,這就是“吃大戶”,不好管。

民國農村“吃大戶”:地主不願借糧給饑民,轉眼就被搶到家徒四壁

民國饑民

這要是風調雨順的日子裡,抓幾個人斃了就行。但是,現在鬧饑荒,窮人敢“吃大戶”,那就是連命都不要了,誰敢去抓人?縣知事明白眾怒難犯,於是找個理由打發了石家,不管這件事了。

石次鑾咽不下這口氣,囤了這麼多年的糧食,就這麼被一搶而空,不能輕饒這幫窮人。石次鑾的兒子綽號大八,他覺得既然縣知事不管,那就自己花錢買個官,到時候再帶兵來對付這幫窮人。

大八跑到了省城,花錢託關係,想盡辦法當官。就為了當這個官,石家賣了不少田地,來來回回折騰了幾個月。最後,官沒當成,地也差不多賣完了。此後,石家的日子江河日下,沒幾年就啥都沒有了。

這就是“吃大戶”,把家大業大的石次鑾徹底吃垮了。那個年代,這種事情還有很多很多,地主平日裡確實可以耀武揚威,但是天災加上戰亂,一旦把老百姓逼急了,再大的權勢都沒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