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蘋果“炒”著吃?

大文豪蒲松齡在《聊齋》中有這樣一句描寫:“而今北地興揠果,無物不可用糖浸。”

“揠”的意思是“拔”,“糖浸”說的是用粘稠的糖汁浸泡,所以這句話所描寫的,正是今天一道非常正宗的魯菜——拔絲蘋果。

蘋果清脆,糖汁香甜,待糖汁冷卻凝固之後,正好形成一層硬殼包裹在果肉外面,形成外焦裡嫩,甜酸相宜的口味。

今年的蘋果“炒”著吃?

蒲松齡祖籍山東,而山東歷來是華夏的蘋果主產區。在晚明與有清一代,山東夾在直隸與江南兩大經濟區之間,運河沿線之繁榮富庶,逐漸形成偏甜的口味。於是這道菜,凝聚了時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迅速風靡東部地區。

要說蘋果入菜,可不只是發端於清朝。早在1000多年的盛唐,便有一道宮廷甜點,是在酸奶上面加蘋果與櫻桃,然後澆上蜜汁,外形酷似雪山。

古人的吃法,在今天看來可不怎麼健康。一來糖分太高,二來油脂太多,這兩樣吃多了都會長胖。

中醫認為,蘋果性平,不論任何體質的人,怎麼吃都不會出事。故而今日之減肥達人,往往單純一個蘋果,就構成了一日三餐的全部——這種物美價廉的減肥方式,稱為“蘋果減肥餐”。

……

凡此種種,皆言蘋果之平凡與易得。中國是產蘋果的大國,每年的蘋果向來是自己吃不完還要對外出口。然而就是這一顆紅撲撲的小果子,最近,卻攪動著神州大地的每一顆神經。

前幾年,像陝西洛川、甘肅慶陽、以及山東淄博蓬萊等主產區,蘋果價格都是四、五元錢一斤;然而今年,特別是進入5月以後,蘋果價格已經突破10元,在城市超市裡,最普通的蘋果都要賣到了小15元一斤。

伴隨著蘋果價格的一路上漲,果農為之喜為之憂,資本市場為之癲為之愁,而小民百姓則更多的是感嘆——如今連吃個蘋果也難得自由。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1

天氣與供求

資本市場向來有個神話,叫做“蝴蝶效應”。說的是南美洲海邊的一隻蝴蝶撲騰了下翅膀,就會在太平洋那邊的印度尼西亞引發一場風暴。

這說法雖然誇張,但此次蘋果價格的上漲,還真應了這個“蝴蝶效應”。

2018年的天氣,3月份北方許多地方都熱到20多度了,蘋果都開花了;然而4月清明節來了一場寒潮,把這些花都凍死了。

我們知道,蘋果成熟結果的主要時節在秋季。2018年春天這一波天氣殺,直接導致當年蘋果減產。

蘋果屬於農產品,也是日常生活的剛需;而且蘋果與其它水果價格的聯動性較強,蘋果貴的時候,其他水果也不便宜,但人又不能不吃水果,所以怎麼都要消費蘋果的。

所以,蘋果的價格趨勢,就看供給(產量)。只要產量預計減產,價格必然是往上躥的。自從從2018年4月份那次寒潮把我們國家主產區的蘋果花都幹掉之後,這一波漲價,就開始蠢蠢欲動了。

事實上,不論是可以吃的蘋果,工業原料石油,用來觀賞的鬱金香,還是蓋房子用的鋼筋,製造汽車電池的鋰鈷鎳,甚至是完全虛幻的數字貨幣,完全收割智商稅的保健品、增高鞋、護眼燈……只要符合了大宗商品炒作的幾個因素齊備,統統都會被炒作。

首先是供求。

先說需求的剛性。蘋果這一點就不用多說了,味甘,性平,不會吃了上火或者體寒,而且又能補充維生素,是中國居民水果消費的主要品種。

再說供給的稀缺性。蘋果向來不具備稀缺性,因為我們國家盛產蘋果,而且還出口海外。然而正是本來並不稀缺的蘋果,卻在一場寒潮爆發之後,並經歷了流通環節的層層囤貨行為,最終導致流向市場的蘋果奇缺。

您可能會說,蘋果屬於生鮮水果,囤貨能囤幾時呢?呵呵。這要感謝現代冷藏與冷鏈運輸技術了。根據一些經銷商披露,目前在市場上交易的蘋果儲備,大多冷藏時間在半年以上。

然而僅僅是因為天氣原因導致的產量下降以及由於產量下降而形成的經銷商囤貨,都不足以使價格持續大漲。導致蘋果價格大漲的,更主要的,是市場參與者的微妙的心理因素。

2

擊鼓傳花與囚徒博弈

有個古老的格言式智慧,講的是:如果你在一群被狼追趕的羊裡面,那麼活下去的方法不是跑第一個,而是不要跑最後一個。

這背後所反映的殘酷事實是,人類有時候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同伴來圖富貴,或保平安。

任何商品,最終誘使大量資金進入的根本原因,要麼是因為擊鼓傳花的賺錢效應,要麼就是囚徒博弈。而當下的這一場蘋果炒作,更是將賺錢效應與囚徒博弈都發揮得淋漓盡致。

首先,那些因為果農產量不足而收不到貨的經銷商,會擔心自己虧損的問題。果農大多可以忍,但經銷商掙得就是這一出一入的走量的錢,所以經銷商最怕的就是減產。產量不減的時候,大家都有貨,一層層往下分就是了;然而產量一減,你有貨我沒貨,我就怕你把我的下游吃了,所以我只好拼命囤貨。

你也囤我也囤,晚一步就沒這個價了,每個人都在搶:囚徒博弈開始。

這很像2014/15那些年沙特、伊朗和俄羅斯的原油減產,誰都知道價格低應該減產,但誰都不想減產;因為我減產你不減,等於你減了我的產。呵呵。所以都增產死扛,最後價格幹到殘,非要等到誰扛不住了出局,才算完事。

這就是蘋果現貨市場上的玩家囤貨動力如此強大的原因。

既然囤貨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那麼有人就會利用這個趨勢去賺快錢。

怎麼做呢?

因為稀缺,所以不缺接盤者,那麼買了之後倒手賣給下家,躺著賺個差價,美滋滋。這種擊鼓傳花的遊戲,又使得蘋果囤貨這個市場存在很強的賺錢效應。

市場上每個人都處於囚徒困境的恐懼和擊鼓傳花的刺激之下,最終整個市場的交易行為就演變為“庫存搬家”:即甲的庫存加價賣給乙,乙的再加價賣給丙,丙再賣給丁,……這樣一個個往下倒手。

儘管每個人都知道這樣純粹倒買倒賣總有一天會玩不下去,但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會在這場遊戲結束之前離場。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堅信稀缺性暫時不會扭轉,或者即便將來可能扭轉,暫時也不會有人像小孩一樣戳穿皇帝的新衣;因為場內的玩家,誰手上不是囤了一大堆貨?呵呵,所以誰也別害誰。

但是,產量下降導致的稀缺性,總有一天會因為產量的恢復而證偽。正如商品交易員的一句諺語所說:囤貨行為總會毀滅自己;昨天的小夥伴,明天就成了對手盤。

至於蘋果的稀缺性如何證偽,很簡單,只要今年的產量出來就知道了。

3

秋風起,蘋果紅

蘋果屬於薔薇科,落葉喬木,主要生長環境為中國北方。儘管近年來有許多早熟蘋果品種出現,但絕大多數蘋果樹結果的時間集中在每年的秋季。

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我國主要蘋果產區大都採用了“套袋”的方法。所謂“套袋”即在蘋果樹落花後一個月左右,幼果剛剛出現的時候,把這些青色的幼果套到袋子裡面去。這樣等於是給蘋果“敷面膜”,一方面保證蘋果的外形圓潤飽滿,減少表皮損傷,另一方面減少害蟲侵蝕蘋果外皮的機會。

“套袋”還有另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預先統計蘋果產量。一般來講,套了多少個袋子,往往最終到了秋天就能大差不差出產多少蘋果。所以,研究蘋果產量的人,會透過“套袋”來確定當年產量。

今年雖然沒有去年清明節那種“滅霸式”的寒潮,但入夏以來冷空氣活動頻繁,多地經歷了“史上最冷”的立夏,因而從天氣上推斷今年蘋果“套袋”會比正常推遲。

然而一旦“套袋”確定產量,那麼這場對於蘋果減產的炒作,就該有一個最終的答案了。如果產量恢復,那麼預期價格回落,先前獲利的多頭會提前平倉;如果產量無法恢復,那麼價格會繼續上漲。

目前從盤面上看,蘋果期貨的主力合約“蘋果1910”,在5月24日達到高點10190之後開始回落,這是對未來“套袋”與“定產”的提前避險。但成交量未出現明顯的放大,而持倉量維持較高的位置,表明當前的炒作並沒有結束的勢頭。

近來有不少人把這一波蘋果的暴漲歸咎於期貨市場。期貨市場的確時對於蘋果漲價的炒作變得更加容易和方便,但期貨絕對不是蘋果炒作的根源。

期貨本質上是雙向交易,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如果是現貨交易,你覺得蘋果價格高的離譜,但是你手裡沒有現貨,你就沒法做空。然而有了期貨之後,你覺得價格太高,你就可以透過在期貨市場上做空來打擊囤貨的多頭。

因此,提供了雙向交易途徑的期貨,絕不需要為這一輪蘋果暴漲的背鍋。

這一輪暴漲炒作,說到底,就是天氣極端事件,導致供求關係格局發生了短暫的且不可證偽的改變,從而實實在在地影響每一個市場參與者的行為。只有當供求格局恢復,價格才可能真正回落。

4

結語

我國之所以會發生這次蘋果,乃至近期水果總體的價格上漲,深層次的原因是水果市場結構的問題。

中國的果農以及水果經銷商,數量太多,處於一種完全自由競爭的狀態,幾乎沒有一方對價格有影響力。這樣的市場結構太過破碎化,不利於平抑物價,相反,一點微小的波動都會被整個體系放大,最終承擔者是千家萬戶的消費者。

對此,只有整合蘋果收購與分發的渠道,避免經銷商之間展開無效的、甚至是負和的博弈,以統一的價格收購,並以統一的價格在各大零售渠道發放,才能對消除偶然因素對蘋果價格的波動。這一點,美國柑橘類生產者協會Sunkist的建立與發展歷程,或許對我們有借鑑意義。

古人云:果賤傷農,果貴傷民。

祝願將來有一天,囤貨與炒作不再盛行,果農可以安居樂業,不再被果價波動反覆蹂躪,而老百姓也能吃得起水果,實現“水果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