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進展幾何?預計2024年量產 雷軍曾稱:唯一成功途徑是衝進世界前五

11月23日,小米集團釋出三季報,第三季度實現收入704。74億元,同比減少9。7%,該季度研發支出高達41億元,其中電動汽車等創新業務的費用約8。3億元。

小米集團表示,2022年第三季度,儘管持續受到全球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公司仍堅定推進集團各項既定戰略,提升經營效率,各業務持續保持韌性。

其中一項被“堅定推進”的戰略就是造車。在11月23日晚間的第三季度財報電話會議上,小米集團總裁王翔表示,小米到2024年上半年實現智慧電動車量產的目標進展順利,目前小米的電車研發團隊人數已超1800人,前三季度公司在造車方面的總投入是18。6億元。

此前雷軍曾說過:“我們(造車)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作為從手機跨界造車的代表性企業,小米造車的競爭優勢在哪裡?能否從競爭激烈的造車領域脫穎而出呢?

“小米造車是被逼出來的”

在央視《雲頂對話》節目中,雷軍曾說小米造車是被逼出來的決定:“想成為偉大的公司,一定得跟著風走。此時此刻,風口在智慧電動汽車,因為這成為了汽車工業和消費電子的融合,如果你不幹,你就落伍了。”

在去年3月,雷軍在小米春季新品釋出會上宣佈,小米正式進軍電動汽車行業,預計十年時間投入100億美元,雷軍表示:“這是我人生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專案。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

據天眼查,小米造車業務相關的兩家實體公司小米汽車和小米汽車科技分別於2021年9月1日和11月18日成立,註冊資金分別為100億元和10億元。

2021年11月27日,小米與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簽訂合作協議,將在北京經開區建設小米汽車總部基地、銷售總部和研發總部,並將建設年產量30萬輛的整車工廠,其中一期、二期產能各15萬輛。2022年8月,小米宣佈已在自動駕駛領域投入33億元研發費用,組建了超500人規模的研發團隊,目標是小米自動駕駛技術在2024年進入行業第一陣營。

如何理解“小米造車是被逼出來”的決定?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雷軍在電子資訊產業、新消費領域當中的敏感度在國內和國際上來說都是非常有分量的,他擁有打造品牌的成功經驗,做出這個判斷絕不是一時興起,更多是基於行業發展態勢做出的判斷。

“第一,‘雙碳’是未來發展路徑,在交通領域智慧網聯汽車肯定是發展方向。第二,國際國內已經有成功案例,包括特斯拉和蔚小理等,很多傳統車企也在進行智慧化轉型,足以體現蛋糕有多大。”王鵬說。

而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雷軍這個說法很客觀,手機行業的“風”已經停了,企業發展引擎熄火,電動車則是一個巨大的新風口,可以為企業裝上更強力的引擎。

據Canalys資料,2022 年第三季度, 全球智慧手機市場遭遇連續三季度出貨量下跌,同比下降 9%,成為自2014年以來表現最糟糕的第三季度。根據小米財報,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智慧手機全球出貨量為4020萬臺,排名全球第三,市佔率為13。6%。

儘管小米連續兩個季度實現出貨量環比提升,但在全球手機消費不景氣的背景下,公司業績也受到了一定影響。2022年前三季度,小米集團實現收入2139。97億元,同比下滑11。8%,經調整淨利潤70。57億元,同比下滑59。8%。

民生證券研報認為,各大手機廠於三季度致力清庫存,減少拉貨,使得供應鏈業績表現承壓,進入四季度,手機廠重啟拉貨,當前產業鏈已經進入庫存週期拐點,弱復甦在即,行業邊際向好趨勢將逐步確立,但長期需求改善仍有待觀察。

長期來看,隨著智慧手機普及率逐漸發展到“天花板”,手機行業很難再出現曾經的盛況。雷軍帶隊造車,也是為了給小米找到一個新的業務“增長極”。

中歐協會智慧網聯汽車秘書長林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雷軍作為一個連續創業者,他的判斷肯定是對的。只要是開過智慧電動汽車的人,你再讓他長時間開燃油車,就有點開不下去了,因為無論是從駕駛感受、乘坐舒適性等方面,電動汽車都是優於燃油車的,只是在續航和充電便利性方面尚有不足,但這些問題遲早會解決。”

“手機廠商轉型造車也是大的趨勢,因為我們都知道手機是一個軟硬體結合的產品,智慧電動汽車未來的發展也是軟硬體的結合,尤其是實現了無人駕駛之後,汽車就變成了一個大的(網際網路)‘入口’,可能使用時間比手機都要長。” 林示說。

在林示看來,未來無人駕駛技術完全成熟之後,可以在裡面開電話會議,許多互動和娛樂功能都可以在車裡實現,因為駕駛者完全解放了雙手雙腳,正因為看到這一點,很多手機廠商都在想辦法進入造車行業,這是大的趨勢。

“成功的唯一路徑是衝進世界前五”

對於小米來說,造車業務要發展到哪一步才算成功?雷軍對此有著清醒的認知,他曾表示,電動車是一種以智慧化、軟體化和使用者體驗為核心的消費電子產品。汽車行業的本質將從機械演變為消費電子,市場份額高度集中於頂級企業。

雷軍說:“當電動車行業進入成熟期時,世界前五大品牌將佔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換句話說,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並且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競爭將是殘酷的。”

目前,除了已經在新能源領域廝殺多年的特斯拉和比亞迪之外,許多傳統車企也紛紛轉型新能源,蔚來、小鵬、理想、哪吒等造車新勢力也摩拳擦掌。甚至家電領域的格力、創維,網際網路領域的百度、阿里,地產領域的恆大、寶能等公司都進行了“跨界造車”。

“群雄爭霸”的市場格局之下,小米跨界造車的優勢主要有哪些?

IDC中國研究經理王博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跨界造車的大型公司往往在原先的領域積累了較高的品牌資產。尤其對於智慧硬體領域起家的網際網路企業,都在過往積累了大量的擁躉,使得這些公司的車型在下線之前即擁有較高的關注度,且天然具有強科技感的形象。

林示說:“雷軍的小米集團與其說是優秀的科技型創新企業,不如說是資源整合型企業,它對零部件的成本壓低、對品牌的輸出、對各種技術的整合都是它的優勢。”

王鵬認為,小米的優勢主要有幾點:首先,小米本身口碑不錯;其次,它有相對成熟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第三,智慧網聯汽車可以成為未來智慧終端的入口,小米全生態佈局已經基本到位,包括手機、電視等;最後,雷軍一貫低調務實。

“所以我對於小米造車還是比較期待的,2024年可能會有一個性價比比較高的智慧汽車出現。”王鵬說。

小米造車還將面臨哪些挑戰?

那麼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小米造車還面臨著哪些挑戰?

“手機廠商直接下場造車不是一個好的戰略選擇,在全球範圍內沒有一個成功案例,就算是蘋果,造車多年,也至今沒有結果。”張孝榮表示。

王博認為,汽車行業的產品設計在空間、舒適性、外觀等方面均有賴於企業過往的經驗積累,對於跨界企業而言,都是需要付出高昂的資金與時間成本後方能彌補的短板。

而王鵬向記者透露,小米造車走進行業前五,雖然有機會,但也需要解決很多難點:首先,造車是非常複雜的工業體系,它不能像手機一樣以代工為核心再進行原創。從設計、生產、組裝到售後服務,再到品牌定價等,造車的產業鏈條非常長,如何在保障質量的同時保障生產,這是一大難點;其次,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實現產業鏈、供應鏈的獨立、安全、可控;最後,作為“後來者”,能否找到合適的市場定位和定價非常關鍵,決定了產品能不能賣出去。

而林示說:“小米的汽車2024年上市,這個時間點確實壓力挺大的,市場給它的機會不多了,除非它能成為‘價格殺手’或者‘創新殺手’。”他同時表示,小米目前在造車上還面臨著“落地難”的問題,在生產資質方面遇到了較大阻力,“趟過這條河”需要時間。

目前,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退坡在即,新能源汽車行業面臨“漲價潮”。11月23日,比亞迪宣佈對王朝、海洋、騰勢相關新能源車型的官方指導價上調2000元到6000元不等。

比亞迪方面表示,根據國家對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系列政策及規劃,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將於2022年12月31日終止,在此之後上牌的車輛國家將不再給予補貼(現有補貼額度:插電混合動力車4800元/臺、純電動車12600元/臺)。

對小米來說,如果按照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量產新能源汽車,就意味著錯過了在“補貼時代”以優惠價格搶佔市場份額的先機。

據華安證券預測,202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991。6萬輛,幾乎是2021年的三倍。在未來新能源汽車全年銷量衝擊千萬的背景下,新入局的小米汽車能否佔據一席之地?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