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蠻王”孟獲真實身份是個漢人?歷史學家說出了三點理由

“南蠻王”孟獲真實身份是個漢人?歷史學家說出了三點理由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親征南中,演繹了一場“七擒孟獲”的不朽傳說。這段故事講的是,在劉備死亡前後,“南蠻王”孟獲追隨益州郡大姓雍闓起兵反蜀漢,並誘煽夷人同叛。諸葛亮親率仁義之師,七擒孟獲,終於降服了南中,自此以後蠻夷不再造反。後來,孟獲還跟隨諸葛亮回到了成都,官至御史中丞。

“南蠻王”孟獲真實身份是個漢人?歷史學家說出了三點理由

孟獲劇照

長期以來,關於孟獲的民族問題,大家並無異議,作為大名鼎鼎的“南蠻王”,自然是一個蠻夷。可是,在正史資料中,始終沒有明確的講孟獲到底是蠻夷還是漢人。

實際上,孟獲很可能並不是一個蠻夷,而是一個漢人,至少是一個夷化的漢人。為什麼這麼說呢?據人考證,理由主要有三條。

首先要說的是東漢末年社會上普遍存在的“大姓”問題。所謂“大姓”,就是在地方上具有政治和經濟影響力的富豪,他們甚至還有私人武裝。簡單的講,“大姓”就是今天常說的統治階級中的實力派。東漢後期,不僅在內地有“大姓”,在南中地區也是存在“大姓”的。例如《華陽國志·南中志》就講到,在建寧郡存在孟、雍、婁、董、毛、李、焦等八大姓,而永昌郡則有呂、陳、楊、趙等“大姓”。這些所謂的“大姓”是怎麼來的?

“南蠻王”孟獲真實身份是個漢人?歷史學家說出了三點理由

南中孟獲版圖

漢武帝時期,朝廷在修築“南夷道”和建立益州郡的過程中,曾徵發內地大批的“豪民”或“奸豪”,以及大量的罪犯到南中去開荒種田,開發邊疆。這些所謂的“豪民”或“奸豪”在內地就有權有勢,到了邊疆之後也很快就發展成了當地的“大姓”。像永昌郡的“大姓”呂家就是呂不韋的後人。秦朝的時候,呂不韋的弟子被遷移到蜀漢,到了漢武帝時,呂氏後人又被填充到西南夷,自然就發展成了當地的“大姓”。而在南中帶頭造反的雍闓,則是來自當地的“大姓”雍家。雍姓的先人正是劉邦最痛恨、後來又不得不封侯的雍齒。雍齒當年的封地就在四川,而因為名聲不好,後人也被遷移到雲南。

所以,南中的其他“大姓”,也很可能就像上面的呂、雍一樣,只是其祖先沒有像呂不韋、雍齒那樣有名,所以史書上並未有很明確的記載。

其次,所謂的“大姓”並不是在南中地區到處都存在的,只有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才有“大姓”,而在完全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則是沒有“大姓”的。因為“大姓”就是封建大地主,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基本是漢族的聚集地,所以才會產生“大姓”。那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基本上處於原始部落的狀態,沒有“大姓”是很正常的。

再次,《華陽國志·南忠志》曾記載,諸葛亮“以夷多剛狠,不賓大姓豪強,乃勸令出金帛……夷人貪貨物,以漸服屬與漢”。也就是說,剛開始的時候,南中的蠻夷很痛恨地方上的大姓豪強,但是這些大姓豪強很有錢,蠻夷貪圖錢財,於是慢慢的服從了大姓豪強的管理。於是就可以推測,作為生活方式比較原始的蠻夷,對自家的頭領一定是無條件服從的,不會存在“剛狠”、“不賓”的問題,那就說明這些所謂的大姓豪強肯定是漢人。

“南蠻王”孟獲真實身份是個漢人?歷史學家說出了三點理由

七擒孟獲漫畫

遺憾的是,《華陽國志》等成書較早的歷史文獻對孟獲僅僅是一筆帶過,沒有談及他的家世。但是也留下了線索,那就是文中明確記載了孟家是建寧的一個“大姓”之一。還有史料記載說,諸葛亮曾經把蠻夷中的“羸弱”著分配給焦、雍、婁、孟、李等“大姓”管理,這就是一條很能說明問題的證據。

而且不單單是孟獲,孟家自此以後還出了很多人才,在西晉初年有做將軍的,還有的繼續活躍在南中地區的,但是沒有任何一本書明確的說他們不是漢族而是蠻夷。就連一向治學嚴謹的司馬光,他在《資治通鑑》中也僅僅說雍闓令“郡人”孟獲引誘煽動蠻夷造反,而沒有說他是蠻夷。

事實上,孟獲演變成蠻夷是經歷了一個歷史過程的。唐代之前基本上就是說孟獲是漢族的“大姓”,到了唐朝則隱隱約約開始說孟獲是蠻夷,而到了元、明、清三代,由於小說(特別是《三國演義》)、野史、筆記等材料的不斷加工和渲染,孟獲就成了著名的“南蠻王”了。早期的史料對孟獲的民族問題未加明確記載,而越往後就會越接近歷史的真相嗎?顯然是不符合情理的。

“南蠻王”孟獲真實身份是個漢人?歷史學家說出了三點理由

《三國演義》

最後要說的是,孟獲能夠演化成一個蠻夷的形象是不難理解的。因為歷史上的南中地區,多次出現一些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強大部落聯盟和割據政權,包括“滇國”、“夜郎國”、“哀牢國”、“南詔國”和“大理國”等等,很容易給漢人帶來“夷人作亂”的假象。孟獲既然沒有呂氏(呂不韋后代)、雍氏(雍齒後代)那樣明確的來源來歷,而歷史文獻多說他為夷人所信服,又帶領過蠻夷和諸葛亮作對,那麼他被視為蠻夷也就不難理解了。

不知大家怎麼看?

參考文獻:《諸葛亮“南征”的若干問題》(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