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出處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在歷代文學評價中,都給予很高的評價。說是我國詩歌藝術的

源頭和瑰寶

,但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讀《詩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直觀的原因就是這些詩歌裡所用的字眼,很多已不是我們現在常用的,生僻字很多,讀起來難免會掃興。

賞析《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出處

《詩經黍離》

不過也不能因此,就以為《詩經》不值得讀。費點心思去看,相信能得到閱讀的樂趣。有一個辦法可以嘗試,就是從那些至今仍在用的詞句所在詩篇切入,興致也許就起來了。如我們現在賞析這一篇,“

知我者,謂我心憂

”,這句話很多人都聽到用到過,它出自《詩經王風黍離》這一篇,先看一下它的全文:

彼黍離離,彼稷之

。行邁靡靡,

中心搖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

。行邁靡靡,

中心如醉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

。行邁靡靡,

中心如噎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賞析《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出處

《詩經》裡的詩特點很明顯,常用

重章疊句,反覆詠歎

,這一首就是如此。能起到加強情感的作用。比如這首詩,共三章,每章十句,每章分取同一物象不同時間的表現形式,(

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實

)以表示在時間流逝中,這位主人公的情緒依然如此。在迂迴往復之間表現出他不勝憂鬱之狀,有人曾評說:“

三章只換六字,而一往情深,低迴無限”。

這首詩對我們來說比較生的字眼就是“黍”跟“稷”,這兩個物象,其實不必深究,只看成是兩種農作物就行,不必糾結是小米還是黃米,還是高粱。因為它的重要性不大,關鍵是作者想表達的心情,即後面那幾句。

賞析《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出處

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行邁”理解成走路即可,其實現在我們也在用,只是把這兩個字分開了,行走、邁步。“靡靡”就是走路比較緩慢的樣子,也有萎靡不振的意思,其實差不多,因為心情萎靡不振才有路緩慢沒精神。“中心”就是心中,“搖搖”就是不安。

後兩段的“行邁靡靡,中心如醉。”、“行邁靡靡,中心如噎。”只最後一字改為“醉”、“噎”,情緒差不多,有點遞進加強。然後發出感慨“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如字面意思,瞭解我的懂我的,明白我內心真正的憂愁,不理解我的,他們搞不明白我內心真實的追求。

賞析《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出處

最後兩句“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可以有兩種看法,一是在對上天感嘆、渴望,這種理解我的人在哪裡啊;二是在抱怨上天,為什麼沒有那些理解我的人,即在說“蒼天”你是怎麼回事,為什麼造成現在的情況。

關於這首詩的主旨意思,歷來爭議頗多,有說此詩的作者是周朝的官員,當時周朝已遷都,西周算是沒了,這位作者來到舊都看到曾經的都城變成田地,發出感慨。這種看法是很

牽強

的,

古代很多的經典明明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總被別有用心的人扯到什麼家國、君臣這種概念上。

賞析《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出處

郭沫若說是

舊家貴族悲傷自己的破產而作,同樣是有目的性的牽強解釋。

也有說是難捨家園、憂國怨戰,餘冠英在《詩經選》中認為當是

流浪者

訴述他的憂思。其實這些都是個人發揮,各取所需式理解。最恰當的理解就是望文生義,看字面意思就好。這首詩的中心情感很明確。

說法再怎麼多,

詩中所蘊含的那份因時世變遷所引起的憂思是無可爭辯的

,我們不能從字面上看到作者寫這首詩的具體背景,但其顯示的這種思緒足以傳達到讀者內心。如王國維所說“

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景”是次要。

賞析《詩經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出處

這首詩除了“黍”“稷”兩種具體的物象外,其他都是抽象的,抒情的主體有很強的不確定性,也正因如此,才能使得這首詩更寬闊。讀者可

根據自己不同的遭際從中找到情感共鳴點。

可以有

物是人非之感

,也可以是

知音難覓之嘆

,都可以由此得到一種文字知識上的慰籍或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