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囧》縱橫談(一)

【題記】之所以叫縱橫談,主要是以電影為依託,東拉西扯、天南海北想到哪裡寫到哪裡……去年這個系列在微信公號上陸續推出,但是沒有能堅持下去,寫著寫著沒有感覺了,就停了下來……寫東西這事必須一鼓作氣,一停下來,光是找感覺都得折騰好幾天……可是不寫完總覺得心裡虧欠點什麼,於是再把這個系列重新翻出來,加上新的感受,重新在新的平臺推出……目的很單純,為了吸粉、賺錢……我這樣說是不是目的太直白了?其實主要是督促自己寫點東西,賺錢不賺錢還很遙遠,主要是還想做點感覺自己擅長、有意義的事,和各位共勉……

《港囧》縱橫談(一)

2015年9月25日,《人在囧途》系列電影的第三部《港囧》全國公映。公映的這一天,農曆八月十三,再過兩天就是中秋節了,再過五天就是國慶小長假了:顯然放在這一天是“別有用心”的,再翻看一下日曆,25日是週五,然後中秋節放假、國慶節放假……司馬昭之心啊,這個時段可不比春節檔弱多少啊,而且一小部分人去在風景區人看人的時候,大多數其實在家無聊,還沒有走親訪友的“任務”,那就去看電影唄……安排放映的工作人員絕對都是套路:把放映期盯準國慶檔期也算是非常不錯的選擇。

截至2015年11月25日,《港囧》中國大陸票房累計16。13億人民幣元……這個票房相對於兩年前的《泰囧》12。67億的票房(見百度百科:《泰囧》於2012年12月12日在中國內地上映,截止2013年2月17日,《泰囧》獲得12。67億的票房)明顯有些增長。但相對於當初製片方對30億的目標錨定,顯然這個數字距離還很大。這就意味著需要5000萬以上的觀影人次才能撐起這個票房(以60元票價計),國內人口基數這麼大,理論上講5000萬觀眾占人口基數不到5%,似乎很容易就能實現:但實際上卻很難!因為《港囧》特定的受眾群的觀影習慣,決定了後續觀影很難繼續……但不管怎麼說,相對於前兩部“囧”片,《港囧》的票房還是有很大幅度增長的,但票房的增長也不能掩蓋受眾觀影后的感受巨大差異:影片公映之後反應不一,有感覺不錯的,比如說我,兩年後(現在已經是18年了,電影公映三年後了,徐來他們應該搞畢業20週年聚會了)會專門寫東西來深談這部電影;沒感覺的也不少,網上能找到N多理由,而且很多也非常有道理……我想導演徐崢早料到會這樣了,因為他拍這部電影壓根就沒想讓沒有感覺的人說好,雖然徐崢說《港囧》老少皆宜,但根本不是那回事:徐崢比誰都明白只有特點年齡階段的特定人群才會有感覺:這些觀眾他只要能夠內心略微震動一下,都談不上感動,或者說就不是感動,僅僅是勾起一部分觀眾埋藏在記憶深處那點卑微的共鳴就夠了:從這點考慮,徐崢基本上成功了……

而這部分徐崢想要勾起的觀眾究竟是那些人呢?坦率的講不是網上主力“吆喝”的那一部分觀眾,他們還太年輕……和影片《港囧》主人公徐來有著相近生活體驗和感情經歷的這一部分人,大概生於1974—1980這幾年,可以算一下,徐來1994年進入大學,大概年齡在18-20之間,往前推可以大致算出來他們出生於1975年左右,在2014年入校20週年聚會上這幫人基本上都接近不惑之年了……他們很大一部分人安於現狀、滿足現實的內心……進取之心早已泯滅:就算走在大街上聽到了哥哥的《當年情》,也不會停留片刻……所以說他們都老了:不僅是油膩的肥臉、膨脹的體型,更多是早已經把年輕時的夢藏在了夢裡……

當然了,很多和徐來一樣年紀的人當年也有夢,可現在他們很多人已經不可能像徐來一樣去圓這個夢了,經濟的不自由、生活的艱辛,已經讓他們疲於應付……去影院看電影太奢侈了,他們情願在手機上不花錢把電影看了:電影裡的音樂、熟悉的場景、身影和臺詞讓他們能夠情感得到瞬間的釋放,提醒他們曾經也有過夢……

不說廢話了,開始步入正題。

都說導演徐崢的《港囧》開始講情懷了,都說電影是個夢,那麼讓我們先一起從各個角度深度分析這個夢吧……首先從頭把電影過一下,增加感性認識,然後咱們在逐步分類別、分專題進行討論。

相比“囧”系列的前作《人在囧途》和《泰囧》,這一次《泰囧》用畫面講故事的能力顯然提高了很多,不再單單依靠臺詞(國內很多影視劇其實叫實景相聲劇更貼切一些,就在玩嘴皮子),更多的影視特有的畫面語言被大量的運用,更多的用鏡頭說話,人物情感更加細膩,片子也更加耐看。

坦白地講,說《港囧》屬於經典,那確實有點言過其實,但說《港囧》是一部很規範的人文喜劇片(用人文這個詞主要是考慮片子特別考慮作為人所經歷的尤其是情感方面的變化),絕對不誇張。《港囧》最大的特點就是各方面都很規範,電影的故事情節、敘事手法、情感表達、鏡頭語言都很規範,特別適合用來當教材分析,尤其是分析給進入影視創作的新手和想對電影表現手法有深入瞭解的觀眾。

《港囧》縱橫談(一)

那麼我們先討論一下《港囧》名字吧。很多時候看觀眾對某部電影的第一認知便是這部電影的片名,有時候電影片名能夠非常好的反映出片子的內容,有的則不成……所以在分析電影片名的時候尤其是華語片的時候,非常有必要看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字。比如說電影《東邪西毒》,單看中文名字那就是金庸小說裡的兩個人物,當然了電影只是借用了人物名字和一些關係,和小說情節幾乎毫無關係;但是其英文名字“Ashes of Time”,翻譯過來就是“時間的灰燼”,這個名字要比東邪西毒似乎更加貼切,更加能夠揭示這部電影的真正內涵。

《囧》系列迄今為止拍了三部,第一部《人在囧途》的英文名字叫“Lost On Journey”,第二部《泰囧》的英文名字叫“Lost In Thailand”,第三部《港囧》的英文名字叫“Lost in Hongkong”,同樣是Lost ”開頭的電影“Lost in Translation”(索菲亞·科波拉導演)我們翻譯成《迷失東京》,那麼這個“Lost ”翻譯成“迷失”會更加貼切,似乎比《囧》更直接些,“囧”是“迷失”之後的表情既然“迷失”了,那一定會找回來,《港囧》迷失了什麼呢?其實從其海報上就能窺探一二……

《港囧》縱橫談(一)

《泰囧》迷失的價值觀,而《港囧》這次迷失的看來是情感: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的情感……

《港囧》縱橫談(一)

《港囧》縱橫談(一)

這兩幅海報似乎也很有故事,放在後邊說吧……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