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音樂老師,不只是能彈會唱

作者:劉冬雲(山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藝術教育是心靈的教育,關乎人的基本素質,對於陶冶情操、溫潤心靈、啟迪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養德才兼備的藝術老師是實施藝術教育的關鍵所在,高等師範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就是培養符合新時代藝術教育發展要求的中小學音樂教師。今年4月,教育部出臺《關於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於藝術師範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筆者認為,做好培養方案,堅守師範特質,是保障中小學音樂師資培養質量的前提。

重視培養未來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理論水平與專業技能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師範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設定與專業音樂學院大致相同,師範教育的特色不夠突出,影響了音樂教育人才的培養質量。

為推動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建設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求的高素質音樂教師隊伍,1999年起,教育部開始舉辦“珠江杯”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基本功比賽(每兩年一屆),至今已舉辦10屆。筆者多次帶領學生參加該項活動,從各高校學生的展示情況來看,專業水平普遍較高,但多數學生的自彈自唱能力相對薄弱。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必備的綜合性技能,自彈自唱並不是簡單的會彈琴、會唱歌就能完成的,它涵蓋了多種音樂理論與多項音樂技能,最具師範特色。由此,精研師範特質的培養方案,提高未來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理論水平與專業技能,是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教學改革的重點任務。

除通識教育課程、教師教育課程的學習之外,藝術教育師資培養還應緊緊圍繞中小學音樂教師必備的音樂專業技能開設專業課,充分體現以師範性為主導的課程設定原則。

專業必修課旨在培養學生全面掌握音樂教師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與基本技能,如:鋼琴、聲樂、自彈自唱、即興伴奏、合唱與指揮等專業技能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如學校音樂導論與教材教法、音樂教學設計等)和專業理論課程(如樂理與視唱練耳、和聲學、曲式與作品分析、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史與作品賞析、西方音樂史與作品賞析等),涵蓋面廣,學生可根據自身的專業優勢及發展目標,有針對性地自主選擇,個性化發展。同時,高等師範院校還可以發揮地域優勢,增設特色課程,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重視培養未來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高等師範院校應加強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為實踐教學質量的保障提供良好條件,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應本著“堅持服務需求”的宗旨,從兩個方面強化實踐教學。

一是紮實做好教師教育實踐環節。在本科不同階段,適時進行教育見習、教育實習、教育研習等實踐。其中教育實習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其目的是透過中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使學生將所學專業知識與技能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教學相長,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執教水平。

二是高度重視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畢業論文、畢業音樂會等實踐環節。專業實踐要求學生透過觀摩、參加高級別的比賽及演出,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社會實踐要求學生透過執教實踐以及社群實踐等,提高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高等師範院校應鼓勵學生深入農村和社群演出、教學,特別是服務於貧困地區的基礎音樂教育事業。畢業論文以及畢業音樂會能夠提高學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舞臺實踐能力。

重視培養未來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教學能力

要提高學生未來的教學能力,高等師範院校音樂學(教師教育)專業應以培養“唱、奏、聽、動、創”等中小學音樂教師必備的教學能力為出發點,進行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

首先,努力實現與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對接。教學內容在體現學術性的同時,要兼備師範性,契合中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及課外活動的實際,使其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其次,創新教學模式及考核方式,在教學中,既要發揮好傳統課堂教學的效能,又要充分運用資訊科技,改進教學方法,豐富課程內容,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針對不同類別的專業課程,採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理論性強的課程仍採用傳統的閉卷方式;技能類課程考試以現場演唱、演奏的形式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視唱練耳、即興伴奏、合唱指揮等)由傳統考核方式改為音樂會考核方式,把考試舞臺化,增強學生的舞臺實踐能力。

《光明日報》( 2019年08月27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