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吃貨我只服廣東人!“燒鵝”編成粵語音樂劇,還進了大劇院

文、圖/羊城派記者 李煥坤

古裝、粵語與音樂,三個元素拼在一起,你腦海中出現的第一個詞是不是粵劇呢?是的,是粵劇,但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粵劇,而是由一群80後、90後打造出來的首個廣州本土 “粵語音樂劇”——《加餐餸》。5月10日晚19時30分,該劇將在廣州大劇院實驗劇場進行首演。

首演前夕,記者來到越秀區文化館,見到正進行最後一次彩排的團隊。今年年初,該劇曾在廣府廟會上表演,收穫街坊一片叫好聲,這部被街坊大讚“有人情味”的音樂劇,背後有什麼故事呢?記者由此採訪主創團隊。

三度易稿

將音樂融入廣府古裝話劇

《加餐餸》出品方青林劇社的創始人(之一)鄧曉君告訴記者,“加餐餸”乃嶺南俚語,意為“加頓飯菜”,圍繞廣州特色菜式“燒鵝”,在家長裡短中講述一個具有廣府特色人情味的故事。

論吃貨我只服廣東人!“燒鵝”編成粵語音樂劇,還進了大劇院

據悉,《加餐餸》一開始並不是粵語+音樂劇形式,“一開始是十分鐘的話劇,後來在荔枝灣大戲臺演出,15分鐘,天寒地凍演了2個月,再後來為了參加深圳某喜劇節的作品徵集,我們的音樂總監超哥寫歌填詞,把話劇變成了音樂劇,也因為音樂形式的出現,吸引了現在的導演,讓《加餐餸》故事更加飽滿,變成觀眾現在看到的版本。”

論吃貨我只服廣東人!“燒鵝”編成粵語音樂劇,還進了大劇院

“大過冬,勿空空,不許良宵成遺憾/沒遠親,有近鄰,人在一起加餐餸”這是《加餐餸》中的唱段。據悉,全劇共11首粵語歌曲,均由音樂總監超哥編曲、填詞,並配備現場樂隊伴奏。

歷經一年多的打磨,三度易稿,《加餐餸》團隊最終將音樂元素融入古裝話劇,創作出區別於粵劇而具有嶺南風格的廣府古裝粵語音樂劇。

迎難而上

為傳播粵語盡綿薄之力

2019年,《加餐餸》入選廣州大劇院第三季“週一星劇場”系列劇目,是三季以來第一部粵語演出的作品,在售票頁面可以看到“粵語演出,中文字幕”八個醒目大字。“其實我們也擔心不懂粵語的觀眾因粵語演出而卻步,但我還是希望用粵語去講述。”導演Kael說。

論吃貨我只服廣東人!“燒鵝”編成粵語音樂劇,還進了大劇院

Kael是廣西人,父母都會講粵語,卻因為成長環境,自己成“半普半白”的人,只會聽不會說粵語。

“因為我自己是半普半白,我關注到身邊很多朋友也不會家鄉話,或者會一點,遇到不懂的用普通話代替。我認為,每一種方言都值得尊重,我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去做一點宣傳,去留住一點記憶,執導《加餐餸》就是一個方法。”

論吃貨我只服廣東人!“燒鵝”編成粵語音樂劇,還進了大劇院

論吃貨我只服廣東人!“燒鵝”編成粵語音樂劇,還進了大劇院

除了可能有不懂粵語的觀眾因粵語演出而卻步,受眾較窄,粵語音樂劇還有創作難的問題。音樂總監超哥告訴記者,粵語因為有9個音調,限制多,填詞比普通話更有難度,“但香港也有粵語音樂劇,廣州是粵語的發源地,我們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本土音樂劇呢?”

論吃貨我只服廣東人!“燒鵝”編成粵語音樂劇,還進了大劇院

論吃貨我只服廣東人!“燒鵝”編成粵語音樂劇,還進了大劇院

超哥告訴記者,為了讓粵語音樂劇更為大眾所接受,他選擇了鋼琴、單簧管、小提琴等西洋樂樂器,“我們打算用大家熟悉的聲音和曲調去傳播這個故事。”

創始人(之一)鄧曉君表示,劇團還很年輕,不敢說弘揚粵語文化,“這是一個充滿廣府元素的作品,希望能借這個故事碰觸到觀眾的內心,如果能從中對弘揚粵語文化盡到綿薄之力,也是我們期盼的。”

論吃貨我只服廣東人!“燒鵝”編成粵語音樂劇,還進了大劇院

據悉,廣州大劇院“週一星劇場”在2018年推出,旨在讓青年藝術創作者透過這個平臺,充分釋放和展現其創意。據悉,該專案已培養了許多青年文化創意人才、培育IP,成為創藝青年的聚集地,為他們搭建了連線藝術創作與市場端的橋樑。

最新一季“週一星劇場”在今年3月啟動,至少20部原創作品登陸廣州大劇院,除了有傳統的戲劇和舞蹈外,還首次迎來歌劇和原創古裝音樂劇,首次開闢“環境劇場“,將創藝舞臺延展到了校園以及廣州千年古村車陂。(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責編 | 孫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