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就有管風琴,被稱為興隆笙,因為“特殊”的原因,沒有傳下來

在我國元朝的時候,一種名為管風琴的樂器便傳到了中國,並且被稱為是“興隆笙”,可惜的是,由於戰亂的原因,導致管風琴一度失傳,最終我國也再無管風琴及類似樂器傳世。至於為何管風琴會在遠超之後消失?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元朝就有管風琴,被稱為興隆笙,因為“特殊”的原因,沒有傳下來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世界樂器大家族中,聲音洪亮且氣場強大的樂器不少,可是能與管風琴比肩的卻微乎其微,它幾乎考科一被稱作是樂器中的“王者”。管風琴,屬於一種氣鳴式鍵盤樂器,早年流傳於歐洲,屬於一種大型的鍵盤樂器。管風琴的音量尤為宏大,氣勢更加雄偉,音色的優美與莊重,富有極強的變化性,與此同時,管風琴更能模仿管絃樂器的效果,既能夠單獨進行演奏,也可以演奏非常豐富的和聲,故此才有“樂器之王”的美譽。

元朝就有管風琴,被稱為興隆笙,因為“特殊”的原因,沒有傳下來

作為風琴家族的一員,管風琴的結構也與大多數風琴的發聲原理差不多,是靠著銅製或者木製的音管進行發音的樂器。一般來說,管風琴的組成部分包括音管、音栓、鍵盤、軌杆機、風箱、琴箱等。相比於其他鍵盤樂器而言,管風琴的演奏方式雖略顯獨特,但依舊擺脫不掉傳統鍵盤樂器演奏方式。當然,至於為何管風琴可以在歐洲地區一直流行,其實是存在重要原因的,因為其本身樂調嘹亮高亢,適合一些特殊場合的演奏,所以更加能凸顯出莊重肅穆的氣氛。

元朝就有管風琴,被稱為興隆笙,因為“特殊”的原因,沒有傳下來

在我國古代的樂器之中,也存在許多“大塊頭”,如編鐘、編鼓等等,可是相比於管風琴而言,卻顯得尤為相形見絀,氣勢上也矮了一大截。您可能並不知道,其實管風琴早就在我國出現過,並且還在宮廷裡流行過很長一段時間。管風琴傳入中國,還是依靠於當年縱橫歐亞大陸的蒙古騎兵。當時,蒙古人靠著彎刀快馬,幾乎掃平整個歐洲和亞洲,在帶去戰爭苦難的同時,也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正是因為如此,歐洲地區的一些樂器和樂師也都紛紛被帶到中國,成為專供皇室成員賞玩享樂的專屬品。

元朝就有管風琴,被稱為興隆笙,因為“特殊”的原因,沒有傳下來

管風琴在元朝的時候,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叫作“興隆笙”。無疑,華夏文明的文學底蘊是任何民族文化都難以超越的,如同清朝人為鴉片取名為“福壽膏”一般,都帶有濃厚的文化氣息。管風琴之所以會被元朝統治者帶進宮廷,歸根結底,還是仰仗於其自身發出聲音的渾厚高亢,能展現宮廷恢弘氣勢的風采,奏出一片祥和的景象。

元朝就有管風琴,被稱為興隆笙,因為“特殊”的原因,沒有傳下來

元秦朝時期的興隆笙是如何演奏的呢?其實古籍資料中多有記載,不過相互對比之下,我們不難發現,當時的興隆笙與現代管風琴的演奏方式幾乎相同,都是要求演奏者穩穩的坐在凳子上,同時依靠身體的靈活性,使用手指和雙腳對鍵盤進行彈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彈奏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手指令碼身的協調性,更需要其本人身體十分放鬆,如此才能演奏出美妙的樂曲。

不過相對遺憾的是,自從元朝滅亡之後,興隆笙便徹底宣告失傳。至於其中的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因為常年的戰爭,導致興隆笙樂師死於戰亂,從而令演奏興隆笙的人寥寥無幾,最終不得不面臨失傳。與此同時,繼元朝之後,明朝統治者崇尚節儉,更不想在民生凋敝的情況下自己肆意享樂,故此而言,類似興隆笙般的樂器,必然會被棄之不用。

元朝就有管風琴,被稱為興隆笙,因為“特殊”的原因,沒有傳下來

談到這裡,我們不得不承認,為皇帝服務的音樂很容易失傳,因為樂器是一件孤品,演奏人員更是百年單傳,一旦死去,樂器即刻無法演奏,久而久之,自然會面臨失傳。試想一下,假如興隆笙不會失傳,那麼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一定會發展出具有華夏特色的管風琴。

參考資料:《音樂故事》 楊群著 河北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