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正青春 | “手可摘星辰”在他手裡化為現實

本文轉自【人民網】;

9月1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進行第一次出艙活動。這是中國空間站第五次出艙任務,也是中國空間站進入建造階段後的首次出艙任務。

航天工程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對於宇宙的嚮往和浪漫的探索精神。“嫦娥奔月”的神話和“手可摘星辰”的詩詞,代表著古人渴望探索浩瀚宇宙的浪漫想象。

如今,有這樣一批人,他們不僅把探月變成現實,還將月壤帶回地球……梁常春就是他們中的一員。

機械臂是空間站“明星”部件之一。作為我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表取取樣機械臂控制系統負責人和中國空間站大型機械臂控制系統的主任設計師,梁常春將“手可摘星辰”的浪漫化為了現實。

2011年,和不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一樣,梁常春為畢業就業而迷茫。但恰巧,他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宣講會點燃了航天夢,遂選擇了北上。

2012年,嫦娥五號剛立項不久。沒承想,剛工作不久的梁常春就接了個“大單”——為嫦娥五號取樣機械臂安上“大腦”。

嫦娥五號任務作為我國複雜度最高、技術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統工程,負責實現地外天體取樣返回。

實際上,機械臂的作用十分關鍵,且對精度要求較高。梁常春說,“由於對航天發射器的重量限制,整個機械臂設計不能太大,因此設計的難點在於精準控制機械臂末端的位置。”

他先後查閱、調研了多個國外型號,都沒有查到類似的應用經驗。最終,只能靠自己編寫幾千行程式程式碼,形成空間機械臂控制演算法的第一代模型庫,攻克高精度視覺伺服容器抓取與轉移技術,解決嫦娥五號的多點不確定地形取樣與容器高精度轉移難題。

為了測試機械臂的可靠性,梁常春又一頭扎進實驗室,反覆推倒、試驗。

“機會,只有一次!不容出錯。” 為保證萬無一失,梁常春和團隊模擬月面環境,試驗數百次,為所有能想到的故障作出預案。

嫦娥五號落月後,完成月面任務的時間僅有48小時。“取回的那1。732千克的月壤撫慰著我們逝去的青春。” 梁常春笑著說。

2016年,梁常春又接到新任務,擔任中國空間站大型機械臂控制系統負責人。

這個機械臂是個10米長的“大塊頭”,它不僅需要精準靈活運動,能搬運25噸的大艙段,同時,還要能快速抓捕懸停飛行器。

“雖然是第一次做,但是要做就做到世界最好。”梁常春說,為了完成目標,他和團隊每天都在“頭腦風暴”,設計圖紙多得像雪片一樣,甚至連做夢都會夢到機械臂。

“為了確保機械臂任務流程萬無一失,關鍵飛行程式前後共易稿23版。”梁常春說,那段時間,經常推演程式到後半夜,顧不得回家,只能由妻子照顧年幼的孩子。

但是,一切辛苦都值得。2021年4月29日,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隨著空間站機械臂解鎖展開、在軌爬行以及艙外巡檢等任務成功執行,梁常春與同事激動相擁,熱淚盈眶。

看著機械臂成功地演繹在軌爬行和輔助航天員出艙活動全過程,他彷彿感覺自己的手臂延伸向了太空,託舉著航天夢。

當前,梁常春正帶領團隊開始論證載人登月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航天人做的都是前人沒做的事兒。還有嫦娥七號、小天體、火星取樣等一系列的國家重大工程等待著大家去攻克。”梁常春說,航天夢想無止境,奮鬥也要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