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鑿壁借光”,借的不是光,而是一碗喝了千年的雞湯

記得小時候都說“鑿壁借光”,後來知道史書中是“鑿壁偷光”。你看,一個字的更改,感覺就變了,讀書人還真是文雅。就像孔乙己說“竊書不能算偷”,文人的光輝事蹟真不能全信。

歷史上真實的“鑿壁借光”,借的不是光,而是一碗喝了千年的雞湯

匡衡無疑是有才的,但是這個“鑿壁偷光”的故事肯定是假的。

故事告訴我們,匡衡是西漢時期的一個貧苦孩子,非常愛讀書。但是因為家裡窮,買不起蠟燭,只能把牆鑿一個洞,用隔壁富人家的蠟燭光讀書,最後終於出人頭地。

多麼勵志的故事啊,可惜在西漢的時候,蠟燭極其昂貴,別說窮人,一般的富人也點不起。你看後來晉朝的超級大富豪石崇,就用點蠟燭來炫富。更關鍵的是,電視劇裡一根蠟燭能照亮整間屋子,都是騙人的。真正的一根蠟燭光,只能照亮一小圈的地方……要想亮到夠隔壁的匡衡借光讀書,那可不是一根兩根蠟燭能解決的事情。

然而,每天晚上都能點一群蠟燭的大富豪,人家住的也是別墅區,都是有院子的大府宅。窮孩子匡衡,怎麼可能隔壁就是大富豪?大富豪家都是有院牆的,院牆上開個洞,是借不到蠟燭光的……還要防止被家丁發現,拎過來暴打一頓。

所以,匡衡鑿壁偷光的故事,就是一碗雞湯,溫暖讀書人的心而已。

這碗雞湯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匡衡是個讀書很用功的孩子。

歷史上真實的“鑿壁借光”,借的不是光,而是一碗喝了千年的雞湯

和現在相比,西漢時候能讀的書不多,不像現在的孩子語數外政史地理化生,再加上美術、音樂和體育,再上個舞蹈班、口才班和程式設計班,西漢人要是穿越過來,能活活嚇死。

匡衡那時候,就是把一本《詩經》研究透了。雖然他考了九次才中了“丙科”(最低等),只能混一個小官噹噹。但是,人家《詩經》研究得很透徹啊!要知道,《詩經》並不是什麼長篇鉅著,當時一般人不太懂,你要是能搞明白,還能給大家解釋一下,那就是高人——就像當年易中天說三國,于丹說論語一樣。

匡衡當時就算是牛人一個,文人們搞個聚會,一旦聊起了《詩經》,匡衡就是學術泰斗。

漢元帝是個喜歡儒家的人,他繼位之後,匡衡的好運氣終於來了。

匡衡到了皇帝身邊,時不時坐在一起嘮個嗑,一碗一碗的雞湯灌給漢元帝……恰巧那段時間京師附近發生了日蝕和地震,這在當時很可怕,人們都習慣性的認為,天災代表皇帝工作不到位,惹上天發怒了,搞不好還會有人趁機“替天行道”呢!

漢元帝可是嚇得不輕,立刻找匡衡,希望能灌兩碗雞湯安撫受傷的心靈。匡衡當即表示:莫得問題,根據《詩經》來看,這就是給您提個醒,該輕徭薄賦,對老百姓好點了。表怕,就是個通知,連警告都算不上……

匡衡一解釋,漢元帝心情大好,更加欣賞這個臣子了。於是,匡衡一路升遷,官至丞相,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可能有人要問了:這麼說的話,除了讀書,匡衡還有啥本事?

記住,在那個時代,能把皇帝逗開心了,就是最大的本事。所以就算沒啥實質性的政績,也無所謂了。

歷史上真實的“鑿壁借光”,借的不是光,而是一碗喝了千年的雞湯

漢元帝晚期的時候,重用宦官石顯,幹了不少傷天害理、剝削百姓的事情。朝中大臣都不敢說話,紛紛扭頭看著匡衡,希望他能用《詩經》懟死石顯……不過匡衡還是很明白自己水平的,他選擇了隨波逐流,《漢書匡衡傳》記載他時不時“阿諛曲從”,看來正義感不太夠。

直到漢元帝死了之後,漢成帝繼位,匡衡立刻找了一幫人,狠狠的從背後踹了石顯一腳,彈劾石顯。一朝天子一朝臣嘛,石顯順利的被漢成帝幹掉了。

當然,匡衡也不受待見了,大家紛紛出來彈劾他,各種黑料也擺了出來,尤其是他非法佔有了四萬多畝土地,那就是偷皇帝的東西啊!漢成帝順水推舟,就把匡衡貶為庶人,回家養老去吧!

匡衡孤苦伶仃地回到老家,沒過幾年就病死了……

所以,匡衡真正的歷史,其實就是個聰明的孩子,家庭不算貧困,讀好了一本《詩經》,成就了一輩子。做人老練但也最終倒在了這上面。

歷史上真實的“鑿壁借光”,借的不是光,而是一碗喝了千年的雞湯

正版中國史記5冊 漢朝 唐朝 明朝 清朝 宋朝其實很有趣 漢朝那些事兒全套

¥

58。8

淘寶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