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識就是偏見——讀書的三重意義:肅清偏見、拓寬視域、智慧躍遷

常識就是偏見——讀書的三重意義:肅清偏見、拓寬視域、智慧躍遷

這是單華偉的第一百五十二篇原創文章

常識即偏見

今天的人接受的教育,其中濃縮了人類幾千年來的知識精華,把任何一箇中學生放到古代,他的知識量都是遠超於一般人的,

很多前人的智慧,都被我們當做常識裝到了腦子裡

但是,我們真的清楚自己口中的“常識”到底是怎麼回事嗎?相信今天的人都知道“太陽是銀河系的中心”是常識,但如果真把你放到伽利略的年代,你能夠說服當時的人嗎?你拿什麼證據來說服?

光是地心說那一堆本輪均輪模型涉及的複雜數學模型就能直接把你搞懵,因為你根本不懂……就更別提從數學和天文觀測上證明日心說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真得去把地心說到底是怎麼回事搞得一清二楚,筆者舉這個例子,僅僅是為了說明我們對很多習以為常的東西其實並不瞭解,

所謂常識,從另一個角度說其實就是一種偏見,一種未經思考的預設。

現代人站在一個極深厚的知識觀念層上,但我們並不瞭解腳下的大地,從未俯身傾聽親吻過它。

所以,我們有必要

迴歸到人類先祖的膝下,重新向他們討教

,我們有必要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大量的閱讀,重新清理一些重要的問題以及思路,由此達到思維上真正的暢通與深度。

理解即偏見

其實,往大了講,我們人類創造的一切文化成果,經典文字、傳統與歷史,都是一種『 理解 』,

理解是人活在世間的基本模式

而但凡談到理解,它的本質仍是一種偏見,如伽達默爾所言:你要了解某段歷史的時候,

你不能沒有立場,不能沒有角度,也就是不能沒有所謂的“偏見”

。所以偏見並不是缺點,而是不能脫離了一個固定的角度。

如果沒有偏見,我們不可能發展出任何想法和意見,舉個例子,當你說你看到了一個蘋果,你就是把那個被你稱作蘋果的東西放到人類的理解框架中了,甚至我們透過自己人的肉眼觀察世界的行為本身,我們的肉體本身,就是一種偏見,因為我們的眼睛和身體感受到的,和其他動物(比如蒼蠅的複眼結構)感受到的,顯然不同。

只不過,偏見也有大有小,有狹隘有寬闊,視域越是寬闊的偏見肯定是越好的,但它永遠不可能站到真正意義上的“全域性”的。

而在伽達默爾看來,

偏見在歷史的理解中,是作為真理的條件而出現的

:因為正是帶有偏見的人,透過視野的相互尋找與融合,才會有具體的歷史觀——我們帶著“偏見”看世界,但同時保持這種自知,向世界敞開,與各種文字互相溝通、逐漸同化,出現『 視域融合 』,產生新的理解。

所以,廣泛閱讀,讓自己瞭解更多的“偏見”,不斷

拓寬自己的“視域”

,以求和那些偉大的思想和靈魂產生視域融合,便是閱讀之意義。

從知識到智慧的躍遷

對於缺少知識的人,相比較“大腦一片空白”,筆者更喜歡用

“大腦充滿了空白”

來形容。

因為若一個人的大腦真是進入了“空”和“無”的境界,那他早該成了世外高人,這種狀態是古今無數哲學家與宗教禪修者都在試圖追求的;而缺少學習和閱讀的人,大腦中顯然是“充滿了”空白的,

無知充斥著整個大腦

,但卻總感覺自己什麼都知道——把無知當個性,當愚昧的資本。

而當我們能用一定的知識把這部分空白擠出自己的大腦時,你便多獲得了通往智慧的可能,注意,僅僅是一個可能,

知識並不直接帶來智慧

,從知道到智慧,這個過程需要你靠自己去把握。

比如你學習了哲學史知識,瞭解到泰勒斯說過『 萬物起源於水 』,並且知道了這個觀點的思想史意義:在泰勒斯之前,整個希臘世界的人都還生活在創世神話中,“神是萬物的起源”是所有人的認知,但泰勒斯卻跳出了這個思維框架,破天荒的不再以神話為根基,而是將

現實世界中能夠被看到,被感知到的實物作為研究和思考物件

這個時候,你會如何思考,會從這其中得到怎樣的智慧呢?泰勒斯這個思想具有如此大的突破性,他到底是怎樣想明白的?相傳泰勒斯曾依靠觀察天文準確預測了某一年橄欖大豐收,於是買下所有的榨油作坊,最終便大賺了一筆,再想想萊布尼茨、羅素的數學家身份……

到最後,我們也許不得不說,哲學家們,還有那些能在歷史上留下經典文字供我們閱讀的人,都是人類群體中最聰明,最猴精的那種,他們怎麼想明白其實是鬧不明白的,這就是

智商差距

我們一直反覆強調透過學習知識擺脫無知,但現在我們卻發現有的“思考”你是學不了的,提出原創性的思想所需要的智力不是一點點,

把別人思路複述一遍並不會讓你成為大師,你不過是個學舌鸚鵡,甚至可能連別人的思路都沒有搞清楚

那透過學習知識來學習思考是不是一個謊言?其實,在《為什麼會“明白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這篇文章中,筆者也討論過類似的問題,該篇文章的主要觀點是:“明白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的感嘆是一種思維謬誤,

在明白道理和過好這一生兩者之間強加單一因果聯絡

,然後由此反過來責怪道理無用,不願意承認人生的複雜性和殘酷性。

而要求透過學習一些知識,研讀原典就能獲得“智慧”,讓自己過得更好,甚至想以此發財,也是同樣的思路,學知識沒有什麼高階的地方,就是學知識本身,僅此而已。

但知識的微妙之處就在於此——

知識是一個鉤子,一個催化劑

,積累得越多,它們就越可能在某些情況下發揮作用,至於能發揮到什麼地步,全看你個人的本事,與知識本身的關係已經不大了。

比如就筆者對泰勒斯思想的評述,這句“第一次拋開神話,直接從自然本身尋找世界本源”以及具體的闡釋,高中生可以用到作文裡給自己加點分,但你不是隨便寫個作文就能用,為了秀而秀,反而可能招來閱卷老師反感,得分更低了——這種所謂的“知識應用”是最基礎那種,也就是寫作文用用,但也充滿著陷阱,有關泰勒斯的這個知識到底能不能發揮價值,

能不能為你創造價值,全看你的智慧

但是,

不論如何,你都得先知道這個知識

,然後我們才能來談把它發揮出價值的可能,而這,就是閱讀的意義所在——積累,以備不時之需。

後記

這篇文章中談到了不少

哲學史

知識,如果你對其中的東西感興趣,可以來我的『 哲學研究筆記 』看看

我是單華偉,專欄作家,全網同名發文,這是我的第一百五十二篇原創文章(各平臺更新不同,所以我發文不一定是按順序來的),所有從別處參考的內容都會在文末標出,沒有標註的部分,那便是個人所思所想,歡迎轉發和分享我的文章。

本文受維權騎士版權保護,任何包括但不限於圖文、音影片形式的侵權行為將被追責,商業轉載與合作請私信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