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81章:如何考察一個人是否可以交往?記住三條即可。

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作為一名讀書愛好者,筆者認為讀書如同找物件,是需要緣分的。另外,讀書方法也非常重要,比如可以把厚書讀薄,也可以把薄書讀厚。有從前往後逐章逐節讀的,也有從後面往前倒著讀的。

老子的《道德經》是一本偉大的著作,被稱為“萬經之王”,內容包含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遵奉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寶典。但因為其時代久遠,文字精練難懂,很多人中途就放棄了,實在可惜。筆者結合讀書經驗,覺得《道德經》其實可以用正書倒讀的方法也許更有效。本書共81章,筆者就用倒讀法與諸位分享。

《道德經》第81章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心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讀完此章,彷彿看到一位發須雪白,面目慈祥的老人向我緩緩走來,他用濃重的河南口音,語重心長地告訴我:要想真正瞭解一個人,可以從三方面進行考察,基本錯不了。那麼這三條都是啥哩?聽我老人家細細為你道來。

道德經第81章:如何考察一個人是否可以交往?記住三條即可。

道德經第81章全文

第一條: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實話不好聽,好聽的往往不是實話

話俗理不粗,正所謂忠言逆耳,因為人家跟你沒有太大關係,所以才敢講真活。那些溜鬚拍馬的人盡說好聽的話,你要記住,越是這種人越要小心提防。所以說,你與人打交道時要學會如何辨別好賴話,不要像某些領導,只能聽順耳的話,聽不得批評建議,這要是要栽跟頭的。

雖然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但是也是注意凡事都要有個度,不能太過,過猶不及。現在的社會中,人們形容一種人叫刀子嘴,豆腐心。這種人往往還是你的親人或者是非常親近的人,他們講話時對別人好得很,但是對自己人卻是什麼難聽就講什麼,越不中聽越講,嘴像刀子,鋒利傷心,殊不知,你們現在生活水平好多了,大家早就解決了溫飽,誰離了誰都能過,有時候,一句傷人的話就會引來禍端,所以說,這種人還是遠離為妙。我曾經說過:“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就是這個意思。

第二條: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老實人通常是埋頭苦幹,在與人交往時話也不多,極少與人爭辯,甚至有點木呆,相反那些口吐蓮花,舌如巧簧,能把稻草說成金條的人都不是老實人,沒理也能佔三分,強詞奪理的人也不是老實人。你仔細想想,現在這樣的人還少嗎!

第三條: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你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某人好像是百事通,問啥啥懂,其實這種人很膚淺。人們在求知的過程中,可分為廣度和深度兩個維度來探索,明智的人不是什麼都學、因為知識就如海洋浩瀚無垠,而人生卻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他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定一行深耕下去,而不是如蜻蜓點水,什麼都懂一點兒但都不精,像小貓釣魚一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你現在從事的人力資源就很像這種情況。舉一反三,教育方面也是同樣道理:兒童少年時代為通識教育。青年時代選定專業鑽研,必定有所成就。

學以致用,綜合上面所講的,主要是提醒你以後做領導了,手底下管上百號甚至上千號人了,尤其注意既能聽好聽的話,也能聽不順耳的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要有這個氣量,因為這樣做既不被小人暗算,又能防止讓老實人吃虧。

道德經第81章:如何考察一個人是否可以交往?記住三條即可。

說到做個稱職的好領導,你可以學學古時候的聖人是如何做的:聖人不積,既心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已愈多。這又是啥意思呢?

聖人講道。

古時候最接近聖人的是老師,所以人們稱孔子為孔聖人,因為只有老師教學生毫無保留,不擔心學生超過自己青出於藍,學生成就越大自己越開心精神上富有。但是廚師教徒弟時總會留一手擔心自己的飯碗沒了,這就是師父與師傅的區別。明白了嗎?

說一千,道一萬,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你要永遠銘記兩條道理:

第一條:天之道,利而不害。這又該如何理解呢?聽我慢慢給你道來。

老天總是盡全力地幫助萬物(當然也包括我們人類)。但是卻從來不去禍害損壞它們,雖然偶爾天災,如颶風、海嘯、洪水、泥石流等等,但那其實是對人類善意的提醒:你們偏離了大道,要儘快返回到正道上來。這是何等寬廣的胸懷!這是多麼高尚的情操!

另外,你學過歷史是知道的,我國古代很多農民起義都打著“替天行道”的旗幟,號召百姓反抗也是這個道理。當今社會,地球變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都是人類肆意破壞大自然的結果。像廣東這幾年已經少有“回南天”的天氣了,如果提醒了還不重視,那就等著受懲罰吧。

老天如此寬容,從不計較利害得失,那麼我們作為普通老百姓在與人交往時應該注意哪些方面呢?

1、

經過認真研究,我老李從利害關係角度分析把人分為四類:

不利且害之人

2、

對自己沒有任何幫助,反而經常想禍害你的人。比如有個別人純屬流氓無賴,遇到這種人趁早遠離,越早越好。

不利不害之人:這種人

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但他也沒會故意去害你,因為你跟其沒什麼關係。這種人適合見面點點頭,打個招呼。不遠不近,保持距離即可。

4、

3、利而害之人:就是所謂對我有幫助,但目的不純或者過分要求回報者。這類人在尋求其幫助時一定要小心,時刻提防才是。

利而不害之人:幫助不求回報並且又不會害你的人,這種人極少遇到,可以稱之為良師益友,值得交心,一輩子尊重與交往。

第二條: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這一條該如何正確理解呢?

首先要弄明白“為”的含義,讀書做學問要全面分析,不能斷章取義,我這裡所講的為主要有兩個意思:對內,每個人都要自強不息,努力奮鬥,有所作為;對外,幫助別人,不求回報,體現人生價值。

道德經第81章:如何考察一個人是否可以交往?記住三條即可。

但是不管對內對外,都不能去爭名奪利。有些人出身寒門,青少年時期也曾努力奮進,自強不息,十年寒窗,終於有所作為,但是當官越做越大,地位越來越高,就私慾膨脹,開始爭名奪利,最後卻適得其反,德不配位,在監獄裡面悔度餘生。還有當你事業有成時,免不了有人求你幫忙,這是人之常情。幫助別人一定不能帶有強烈的目的性,不能要求別人回報,我當初幫了你,你就應該報答我,想把以前的幫助翻倍地爭回來,那是商人的行為,這種人的下場往往很慘,如秦朝呂不韋。

聖人如一朵潔白的蓮花。

另外,講到爭, 當今社會這種人太多了,爭名譽,爭地位,爭金錢,爭美女,爭強好勝,爭先恐後都是要不得的。尤其是爭先恐後,看看上班時早高峰的車流就明白了,隨意變道,蛇行,不打轉向燈,隨意走應急車道,這些行為一旦養成習慣,終將害人害已,輕則扣分罰款,重則車毀人亡,後悔終生。關於作為與爭奪,也可以把人分為四種:

1、不為不爭之人:這種人無慾無求,與世無爭,如和尚、道士等。

2、不為而爭之人:啥事都不幹反而什麼都想要。如果哪個家庭出了一個這樣的人,那就是十足的敗家子,社會上這種人應該很快被清理的。

3、為而爭之人:這種人能力強,正因為能力強所以貪婪,什麼都想得到,處處去爭,往往下場很慘。因為一個人從高處掉下來容易,再上去就很難了。

4、為而不爭之人: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這種人對國家貢獻非常大卻淡泊名利,是真正的國士,是我們一生學習的榜樣。

講完這些,這位老人飄然而去,邊走邊唱: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尊天道,敬人道,終身不殆,至樂成仙也

聽罷老人家的諄諄教誨,我如夢初醒,真乃醒世恆言也,當終身謹而行之。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