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塞《悉達多》:一個人真正的覺醒,是繁華閱盡、然後淡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此時距離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還有32年時間。

與若干年後一身榮耀、享譽世界不同,此時的黑塞,因反戰立場受到同行排擠,遭到社會冷遇。

禍不單行,接下來幾年裡,他的父親不幸過世,疼愛的小兒子病重不治,妻子承受不住打擊住進醫院,他的婚姻分崩離析。

接二連三的打擊下,本就飽受抑鬱症折磨多年的黑塞,精神崩潰,甚至嘗試過自殺。

好在,他及時接受精神治療,並在療愈中意識到:

一個人必須探入自己靈魂的最深處,才能真正找到自我的意義,進而達到解脫。

於是,一部寫滿黑塞迷茫與追尋,內省與證悟的作品《悉達多》,誕生了。

小說雖然短短7萬多字,卻完整呈現了貴族青年悉達多為揭開困頓,嘗透世間百味,在痛苦中覺醒成長的精神救贖之旅。

誠如黑塞所言:

“我小說中的人物一個個都經歷著心靈苦難、內在危機,他們在尋覓、追求和提問。”

誰讀懂《悉達多》,誰就真正理解了人生。

1

該直面卻退縮,只會被困難拖垮。

主人公悉達多,來自印度四大種姓中最尊貴的婆羅門。

天生慧根的他,自幼接受最頂尖的教育,過著常人難及的優渥生活,受到所有人的愛戴推崇。

然而,坐擁權利榮耀的他,卻始終為無法擁有永恆的幸福平靜,感到迷茫。

於是在一個清晨,悉達多拋下一切,帶著朋友喬文達離家出走,做起了苦行僧。

他任由驕陽烤焦肉體,無視雨水凍僵身軀,哪怕被刺藤戳得面板出血,也毫不在意。

肉體的折磨除了讓悉達多的身體變得麻木外,根本無法化解內心的焦慮和疑惑。

迷惘之時,他聽說遠方有佛陀喬達摩現世,便跟著朋友喬文達去求教。

在和佛陀對話後,悉達多終於找到自己的癥結所在。

他發現自己之所以深陷迷惘難以自拔,正是逃避心理在作祟。

為迴避現實的悲苦,他選擇做苦行僧。

他以為消弭慾望,遠離塵世,就能徹底實現心靈寧靜。

殊不知,短暫的麻痺過後,壓抑的慾望還是會死灰復燃,該你面對的,你始終逃無可逃。

更重要的是,他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拜師學藝不過是為了逃避向內求索,企圖直接套用別人的思想裝點個人頭腦。

而事實證明,任何人都無法透過講經傳道得到救贖。

“知識可以傳授,智慧只能自己體悟。”

因而,當朋友喬文達選擇皈依佛陀,希望靠法義開悟時,悉達多卻放棄追隨。

他決定不再逃避,直面一切問題,重新認識自己。

畢竟就像一句話說的:

“所謂的逃避,只是在閃躲自己的恐懼,而自己怎麼擺脫得了自己呢?”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有一兩個不得不面對的人,三兩件想逃逃不掉的事。

拼命排斥,換不來歲月靜好;一退再退,只會讓自己吃到更多苦頭。

不曾用自己的腳,在路上踩下腳印,就無法找到真正的路。

既然該來的總是要來,不如帶著問題前行,迎著刀鋒而上,遇事扛事,有難解難。

恰如作家

@老楊的貓頭鷹

所言:“快活的人生,不是用逃避的方式來忘記眼前的苟且,而是用死磕的方式,去直面問題。”

黑塞《悉達多》:一個人真正的覺醒,是繁華閱盡、然後淡然

2

人生在世,誰也不能只做旁觀者。

悉達多離開佛陀後,搭乘河邊擺渡人瓦穌迪瓦的小船,來到了美麗的城郭。

他決定走進塵世,去體驗世間永珍。

他對城裡的美豔名妓迦摩羅動了心,便收拾裝扮拜會對方,向她學習情愛之術。

他想要更好生活,於是就跟隨富商學習經商之術。

悉達多本就聰慧,很快便在商海大顯身手,成了擁有宅邸,僕人和河畔花園的大富豪。

最開始,他還帶著一絲警醒,告誡自己要節制生活,保持禪定,傾聽內心聲音。

可隨著時光飛逝,在苦修中被扼殺的感官逐一被喚醒,他終日沉溺於酒肉,情愛,賭博中,貪而不足,飽食無度。

他變得苛刻吝嗇,利慾薰心,不再對乞丐仁慈,不再對施捨感興趣,活成了自己曾經最厭惡的模樣。

繁華的喧囂終會過去。

當又一次從不堪的迷醉中甦醒,疲憊空虛的悉達多,從鏡中窺見了自己亂糟糟的模樣。

看著鏡中人面板鬆懈倦遢,嘴裡噴著酒氣,一副酒食過度的醜態,一陣羞愧和厭惡襲上他的心頭。

悉達多一聲招呼沒打,便陰鬱地走出府邸來到河邊,決定結束自己這毫無價值的人生。

河畔,悉達多緊閉雙眼,放任身體跌下去。

可就在生命行將結束之時,從心底發出的一陣聲音讓他猛然清醒。

悉達多跌坐回岸邊,不再責備自己。

“我必然經歷貪慾,追逐財富,體驗噁心,陷入絕望的深淵,並由此學會去抵禦它們。”

生活往往就是如此,不曾體驗,難免參悟不透,執迷地在想象中和自己撕扯。

待到閱盡人間繁華,看透世俗真諦,才驚覺,人生在世,只做一個旁觀者,是永遠叩響不開自我的覺醒之門。

就像網上有個困擾太多人的問題:“讀過那麼多道理,為什麼過不好一生?”

有個回答字字戳心:

“道理不是光用來聽的。沒有切膚之痛的體驗,就沒有刻骨銘心的覺知。”

財富可以掙來,知識可以學來,唯有經歷無法傳授,要靠自己上下求索,且行且至探尋。

作家王瀟說過一句話:

“生活就是修行場,不管你有多少方法論,都需要在現實中去踐行它。”

沒有落花流水,哪有天上人間;沒有紅塵試煉,談何蛻變成長。

實踐與感悟共存,出世智慧和入世腳步並行,才能走出一條風吹不散,雨打不亂的覺醒之路。

黑塞《悉達多》:一個人真正的覺醒,是繁華閱盡、然後淡然

3

與其徒然苦鬥,不如看淡放下。

甦醒的悉達多沿著河邊行走,遇到了當年渡他過河的船伕。

悉達多決定留下來跟著船伕一起撐船,並毫無保留地向對方述說起自己的生活、渴望與苦悶。

船伕告訴他:

“河水無所不知,求教河水可學會一切。”

於是,悉達多常常坐在岸邊,拋棄雜念,心無旁騖地傾聽流水之聲。

然而名妓迦摩羅的突然到來,攪亂了悉達多安寧的內心。

原來,在悉達多不辭而別後,迦摩羅生下了他的孩子小悉達多,從此結束風塵,一心向佛。

前不久,迦摩羅聽說佛陀病危,就帶著孩子前往朝覲。

誰知,她行至河邊,竟意外和悉達多相遇。

只可惜,兩人還未交談幾句,迦摩羅便被一條躥出的毒蛇咬傷。

蛇毒很快發作,迦摩羅艱難地將孩子託付給悉達多後,便永遠停止了呼吸。

悉達多凝視著昔日愛人漸漸失去神采的臉,憶起她年輕時候的容顏,頓感世事無常。

哀痛的小悉達多守在母親身旁,不吃不喝,讓人心生憐惜。

悉達多像大多數父母一樣,苦口婆心地勸兒子跟著自己修行,可一個從小嬌生慣養的孩子,怎會甘心做一輩子撐船擺渡的苦力活。

小悉達多不斷吵著離開,而悉達多百般隱忍,捨不得放手。

船伕規勸悉達多,每個人都要獨自行過這一生,孩子也有自己的出路要尋。

悉達多不願聽從,執意跟孩子糾纏。

結果,在一次激烈衝突後,孩子逃跑了。

傷心的悉達多,奮力追趕,可走著走著,他忽然回想起當年迫使父親答應自己出門苦修的情形,和當下何其相似。

人生就像是一個輪迴,一切未受盡的苦,未獲得的救贖都會重來,苦難從未改變。

心亂如麻的悉達多回到河邊,再次聆聽那條日夜奔騰的智慧之河。

過去,他總是執意從水中分辨各種聲音。

智者的笑,怒者的喊,渴慕者的哀訴,垂死者的呻吟,千萬種聲音熙熙攘攘,輕而易舉就會擾亂他的心緒。

而如今,當他不再執念於一種聲音,而是傾聽一切時,卻發現,所有喜與悲、笑與哀合為一體,構成了一曲動聽宏大的交響曲。

悉達多決定不再與命運作對,不再同自己為難。

就如同河水包容萬千之音一樣,他要學著去包容眼前並不完美的一切。

“我唯一的事,是愛這個世界。不藐視世界,不憎惡世界和自己,懷抱愛,驚歎和敬畏地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此刻,悉達多終於找到了尋求半生的頓悟之道。

看到這裡,不由想起作家白落梅的一句話:

“以清醒自居,以淡然自持,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放下執念,讓不捨得,成為捨得;讓不快樂,成為快樂;也讓一無所有,成為所有。”

這世間,沒有比“繁華落盡走入淡然”更灑脫的態度,也沒有比“心若淡然,人則安寧”更清醒的覺知。

真正的成熟,不是與莫測百般抗爭,而是以淡然之姿,對來者不拒,對去者不留。

喧囂與騷動過後,平靜與澄澈之中,從心底生長出應對兵荒馬亂的柔軟和遼闊。

黑塞《悉達多》:一個人真正的覺醒,是繁華閱盡、然後淡然

有人說:“在悉達多身上能看到自己,從少年滿懷夢想的天真傲慢,到成年後追求名利物慾,再到老年時遍歷滄桑後的開悟。這就是普通人的一生。”

滾滾紅塵,數不清的人如悉達多一樣,或深陷迷途,或墜入欲壑,或戰慄痛苦,或奮力超越。

恰如德國詩人諾瓦利斯所說:

“誰不把生命看成一個自我毀滅的幻影,誰就仍然被生命所困。生命不該是一部贈予我們的小說,而是一部由我們製作的小說。”

華美的葉片落盡,生命的脈絡才歷歷可見。

一個人的覺醒,從來不是背離塵世,在臆想世界裡沉醉不醒;更不是人云亦云,借他人頭腦開悟重生。

而是在這泥濘破碎的人世間,躬身入局,盡情體悟,把每一次精神上的盪滌與錘鍊化成蛻變的力量。

而後,像局外人一般,對苦樂坦然,對得失淡然,不喜亦不懼,灑脫又隨心。

點個

贊吧

,與你我共勉。

作者:洞見·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