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該怎麼稱呼?她們和皇帝比,誰的地位高?

前言:

天順三年(公元1459年)二月初三日,是聖烈慈壽皇太后孫氏的生日,在明朝要稱為

“聖節”

。孫氏是先帝宣宗章皇帝朱瞻基的皇后,也是當今天子朱祁鎮的生母。正是由於得到了孫太后的支援,朱祁鎮才能在被軟禁七年後政變成功,從弟弟景泰帝朱祁鈺手中重新奪回了皇位。為了表達自己對母后的尊崇之情,朱祁鎮在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正月為孫太后上徽號:聖烈慈壽,稱聖烈慈壽皇太后。

辛亥,上召內閣臣李賢問曰:“朕惟母后恩深,無以為報。況朕居南宮七年,危疑之際,實賴保護。今又定策禁中,俾朕復位。欲仿前代上徽號,少伸孝情如何?”賢曰:“陛下此舉,莫大之孝也,宜即行之。”於是賢等擬號曰聖烈慈壽,上從之。—《明英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五》

不過等到各地的大明親王們收到“上皇太后徽號詔書”之時,聖烈慈壽皇太后的生日已經過了,所以天順三年是諸王更改表文中稱呼的第一年。結果各地藩王狀況百出,惹得朱祁鎮大為光火。

明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該怎麼稱呼?她們和皇帝比,誰的地位高?

聖烈慈壽皇太后孫氏劇照

先是鄭王朱瞻埈、周王朱子埅、荊王朱祁鎬、唐王朱瓊炟、趙王朱祁鎡、蜀王朱悅(劭+火)、慶成王朱鍾鎰仍將聖烈慈壽皇太后稱為殿下。再是慶王朱秩煃、伊王朱顒炔、岷王朱徽煣倒是稱了陛下,但是又把聖烈慈壽這個尊號給忘記了。在二進宮的皇帝陛下看來,這分明是藐視自己的權威。王府中的長史官自然因此受到了處分,可是稱皇太后為殿下到底有沒有錯呢?

大明皇太后的稱呼:從殿下到陛下

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后,自然是開國太祖朱元璋的原配馬皇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馬皇后去世,此後老朱未再冊封皇后,按理在他駕崩之後大明王朝不會出現皇太后。

然而世事無常,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考慮再三,沒有選擇立其他兒子為新一任皇太子,而是將朱標次子朱允炆冊為皇太孫。

朱標的正妃是開國第二武臣開平忠武王常遇春的女兒常氏,為他生育長子朱雄英和第三子朱允熥。次妃呂氏則是太常寺卿呂本之女,先是為太子生下次子朱允炆。常氏去世後,呂氏被冊為繼妃,又接連生下第四子朱允熞和第五子朱允熙。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嫡母常氏為孝康皇后,另外尊母妃呂氏為皇太后。由此呂氏成為大明王朝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太后,同時也是第一位沒有做過皇后的皇太后。

明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該怎麼稱呼?她們和皇帝比,誰的地位高?

呂太后劇照

那麼問題來了,建文年代文武百官,以及包括燕王朱棣在內的宗室親王該怎麼稱呼呂太后呢?很遺憾,由於建文朝史料在朱棣篡位後被大量銷燬,我們無法查證當時呂太后到底是被稱為殿下還是陛下。筆者傾向於稱殿下,理由後面再講。

朱棣靖難成功後,冊封原燕王妃、大明開國第一武臣中山武寧王徐達的女兒徐氏為皇后。然而徐皇后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七月先於朱棣去世,朱老四學習老爹,也沒有重新冊立皇后。因此朱棣駕崩後,宮中也沒有皇太后。

誠孝昭

皇后的例子:

皇太子朱高熾即位後,冊封原皇太子妃張氏為皇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五月朱高熾駕崩,皇太子朱瞻基即位,此時仍然在世的張氏由此成為大明王朝第一位由皇后晉升的皇太后。當時行在禮部尚書呂震還提出今後每逢皇太后聖節,各王府長史司要依例進表箋慶賀。

明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該怎麼稱呼?她們和皇帝比,誰的地位高?

張太后劇照

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皇長子朱祁鎮出生,由於朱瞻基年近三十仍無子嗣,因此以靖難元勳英國公張輔為首的文武百官迫不及待地向皇帝和皇太后上表,請求冊立皇長子為皇太子。而在給張太后的表文之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群臣對她的稱呼是“殿下”。

上表請於皇太后曰:“坤元厚載,佑國家於隆長。至德儲祥,衍子孫於繁盛。惟天下之大本,仰宸慈之贊成。正統相傳,萬方鹹戴。

恭惟皇太后殿下

慈仁恭懿,端一誠莊。文母興周,聖德重光於今日。塗山啟夏,成功載顯於明時。今皇宮肇育於聖孫,在典禮宜正於儲位。此古今之通誼,誠國家之遠謨。臣輔等深切歡心,恭陳誠悃。冀從輿議,俯賜俞音。贊金冊之弘宣,命青宮之蚤建。前星明麗,昭四海之雍熙。洪福綿延,慶萬年於長樂。”—《明宣宗實錄卷三十三》

孝恭章皇后的例子

回到本文開頭的聖烈慈壽皇太后孫氏,她本來是朱瞻基做皇太孫之時的皇太孫嬪,並非正室。朱瞻基即位後冊皇太子妃胡氏為皇后,而孫氏則晉位貴妃。

但是孫氏運氣很好,或者說手段很好,生下了皇長子朱祁鎮。由於生母為貴妃,朱祁鎮從身份上說只是皇帝的庶長子。而胡皇后曾為朱瞻基生下兩個女兒,並非沒有生育能力,日後她若再生一個兒子怎麼辦?為了不動搖國本,經過朱瞻基和張太后的協商,最終胡皇后“自願”退位讓賢,由孫貴妃進位皇后。

明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該怎麼稱呼?她們和皇帝比,誰的地位高?

孫貴妃與胡皇后劇照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朱瞻基駕崩,皇太子朱祁鎮即位,隨即尊母后孫氏為皇太后。在冊文之中,皇帝對孫太后的稱呼同樣是“殿下”。由此可見,當年朱棣對呂氏的稱呼一定也是“皇太后殿下”。

庚戌,上奉冊寶,尊聖母皇后為皇太后。冊文曰:“致理必先於化本,為國必重於尊親。禮典所崇,名分為大。

恭惟聖母皇后殿下

至仁厚德,配地承天。端莊誠一之性,柔順靜貞之行。表正六宮,母儀四海。內佐皇考允隆治化之原,上奉重闈備極天下之視。昔任姒盛,美寔同。矧予眇質,躬荷深恩。屬大統之方承,維聖茲之是仰。敬循彝典,用正大名。謹奉玉冊、金寶,恭上聖母皇后尊號曰皇太后。伏惟天隆寶祚,慈壽萬年。嘉謨恆篤於訓言,長樂永伸於至養。”—《明英宗實錄卷二》

太皇太后可稱陛下

在宣宗駕崩之時,他的母親張太后仍然在世,也由此成為了大明王朝第一位太皇太后。張氏的一生堪稱傳奇,由燕世子妃到皇太子妃,再到皇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可謂是做了一個全壘打,在大明朝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明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該怎麼稱呼?她們和皇帝比,誰的地位高?

明英宗朱祁鎮劇照

宣德十年正月三十日,新天子朱祁鎮給行在禮部賜了一道敕書,裡面提到要為聖祖母張太后上尊號為太皇太后,為聖母孫皇后上尊號為皇太后,讓他們趕緊去制定禮儀流程。而在冊文之中,對太皇太后的稱呼變成了陛下。

戊申,上奉冊寶,尊聖祖母皇太后為太皇太后。冊文曰:“天子必有所尊,聖德莫大於孝。孝親者,得天下之歡心。尊親者,正天下之大號。帝王盛典,古今所同。

恭惟聖祖母皇太后陛下

睿知聰明,含弘光大。體坤元之厚載,弘天道之至仁。光輔聖祖,篤生先帝。衍慶源於萬世,昭禮教於六宮。母儀表正於四方,仁澤霈沾於兆姓。上同姜嫄太任之盛,蓋視明德宣仁有加。顧予眇躬,夙荷恩愛。茲叨承於寶位,感惓切於聖心。丕成宇內之昇平,祗仰宮中之堯舜。特循茂典,用正大名。謹奉玉冊、金寶,恭上聖祖母皇太后尊號曰太皇太后。伏惟天祐慈聖,永承長信之恩。國奉至尊,隆享萬年之福。”—《明英宗實錄卷二》

我們要知道一點,在孫氏之前,明朝的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是沒有徽號的。最早提出為皇太后加尊號的,是朱祁鎮的叔祖岷王朱徽煣,但當時皇帝以

祖宗以來無加尊號之禮

的理由予以了婉拒。所以當孫氏有了“聖烈慈壽”這個徽號之後,朱祁鎮為了加強對她的尊崇,這才要求宗室諸王以“陛下”稱呼聖烈慈壽皇太后。

明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該怎麼稱呼?她們和皇帝比,誰的地位高?

孫太后劇照

自打孫氏開了這個頭,在她之後的皇太后,不管有沒有徽號,都可以享受“陛下”的尊稱。比如朱祁鎮駕崩之後,宮中出現了兩位皇太后,一個是他的原配錢太后,另一個則是嗣皇帝朱見深是生母周太后。我們可以看一下為兩位太后上尊號之時,皇帝對她們的稱呼:

嗣皇帝見濡伏惟皇太后陛下功德兼隆,顯崇徽號。永膺福壽,率土同歡。—《明憲宗實錄卷二百八十九》

結語:

明代對皇太后從“殿下”過渡到“陛下”,是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先有太皇太后稱陛下,再有加徽號的皇太后稱陛下,最後再是所有皇太后都稱陛下。比如日後明世宗朱厚熜以小宗入繼大統之時,他的伯母昭聖慈壽皇太后張氏(明孝宗皇后)固然被稱為陛下,他的生母興國太后蔣氏(興獻王妃)和祖母壽安皇太后劭氏(明憲宗貴妃)也被稱為陛下。

明朝的皇太后、太皇太后該怎麼稱呼?她們和皇帝比,誰的地位高?

張太后劇照

至於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帝之間地位誰高,那就太簡單了。比如明宣宗朱瞻基在張太后面前的自稱就是“臣”,皇太后代表先帝,相對於皇帝自然算是君。又比如文武大臣稱宣宗要稱“皇上”,而張太后只需稱“皇帝”即可,某些電視劇讓太后稱呼皇帝為“皇上”,實在是讓人笑掉大牙。

上奏皇太后,言臣輔及義、士奇、榮、幼孜、溥皆扈從在此,請令見於行殿。皇太后可之。輔等行五拜三叩頭禮畢,皇太后曰:“

皇帝

數言卿數人贊輔多用心。今家國清寧,生民無事。固是祖宗垂祐,亦有卿等之力。”輔等叩頭對曰:“

皇上

聰明睿智,敬天法祖,仁愛兆民,以致康濟之功。此皆本於皇太后聖德大訓,臣等實無寸補。”—《明宣宗實錄卷六十三》

另外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電視劇中有這樣的鏡頭,某個官員在皇帝面前說到皇太子殿下怎麼怎麼了。至少在明代,這是極其荒謬的。朱元璋早在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時候就有規定:

百官在上前稱皇太子,稱親王曰某王

。這裡的“上”就是皇帝,也就是說文武百官在朱元璋面前提到朱標,稱之為皇太子即可,後面不可加上殿下二字。同樣提到朱棣,稱之為燕王即可,也不可稱之為燕王殿下。規矩就是規矩,像前文各大王府長史官弄錯了皇太后的稱呼那樣,可是要坐牢吃板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