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被司馬南一人“包圍”了,雷軍拿99億獎金和楊元慶有何不同?

一個人能包圍一家千億企業嗎?

假如這家企業確實有問題,把柄被人拿住了,那還真的有可能。

司馬南幾天時間連發7條長影片,把聯想懟得毫無招架之力。

聯想被司馬南一人“包圍”了,雷軍拿99億獎金和楊元慶有何不同?

聯想以及幾位高管是冤枉的還是確實如司馬南所說的,存在嚴重的問題?

至少目前還沒有一個權威的答案。

不過從聯想這麼久還不敢公開正面地迴應來看,他們看起來是真的很心虛。

這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剛剛在央視熱播的電視劇,也就是人民的名義的續集——人民的財產。

聯想被司馬南一人“包圍”了,雷軍拿99億獎金和楊元慶有何不同?

這部劇改名叫《突圍》了,不過內容還是講的國有資產被高管拿回家的故事。

電視劇裡,一家大型國有企業在幾位高管的輾轉騰挪後,大量資金和股份進了個人的腰包。

最終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僅人贓俱獲,而且這位高管還得了絕症。

可以說創作者對這群偷盜公家糧食的碩鼠可謂恨透了。

一個優秀的管理人才對企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該給他多大的獎勵才是合適的?

給少了,招不到人才。

給多了,說假公濟私。

確實很難辦。

如果是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少給點就當回報社會了。

可假如像聯想一樣,一半高管是外國人,他們不是我們培養的,他們對這片土地沒有感情,他們該拿多少?

聯想作為國企起家,在同等條件下,是否應該優先考慮國內的人才?

因為一家企業對一個國家最大的貢獻之一,就是給這個國家的人才提供高價值的就業機會。

利稅交給國家,工資給到國民,那麼這家企業對這個國家就做出了雙倍的貢獻。

當然,現在的聯想大部分股份已經屬於私人財產,中科院的股份已經少得可憐,和當年大不相同了。

如今它一半多的高管聘用外國人,貌似還真拿它沒辦法。

這也是司馬南痛恨的原因之一。

有人擔心,假如不給高管足夠的獎金,它跑了自己去創業怎麼辦?

其實不必擔心,大多數國企屬於壟斷行業的企業,比如電力,石油,不是高管跳槽創業就能幹的。

可是對於聯想這類市場競爭行業的前國企,確實面臨一個不給高薪招不到人才的問題。

但至少有一點是明確的,給多少不能由高管自己說了算。

由高管自己決定給自己發多少錢,發多少股份,這還了得?

那還不是能多給就多給?

應當引入競爭機制,就給行業慣例的工資。

你不幹,有的是人幹,還能幹得比你好。

有人把小米雷軍在上市前,用公司的錢給自己發了98億的獎金這事作類比。

儘管雷軍拿的不是國家的錢,但也是股東們集體的錢。

並且小米迴應說,雷軍對此事毫不知情,是其他股東偷偷開會給他發的,你信嗎?

把集體的錢發給個人,按照公司章程,確實開會透過就行,不足為外人道。

不過假如有個別股東不同意,但不得不遵從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相當於他的錢也被迫拿走了,卻毫無辦法。

人家會說,有舍才有得。

獎勵雷軍,是為了他今後更加努力。

作為小股東,不同意說明你鼠目寸光。

聯想也一樣,之前的股份是全民的,儘管很多人不同意,但它還是能開會把鉅額財富給到個人。

但再怎麼樣,小米和聯想不同,小米從來就是私人企業。

聯想被司馬南一人“包圍”了,雷軍拿99億獎金和楊元慶有何不同?

有一種觀點認為,成為小股東前,就得意識到存在一種風險,那就是大股東把鉅額財富拿回家。

雷軍從私企拿獎金都存在這麼大爭議,何況是聯想。

高子歌的看法是,你想發財,想當大股東,就別去國企。

有能耐就自己創業,拿私人的投資去幹。

非得去國企拿股份,再把國家的股份騰挪成個人的股份,哪怕做得天衣無縫合法合規,也難以面對千夫所指。

期待這件事趕緊有個權威的調查,好讓大家看看清楚,聯想到底是否如司馬南所說,還是如聯想所說被冤枉了。

歡迎關注高子歌,只討論最有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