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醫生最大遺憾:病人到生命盡頭才想起肺移植

11月20日是全球第18個“世界慢阻肺日”。能自如呼吸,對於慢性阻塞性肺(以下簡稱:慢阻肺)病人來說,已成為生活中的“奢侈品”。

世界衛生組織提示,這是一種會逐步威脅生命的肺部疾病,病人會呼吸困難、咳嗽、痰多。《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也將其列為主要指標,指出中國慢阻肺總患病人數已近1億,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疾病負擔等特點,嚴重影響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且有不斷年輕化的趨勢。

這種肺部疾病發展緩慢,排行首位的致病因素是再普遍不過的菸草煙霧接觸、室內外空氣汙染,以及職業灰塵和化學品。而絕大多數慢阻肺患者卻缺乏預防和治療意識,常常等到終末期才想起找醫生,卻為時已晚。

除了提早介入治療,近年來肺移植手術也成為焦點,越來越多的慢阻肺患者藉此重獲新生。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量肺器官供體被浪費並未得到有效利用。

上海市肺科醫院近年來承擔了本地最多的肺移植手術,該院副院長、肺移植中心負責人陳昶日前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很多病人甚至走到生命盡頭,才想起肺移植這根救命稻草,這是醫生們心中最大的遺憾。

三年內從“感覺好”到“洗臉都喘”

上海人餘稱新提起自己生病的過程,還會為曾經的“想當然”感到後悔。

2014年,62歲的他時常胸口悶,醫生初步判斷為“輕度慢阻肺”。餘稱新沒放在心上,甚至會將醫生開的藥直接扔掉,原因是自己“感覺好”:儘管偶爾咳痰,但很少氣喘,上樓都可以兩階並作一階。

那時,他不僅沒有按照醫囑調養身體,而且仍舊保持一天抽兩包半香菸。在頑固的煙癮面前,專業的醫學診斷也沒能引起他的注意,他從17歲便開始抽菸,煙齡已近50年。

2017年前後,一場小感冒加重了餘稱新的病情。他開始失眠、頻繁氣喘。2018年,他推掉幾乎所有工作,在家靠呼吸機輔助吸氧。今年7月,餘稱新被確診為慢阻肺終末期。最嚴重時,呼吸令他疲憊不堪,每天例行的洗臉、刷牙、穿衣他都會氣喘吁吁,只能靠吸氧度日。

上海市肺科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蘇奕亮說,與正常人相比,慢阻肺病人的肺平滑肌增厚、氣道狹窄,氣進去後出不來,導致肺泡便越鼓越大,病人最強烈的感受便是憋悶、氣吐不出來,而這個變化過程十分緩慢,不易察覺。

今年8月,餘稱新在上海市肺科醫院接受了肺移植手術,如今他已能自主呼吸,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慢阻肺的症狀會從持久的呼吸困難衍變為休息時的氣喘,有些慢阻肺甚至可由長期哮喘轉化。該病首選吸入療法,通常應用支氣管擴張劑作為核心治療措施,然而殘酷的現實是,該病往往由於診斷不足而威脅生命,因此早發現早治療至關重要。

世界慢阻肺日|醫生最大遺憾:病人到生命盡頭才想起肺移植

朱毅斌今年49歲,2017年初接受肺移植手術,術前生活已無法自理,術後兩年多逐步恢復正常。 受訪者 供圖

親眼見證成功案例,重燃希望

與“咳痰喘”症狀相伴了十幾年,內蒙古人朱毅斌最終選擇了肺移植。

2009年去了一趟高原地區後,他開始頻繁咳痰,呼吸常常感到急促,後來連正常走路都困難。醫生為其診斷為肺氣腫、支氣管擴張、肺大泡,這些都是慢阻肺的常見標籤。為了順暢呼吸,他還特意從內蒙古老家搬到一座南方城市。曾有醫生建議他考慮肺移植,由於缺乏專業知識,他沒再深究,瞭解手術風險更無從談起。

2016年10月,轉機來了。經朋友介紹,他認識了雙肺移植成功的病友——換肺近十年,仍能正常生活。長期生活不能自理的朱毅斌,在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一口氣在上海市肺科醫院住了十多天。那段時間,他親眼看到換肺十年來院複查的病友,聽他們講述如何跨越心理難關。

朱毅斌坦然,沒有這些近距離體驗,他可能仍然只能以服藥和掛氧機維持生命。然而那樣的生活太令人煎熬:“特別難受的時候甚至想從樓上跳下去,家裡人看著也難受,如果手術不成功,對我和家人都是解脫,如果成功,更是皆大歡喜。”

如今,朱毅斌接受單肺移植已有兩年多,今年49歲的他開始陸續重拾工作,閒暇時去各地旅遊,還登上過海拔2400米的高峰。

朱毅斌曾經對手術的“賭徒”心理也逐漸轉變為對醫學的信任,他告訴澎湃新聞,肺源來之不易值得珍惜,最重要的是,要永遠抱有對自己和家人改善生活質量的希望。

肺移植術日趨成熟

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肺移植專家陳靜瑜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與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相比,肺移植病人最大的不同在於不缺供體,2017年國內肺器官的利用率還不到5%,大量肺源供體被浪費。

另一項對比是,國內肺移植患者平均年齡也遠高於國外患者,國外傾向於將供體留給更年輕的患者,以避免與高齡相隨的其他疾病負擔。

上海市肺科醫院副院長、肺移植中心負責人陳昶是該院肺移植團隊的負責人之一,在他過往的豐富經驗裡,很多病人甚至走到生命盡頭,才想起肺移植這根救命稻草,這已成為醫生們心中最大的遺憾。

醫生建議,面對終末期的良性肺部疾病,如果內科藥物和一般外科手術已失效,在肺功能嚴重受損、日常活動嚴重受限的情況下,只要沒有其他重要臟器功能衰竭,肺移植應成為首要選擇。值得注意的是,在臨床實踐中,接受肺移植術的相當部分患者便是慢阻肺患者。

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主治醫生劉小剛稱,肺移植術面臨的主要風險,來自術中缺氧和肺高壓心衰,以及術後的肺器排異和感染。不過值得欣喜的是,醫學研究和技術的逐步成熟,正在令術後生存率不斷提高成為可能。

國際心肺移植協會2018年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6月全世界肺移植總量為64803例,術後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可達到80%、65%和54%。臨床案例顯示,即便肺移植後出現肺功能衰退,也可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由醫生評估決定實施再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