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四季春夏秋冬,成二十四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尤其在農村,可謂家喻戶曉,就是在世界上,隨著中國古歷的外傳,近代又隨著華僑足跡所到,也已廣為傳播。那麼,二十四節氣是怎麼回事呢,現在,就讓我們去了解一下吧。

365天,四季春夏秋冬,成二十四個節氣

從太陽這個角度來說,太陽對於地球,乃至地球上的一切,都是頭等重要的。二十四節氣所反映的是地上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人們只要檢視一下目前處於什麼節氣,便可大概瞭解今後一段時期的氣候情況,這其中的原委也離不開太陽的主宰。

365天,四季春夏秋冬,成二十四個節氣

原來,某一個地區氣候寒暖的程度首先決定於太陽的照射方式。當太陽垂直或接近垂直照射時,地面接受的光和熱就多,氣候就會熱;當太陽傾斜照射時,所受的光和熱就少,氣候就會冷。當夏天漸漸來到時,太陽的位置越來越高,地面接受的熱量漸漸增多,放出的熱量也漸漸增多,到達夏至時接受的熱最多,但放出的熱還要再過一個月左右才到達最多,所以最熱的天氣不是出現在夏至,而是在夏至後一個月左右。怪不得二十四節氣的夏至後為小暑和大暑,暑者、熱也。類似的道理,最寒的時候不是冬至,而是冬至以後一個月左右,故為大寒。

365天,四季春夏秋冬,成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知道了氣候變化與太陽位置有關,利用這個依賴關係,古人發明了圭表以觀察目影的變化來決定季節。《後漢書律曆志》裡記載了二十四節氣中每一節氣時八尺之表的影長,這是古人以日影長短定季節的記錄。

365天,四季春夏秋冬,成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古代在發明用圭表定季節之前,早就利用昏旦中星、偕日出、偕目沒的恆星及北斗斗柄所指的方向來定季節,這些資料記載在我國早期的歷書《夏小正》和《月令》中。《月令》具體地記載著月初及月中所出現的星象和物候。每當什麼星象和物候出現,就知道到了什麼季節,也就知道該種什麼莊稼和幹什麼農活了。大約到了戰國中後期,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星象和物候知識,將一個迴歸年日數等分為二十四個區間,給出了專有的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365天,四季春夏秋冬,成二十四個節氣

春秋時代就有日南至、日北至的名稱,這可能是利用圭表實測冬夏至影長所用的專有名稱。除春秋分用日夜分和冬夏至用長短日至外,其餘都與現代一致。八節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它們之間大約相隔四十六日。《淮南子》已記有全部二十四節氣的名稱,與現代完全一致,這是二十四節氣全部名稱的最早記錄。從出土文獻可以證明,西漢時已肯定用節氣注歷,所以那時已經發展到只要觀看曆書就能掌握季節了。

365天,四季春夏秋冬,成二十四個節氣

自古以來,我國便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與氣候有著莫大的聯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就知道適時播種的重要。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總結出很多季節與農時關係的經驗,編出許多掌握農時節令的歌訣,在勞動人民中間廣為流傳。一到某個季節,人們就能很熟悉地說出到了該幹什麼農活的時候了。這二十四節氣的時節歌,極大的幫助農民把握氣候的變化,才能使得古代農業蓬勃發展。公曆在我國雖然使用已經幾十年了,但現在二十四節氣在我國仍然十分流行,對農業生產還在起著有利的指導作用。

365天,四季春夏秋冬,成二十四個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可以將它們分為二類,從冬至開始,冬至、大寒、雨水等稱為中氣,小寒、立春、驚蟄等稱為節氣。它們是相間安排的。從西漢太初曆開始,就規定以無中氣之月為閏月。這就是說,中氣和月份是固定的。那這二十節氣是怎麼推算的呢?古代的方法是首先測定一個曆元,即某年冬至發生的時刻,再將一回歸年的天數二十四等分,可求得每氣的日數,與曆元時刻順次相加,便可求得相應的節氣時刻。這種方法稱為平氣。從清朝開始已改用定氣,即將太陽在恆星間視運動一週360度二十四等分,得每個節氣太陽在天球上移動15度,求出太陽執行相應的度數所需的時間,再與曆元時刻相加,就得到所求時刻。由於太陽視運動是不均勻的,所以平氣和定氣所得結果是不一樣的。

365天,四季春夏秋冬,成二十四個節氣

有人說,節氣是屬於陽曆的範疇,這是很對的。但它又是陰陽合曆所特有的產物。以太陽紀年,以月亮紀月,這就是我國古代所用的陰陽合曆的特點,它必須要設定閏月來調整季節的寒暖。由於有闊月,這就使得季節在月份中不十分固定例如某種物候有時在月初出現,有時又在月末出現,二十四節氣就是為了精確地指示氣候的變化而創立的。它是一種純陽曆。古代世界上使用陰陽曆的國家很多,但只有我國才創有二十四節氣,從這點可以證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以及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