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喜歡懷舊?| 傳媒觀察

文字 | 劉雲傑 王雪妮

圖片 | 來源於網路

責編 | 彭書慧

美編 | 仁青

2018即將過去,在這短短的一年中,數十位大師級別的人物相繼離世。今晨,驚悉著名作家二月河因病逝世,惋惜之餘,讓人不禁感概一個時代落下了帷幕。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的離世堪稱武俠時代的終結。

我們為什麼喜歡懷舊?| 傳媒觀察

“沒有遺憾,只有不捨。”李詠曾在書中寫道:“不要送花,就送話筒吧,我就好說話這一口。”那些年的春晚,那些年的《非常6+1》,那些歡聲笑語,將常駐那一代人的心中。

“平生壯志三更夢,萬里西風一雁哀。叔千古。”如果說相聲是個江湖,那麼師勝傑曾笑傲的江湖,也離我們而去了。

曾幾何時,我們陷入了集體懷舊的情結。爺爺奶奶輩的老人們總在懷念那個年代“國傢什麼都管”;“70後”也會懷念大夥聚在村頭看的黑白電影;“80後”開始追憶“那些年追過的女孩”;身為“90、00後”的我們,也開始懷念幼時的物事。

口哨糖、戒指糖、比巴卜、大大卷、果丹皮、無花果……一點點小零食就能滿足我們小小的心靈。

丟沙包、跳皮筋、跳房子、玻璃彈球、東南西北風、翻花繩……和小夥伴們嬉笑玩耍,直到天黑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貓和老鼠》、《鐵臂阿童木》、《舒克和貝塔》、《神奇寶貝》……盯著那臺方方正正的老舊電視機,翻來覆去看過好幾遍也不會生厭。

我們為什麼喜歡懷舊?| 傳媒觀察

蒙上了一層時代濾鏡,那些過去的物事顯得如此朦朧而美好。

懷舊從來不是主流,卻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情感羈絆。

在懷舊這裡,“喜新厭舊”這種大多數人普遍存在的心理變得不再適用。

“懷舊”一詞,最初指的是人們因思念家鄉而引起的痛苦感情,發展到現在,凡是對逝去歲月中人、事、物的緬懷之情都可以稱之為懷舊。早先懷舊曾被人們認為是一種生理上的或者說是心理上的疾病,隨著研究的深入,這種情況被證實是一種常見的人類共有的情感。發展到現在,“懷舊”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化的人文景觀。相應的,如果說過去的懷舊主要受制於地域距離,那麼而今,距離已經被時間所替代。

我們為什麼喜歡懷舊?| 傳媒觀察

那麼,我們為什麼喜歡懷舊呢?

因為我們是有感情的人類。

歡喜、哀愁、憤怒、感激……人世間的酸甜苦辣被人們輔以各種情感與情緒呈現表達出來,構建出人類紛繁而又細膩的感情世界。我們不是沒有思想的物件與冰冷的機器人,懷舊是我們生而為人的秉性。如果有人說某一個人不念舊,我們常常會不自覺地聯想到被提及的物件是一個冷漠、沒有人情味的人,而實際上,沒有人會不去回想自己曾經走過的人生歲月。

我們需要懷舊。

行為科學中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把人類的需求按照高低層次分為五種: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

。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與網路空間化將現實中的人們逐漸培養成了“

行走在人群中的孤獨症患者

”,成年人所面對的諸如生存的壓力、理想與現實脫節的失落等當下存在的社會問題使得很多人極度缺乏安全感,人們對當下生活的苦悶無奈與未來發展的迷茫使得無需費力搭建的過去變得彌足珍貴,沮喪的情緒需要具有可選擇性的“懷舊”情感來與之維持平衡。在“懷舊”的過程中,負面性的內容很輕易被人們篩選過濾,而留存下來的選擇性的美好回憶具有對傷痛的彌合修補作用。而這更使得人們認為懷舊中的情景無限美好。

當然,老年人尤其喜歡懷舊,因為回憶過去對於“喪失”生活壓力的老年群體而言是一種對人生的審視回味與對孤獨情感的慰藉與排遣。

有人在提醒我們懷舊。

舊時光,舊事物,故人。從這三個詞中任意挑選一個拿出來都是非常“nice”的營銷話題,而話題會帶來巨大的流量與金錢,聰明的商家當然不會錯過。於是當人們被各種情感與需求包圍,商家便從中“殺出一條路”,在各類營銷中給“懷舊”留下一席之地。逝去的時光成了金錢無法購買的東西,但是以往的記憶可以被呈現。現代社會里舊事物不多,於是就有人仿舊、做舊,使得一系列復古風、懷舊風的商品不時敲打著人們的記憶神經,提醒著你要“懷舊”。各種影、視、音作品的創作者也迎合受眾的懷舊情感趨向,創作出大量青春回憶類的作品,且出現經典多次回放翻拍、翻唱的現象。當然,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開發商們要做的很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不斷的策劃相關話題,以引發人們共鳴,提高受眾參與度。

我們為什麼喜歡懷舊?| 傳媒觀察

媒介促進了“懷舊”情緒的發酵與傳播。

我們都知道,哭和笑是會“傳染”的,人們的情緒同樣會被他人感知並訴諸自身。而

當下發達的社交網路與表達平臺無疑充當了最佳的發酵劑與傳達者角色

。就微信而言,由親人、友人、事業相關人員共同組成的閉環傳播鏈使得事件與人之間的相關性增大,朋友圈中一旦出現某種懷舊相關的內容,如童年遊戲、被翻出的舊時影像、青春回憶類影片等等,極易引發朋友圈“觀眾”的親切感與參與度。而諸如知乎、豆瓣、微博等平臺時常出現的懷舊相關話題也頻繁刺激人們對於共同時代的印象吐露或是基於某種舊有的相似經歷的情感表達。由媒介承載的基於人們群體認同心理的“懷舊”情緒傳染,使得過去的一切與我們之間原本稀薄的聯絡與記憶變得濃重。

我們為什麼喜歡懷舊?| 傳媒觀察

於是在自我、他人、社會環境與傳播機制的共謀下,主動或者隱形被動著,我們成為了喜歡懷舊的人。

從前的從前,有屬於我們特定年代下的集體回憶,也有每個人獨特的美好記憶,逝去不復迴歸,因而彌足珍貴。懷舊是人們的多樣情感中的一種,也是多樣感情的絕妙融合體。我們喜歡回憶是人之常情,但不能逃避現實,一頭扎進過去的美好回憶中不能自拔,患上“過去病”,我們要做情緒的主宰者,而不能被某種情感所操縱,更要認真對待並警惕他人對我們懷舊情感的操縱。

我們還要記得,活好當下,才能給未來的自己更多的美好回憶。

參考文獻:

[1]王國軒,董安南,段錦雲。懷舊心理研究:概念、理論及展望[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8,6(03):151-160。

[2] 劉大先。見證、懷舊與彌合——論賈樟柯的《天註定》與《山河故人》[J]。文藝評論,2018(01):5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