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兒精”“打破碎”……文化專家怎麼看河北滄州“老俗話”?

“皮兒精”“打破碎”……文化專家怎麼看河北滄州“老俗話”?

“出門子”“皮兒精”“打破碎”……在河北滄州,這些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老俗話”仍常常掛在人們嘴邊。近期,滄州區域文化研究所正忙著收集、整理和探究“老俗話”,線上專題探討已組織100多期。

滄州區域文化研究所負責人孫建是個“老滄州”,對地方語言和文化研究有濃厚興趣,出版過《滄州棗話》《滄州俗話》《滄州物語》等著作。他說,“老俗話”是一種“根文化”,承載著地方民眾生活狀態,生動記錄著民間原創,還蘊含著哲理與智慧,是一筆寶貴財富。

孫建說,普通話普及後,一些地方土語、俗話成了“稀缺資源”,很多年輕人已不再熟悉和使用,但鄉音鄉愁讓不少人對這些“稀缺資源”饒有興趣。今年初,孫建在微信公眾號上每天釋出一篇滄州“老俗話”文章,從字形到字義均做出說明,引來很多人“圍觀”。他還成立滄州“老俗話”群,儘可能把滄州“老俗話”收集完整。

每天晚上,孫建把要釋出的滄州“老俗話”定下來,第二天一早發到群裡,跟著大家討論,傍晚時,他再彙總、整理討論內容,釋出在微信公眾號上。孫建把這叫“早晨拋磚,晚上收玉”。

很多人參與進來在群裡“拋磚”。“這個音兒我知道,但不知道怎麼寫”“我知道怎麼寫,但不知道怎麼解釋……”群裡人才濟濟,有博士、語言學者、文化研究者,還有律師、老師、主持人,大家討論熱烈,最後總能把問題搞清楚。

“每個確定下來‘老俗話’都會寫明首倡者,加上一段解釋文字,凡與之相關的故事、哲理都編輯進去,再羅列討論內容,短的幾百字,長的兩三千字。”孫建舉例說,“於了外”首倡者是滄州考古學者鄭志利,解釋為:指行動、語言、思維方式等出乎於情理之外。例句為:“淨弄點子‘於了外’,正常人能辦出這樣的事兒嗎?”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老俗話”不僅幽默有趣,還浸透著大運河兩岸百姓的生活味道。滄州文化學者劉桂茂首倡的“鯽鯉鱖鰱”含義頗多,或形容魚兒活蹦亂跳,或形容牲口不馴服,或形容某些人做事不太安生……不同語境的意思不盡相同。

目前,滄州“老俗話”已整理出104個,後續研究仍在進行。孫建說,今後還想整理更有意思的滄州歇後語、順口溜,讓更多人喜歡和發揚民間特色文化。

記者:王民

編輯:初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