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熊逸版第2輯》:一本讓人入迷的史書!

“好好讀書”四個字,似乎有什麼神奇的魔力。

無論是書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激勵,還是兒時父母“好好讀書,將來找個好工作,有個好前途”的叮囑,都在強調著讀書的重要性。

然後,在現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脫離了學生時代的閱讀環境,還能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品味書中滋味,已然不易。

擁有一本能讀、願讀、好讀的好書,是一件幸事!

透過讀書,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自己目前未知的知識,以最簡單、最快捷的方式擴大自己的認知水平。

舉一個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家裡的寶寶大概四五個月大的時候,總是喜歡各種吃,不管是自己的小手,還是拿給她抓的玩具,一言不合就是“啃啃啃”,而家裡的長輩看到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把手或者玩具從她嘴裡拿走。

事實上,這是孩子發育過程中經歷“口欲期”的表現,這個時期的孩子手指活動能力還不強,他們透過嘴巴、舌頭“品嚐”東西來認識這個世界。在這個時期,家長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給他們提供乾淨、安全的物品,而不是阻止他們探索這個全新的世界。

正如李世民所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讀書使人明智,讀史書更是如此。

只是人們在選擇自己閱讀的書籍時,史書卻並不受歡迎。網上曾有過這樣一個調查:以下書籍,大家閱讀過的有哪幾本,其中作為四大名著的《西遊記》大家基本有所涉及,而同樣出名的史書著作《資治通鑑》則幾乎沒有人看過。

從心理學來說,我們的大腦總是更願意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投入更多的關注。

生活中,我們也總是更願意閱讀故事類的書籍,對於我們好奇的知識,更容易沉下心來學習。

《資治通鑑熊逸版第2輯》:一本讓人入迷的史書!

巧妙的利用大腦這一偏好屬性,讓讀書變得更輕鬆,正是《資治通鑑熊逸版第2輯》帶來的神奇之處,即以“串講”的方式逐字解讀《資治通鑑》,又不僅限於文字成層面歷史事件的講解,而是以此為基礎,從社會、文化等多角度引人思考。同時巧妙的內容設計,讓人忍不住沉迷!

200多個問題,讓閱讀趣味橫生

讀書最怕的就是無趣,尤其是大部頭史書,而在《資治通鑑熊逸版第2輯》中,我們能看到各種令人好奇的提問,吸引著我們忍不住開啟一探究竟。

我們常常稱孔子為聖人,究竟成為聖人的標準是什麼?

原來,在齊宣王佔領燕國全境之後,即想要主動吞併燕國領地,但又怕周邊諸侯國聯合反抗,因此請教孟子該如何處理,從而引出之後陳賈與孟子關於“聖人”的一番辯論:

陳賈:“周公是何許人也?”

孟子:“周公是古代的聖人。”

陳賈:“周公安排管叔監管銀商遺民,管叔卻勾結殷商遺民造了周公的反,難道是周公預先知道管叔會造反,所以才給他安排了這個任務嗎?”

孟子:“周公當然不能預知。”

陳賈:“這樣說來,聖人也會犯錯嗎?”

在書中,不僅對歷史故事徐徐道來,也用“聖人的標準是什麼?”的標題,吸引讀者產生開啟的慾望,而故事的最後,也對聖人一詞進行了解釋,回答了讀者最初的疑惑。

《資治通鑑熊逸版第2輯》:一本讓人入迷的史書!

時間軸順序,閱讀內容邏輯強

如果擔心一個個的提問,讓人讀了後面忘了前面,那麼在《資治通鑑熊逸版第2輯》中,這個問題並不需要擔心,熊逸老師以這200多個提問為點,以時間軸順序,串聯起從公元前320年-210年,從周慎靚王到秦始皇期間發生的故事。

從周慎靚王元年,原文“衛更貶號曰君”引出與之相反做法的魏惠王,緩緩展開魏惠王的雄心與運氣;到周慎靚王三年,五國聯合伐秦,從魏國太子、齊國匡章、宋國仁政等為切入點,對當時各國的主要歷史人物、事件,細細道來。

這樣以時間為軸,將一段時間內的事件,透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慢慢道來,即讓人停不下閱讀的步伐,又能前後連貫。

借今看古,橫跨東、西

對我們現代人看史書,古代的地理位置、名稱的熟悉度,絕對是一大閱讀障礙。

“當時的局勢,是秦國和齊國隔著偌大的中原腹地齊頭並進,很像近代的美蘇爭霸。”

借用我們近現代熟悉的地理位置、國際關係,讓我們再閱讀史書時,更形象的理解古代各國的位置與國際地位,也更容易理解那個時候的人們所做的選擇。

《資治通鑑熊逸版第2輯》:一本讓人入迷的史書!

直接閱讀一本294卷,三百萬字,橫跨1362年的歷史,涉及到十六個朝代的《資治通鑑》,或許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但是已經將這些歷史變成一個個趣味問答的《資治通鑑熊逸版第2輯》,值得我們每一個細細品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