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君成昏君易,但這2位卻從昏變明,其中1位還被大臣放逐!

在中國浩如煙海的歷史之中,我們常常用昏君、明君來評定一位君王的生平事蹟。但是作為動態變數,君王本身的執政時間有長,有短;更是受到時代、個體的因素左右因此也便少不了由明變昏之君,正所謂“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也。即便是賢明如漢武帝,雄才大略之下,依靠衛青、霍去病將匈奴打得“漠南無王庭”,立大漢之不世之風,但到了其統治末期,卻又聽信江充讒言,逼死太子劉據,皇后衛子夫也因此而死,成為了一位昏君。

歷史上明君成昏君易,但這2位卻從昏變明,其中1位還被大臣放逐!

唐玄宗李隆基,上任伊始,選賢與能,創開元盛世,但晚年的他寵幸楊貴妃,任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終於導致一場安史之亂為大唐盛世拉下帷幕。而以上種種莫不是因為君王本身,在取得成就之後,個人居功自傲、不思進取所造成的,才以至於身後譭譽參半。而由明君變昏君很簡單,但卻由昏聵之君變為明君,則要難上加難,因為失民心易,而得民心難。但 歷史之上卻也不是沒有,甚至1位君王還因為昏聵而被貶黜放逐,而後才砥礪奮進,痛改前非。第一位 商王太甲

歷史上明君成昏君易,但這2位卻從昏變明,其中1位還被大臣放逐!

商王太甲,乃是成湯的嫡長孫。而他在位之時由元老伊尹輔政。上任伊始,伊尹便上書直陳教導他為君為王知道,要學會明辨是非,知其可為知其不可為,但是這位年輕的君王,卻顯然沒有將心思用在執政上。而是肆意妄為,任意踐踏祖宗所留下的規章制度。對待百姓更是殘暴不仁,以至於民怨四起。而老臣伊尹自然是屢次進諫,希望他能夠克己奉公,但是太甲顯然並沒有將其放在心上。而忍無可忍之下,伊尹只得將他趕下臺,放逐到成湯的墳墓之地,讓他反思己過。

歷史上明君成昏君易,但這2位卻從昏變明,其中1位還被大臣放逐!

而伊尹則在空白期擔任執政,國政也漸漸回到正途。而在墓地的太甲,則一改前塵。對待周邊侍從、百姓也禮待有加,面對太甲的悔過自新,伊尹便又將太接回都城,將政權重新交給他。而經歷了昏聵、放逐的太甲,真正知道了國家的重要性。復位後,循規蹈矩,聽信良言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而商王朝也進一步發展。第二 齊威王田因齊《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齊威王本人繼位之初,沉迷酒色,不思進取,內有小人當道,外則有魏國屢屢侵犯。而也正是在這等危機時刻,這位昏君齊威王卻遇到了賢臣鄒忌,藉助彈琴之樂理,來進諫。也讓他幡然醒悟。於是便有“三年不飛,飛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的典故與《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背誦課文。

歷史上明君成昏君易,但這2位卻從昏變明,其中1位還被大臣放逐!

醒悟之後的齊威王,任賢與能,發展生產,加強軍事建設。而面對經過了魏文侯改革之後日漸強大的魏國,他更是以田忌、孫臏為將,領兵助力趙國。一場圍魏救趙桂陵之戰的勝利,成就的不只是田忌、孫臏,還有他齊王的威名。但是此時的他又一次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理正事,朝綱不振之下,魯國攻伐,韓趙魏三國又聯合攻齊。

歷史上明君成昏君易,但這2位卻從昏變明,其中1位還被大臣放逐!

而姬妾虞姬的諫言又一次讓他醍醐灌頂,如夢初醒。再次重用賢臣,誅殺奸佞。隨後機會又一次來臨,一場馬陵之戰,將魏國大將龐涓逼迫自殺,俘獲魏國太子。這也為徐州相王奠定了基礎,一個強大的齊國也由此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