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重男輕女觀念來源揭秘

關於這個話題如果你在網上看,會查閱到很多的版本,最為流行的一個版本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過程。這個理解看似有些道理,但是西方國家,或者接受西方文化的國家也都經歷過這個轉變,雖說也有特別喜歡男孩的,但是也有特別喜歡女孩的,只是個人喜好問題而已,沒有晉升為社會現象。而且即便是父系氏族社會,領導人只有一個說是禪讓,禪讓的真相曹丕也揭秘過,所以僅僅是為了一個社會主導地位,這個同樣也說不通。

其實從經濟學角度來講,在國家發展有了生產,有了製造,有了建築涉及很多重體力活,在貨幣經濟萌芽開始,男子賺的比女子多也成為了既定事實。包括如今也是如此,但是生產、製造、建築也並非是完全安全的職業,工傷、意外身亡也是古而有之,如果再追溯到遠古氏族社會,男子外出狩獵同樣是有生命危險,那麼生兒子僅僅是為了用報酬和命換這麼簡單嗎?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其實人類早就該進化了,不會有接下來的四大發明和三大近代科技革命。

中國古代重男輕女觀念來源揭秘

實際上這個觀念真正的高速發展時期是奴隸社會逐步形成的時期,其實我們讀歷史課本總是誤以為奴隸的產生是從夏啟開始,覺得啟這位有點不是東西,搞奴隸制,平民動不動就成了奴隸。其實這個理解是錯誤的。奴隸社會作為時代發展進步的代表,如果是動不動把老百姓抓起來當奴隸,那簡直不是社會了,儼然就是人間地獄。

其實從炎黃和蚩尤開始,甚至之前就已經有了奴隸的雛形。只不過那個時代沒有奴隸這麼個新名詞兒。在氏族社會時候,有了最初級的農業生產,人們發現了很多農業科技的奧秘,所以從玩命狩獵轉變為了以耕作生產為主。但是這個時候有一個弊端就開始逐步形成了,就是得開墾荒地,開墾荒地本來也是好事,但是開墾荒地也得要人,要人就得生,生出來就得分糧,糧食不夠就得繼續開墾更多的荒地。所以就進入這麼一個新的迴圈,當然這個也不能片面理解為是惡性迴圈或者弊大於利。這也是發展的必然規律,比如今天的很多大型生產商就是如此,最初是小手工業者,後來市場需求不夠就得收徒弟,收了徒弟得管吃管住,這些是成本,成本高了單項利潤不增加的情況下怎麼辦,就得擴大規模生產。

所以開墾的地越來越多了,那麼在過去沒有國境線劃分的前提下,很多土地成為了爭議領土,倆人都看這塊地好,這塊地又偏偏在邊境上,邊境問題又沒有聯合國給仲裁,那怎麼辦呢?那就開打唄。但是戰爭是要死人的,所以對於人口的補充這個問題就尤為的關鍵,而且打仗的都得是男性,生產的主力軍,開墾的主力軍都是男性。所以戰爭的性質從一開始的領地爭奪變為了俘虜對方的男性。關於這個問題前不久我和一位朋友聊天時候曾提到,提的是《草船借箭》這一篇,其實古代士兵的弓箭威力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更不可能有電視劇裡那麼大,士兵射出來的叫流矢,就像是下雨一樣。馬上的武將那個弓才是有貫石之力。

中國古代重男輕女觀念來源揭秘

說到這裡我的朋友問我,為什麼不給士兵配備武將的弓箭呢?這個問題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個就是工作量的問題,您看CCTV10臺過去瀘州老窖的廣告有位做弓箭的老師傅,那一張弓製作起來得一年的時間,一個資深的老造弓師得用一年的時間,軍隊出征一萬怎麼也得配兩千五百張弓,這個生產力就成了大問題。其次就是成本問題,特別是戰場上是死人的,打完仗得繳獲對方的軍需物資,比如盔甲,武器,最昂貴的就是馬匹。所以看電視劇或者電影,兩個武將單挑,看著明明砍對方的馬就能勝利,但是都沒人砍就是這麼個道理,馬的價值是最大的,如今打仗你繳獲一輛坦克,那個價值遠比你拆了賣鋼要大的多。

而戰後生產需要恢復,但是每場戰鬥過後,尤其是男性的人口數量開始急速衰退。所以敵對陣營的男性價值就被無限放大。這個也是有跡可循的,在炎黃戰蚩尤之後,蚩尤九部人口被黃帝收編,本身就在敵對陣營的男性當了俘虜之後,因為也怕反叛,所以就把這些人當成了奴隸,奴隸主要是做一些苦力的工作,比如建築類,或者是在工廠工作。這個工廠也不是我們如今一按按鈕就自動化生產的工廠。工廠這個廠子,上面一橫,左邊一撇是有說道的上面一橫代表工廠的頂棚,左邊一撇代表靠著山。那個時候的工廠主要就是做石料打磨的工作,或者挖掘礦石的工作,農具和建築材料都是從工廠出來的。

而後來徹底有了奴隸這個概念之後,國的概念也隨之形成,國家建設也是一個很高的成本。但是奴隸制度這個時候被法律所承認,那麼奴隸的工資成本是最低的,那麼這個時候對於生男生女性別問題的重視性就產生了。在這個時候生男孩可不是一件好事,因為國家的軍隊主要靠男性,重勞力是靠外來的男奴隸。一旦上了戰場,那可以說得上是九死一生,而且一旦兵戎相見那就非死即殘。相反如果是女性,第一不用上戰場,第二可以從事輕勞動力,特別是即便被抓了俘虜,有幾種可能,一種依然是成為勞動力的女奴隸,一種是被人買下當了奴,還有一種是被當成生育的工作被賜給士兵或者平民等等,相比來說要比男性的下場好的多。

中國古代重男輕女觀念來源揭秘

所以那個時候和現在不同,重女輕男的觀念開始形成。結果越來越多的人願意生女孩,就造成了國家男性人口數量的急速衰退,但前面講了,那個時候沒有男性一個國家可不行。但女性越來越多以後,生產力衰退,募兵困難加大,國家戰鬥力減退的問題都呈現出來。我們用因果關係來分析一下,現在是重男輕女,而且有幾千年的傳統,其起因必定是重女輕男引起。

而這個時候國家開始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次十分極端的調控,以下內容也不是我胡編,雖然沒有明確的正史記載,因為那個時代也沒有史官和文書吏這個職業,但至少也是有民間傳說和野史作為參照兜底。國家這個時候首先是在稅法上做了調整。如果是生女孩,那麼就得收高稅,生了男孩不但給減稅還有類似國家補貼的福利政策出臺。除此之外,女孩沒有家族繼承權,這個在中國古代也一直在推行。如果一個人死了,沒有兒子,只有女兒,但是女兒是沒有繼承權的,所有財產都必須充公。這個到了後來雖然有所緩解,比如姑爺也有了繼承權,所以古代有這麼句話,只有嫁不出去的姑娘沒有娶不上媳婦的小子,就算為了自己的財產不被充公,姑爺次點老兩口也認了。

所以重男輕女是一種人為外力因素使然,而隨著時代的推行,特別是每每到了動盪年代,生男孩國家給的福利會更高,所以女孩才出現了類似“賠錢貨”“片子”這樣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