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大寒載雪,談古論“松”

二十四節氣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農耕文化和歷史的積澱,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北京界線分明的四季輪轉,不僅帶來自然界千變萬化的美,更是印證了二十四節氣歌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對自然規律的智慧與觀察。 2022年,讓我們隨著二十四節氣的時間波浪,融合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內涵,追尋千載自然風物在歷史長河中流傳下的小秘密小故事,尋找北京植物當下最典型的特徵,捕捉自然的痕跡,體會園林綠化的匠心獨運,感受身邊的美好。大寒說油松全文約3560個字,閱讀時間大約10分鐘歡迎細細品讀《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載:“大寒為中者,上形於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北方的大寒,除了寒氣逆極,更有草木凋零,天寒地凍,大漠孤煙,曾是蔥蘢的大美世界,此時似乎陷於沉寂。然在那孤寂的山崗、清冷的宮廷以及遠離凡俗的鄉村寺院,一株株青翠,卻給予天地以壯美,為在逆寒中盼望春天的人們送來些許慰藉,它們就是油松,一種與中華文明息息相關的常青樹。香山青蓮映日油松北海團城遮陰侯↑手繪圖:李煒民下面我們就穿越時空,看看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祖先與油松產生了哪些聯絡春秋時期即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在這段歷史時期,最著名的文化事件之一,就是誕生了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細讀詩經,會發現裡邊有很多關於松樹的描述。“山有橋松,隰有游龍”——《鄭風山有扶蘇》“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斯干》“蔦與女蘿,施於松柏”——《小雅頍弁》“柞棫斯拔,松柏斯兌”——《大雅皇矣》“夏屋籩豆饗饋薦,新甫徂徠伐柏松”——《魯頌閟宮》“陟彼景山,松伯丸丸。是斷是遷,方斫是虔。松桷有梴,旅楹有閒,寢成孔安”——《商頌殷武》“淇水滺滺,檜楫松舟”——《衛風竹竿》從詩經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早在春秋時期,松樹已經作為器具之木、觀賞之木走進了華夏民族的生活中。戰國時期是指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也就是列國互相攻伐而秦始皇笑在了最後的時代。從這個時代的史志、傳記及文學作品中也能發現油松的蹤跡。“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匡《荀子-大略》“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禮·禮器》“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先秦秦宣王祭祀時的祭文《天保》由以上可以看出,在春秋戰國時代,松樹的形象已與中國人的道德崇尚發生了聯絡,松成為禁得起考驗,無所畏懼的勇者代表,而且松樹也被賦予長壽、吉祥之意。秦漢時期即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那個時代的油松像那個時代的精神一樣剛勁挺拔。“為馳道於天下,車窮燕齊,南極吳楚……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樹以青松”——《漢書·賈山》(這是對秦朝大規模栽植松樹的文字記載)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於一棵大樹之下,因大樹護駕有功,遂封該樹為“五大夫”爵位,五松亭旁有乾隆皇帝御製《詠五大夫松》摩刻——記載於《史記》“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劉楨(漢)《贈從弟》詩之二三國兩晉南北朝即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這是一個好多知識分子動不動就脫下官服,爭著往山溝子鑽的時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意境是白天琢磨出來的,而在悽美的月下,油松則是他們絕佳的精神夥伴。“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謝道蘊(晉)《擬嵇中散詠松詩》“修條拂層漢,密葉障天潯。凌風知勁節,負雪見貞心”——範雲(南朝)《詠寒松詩》“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吳均(南北朝)《贈王桂陽》由以上看出,秦、漢、兩晉南北朝時,除了大面積把松樹做為行道樹、景觀樹進行種植外,松所代表的品格進一步被文人墨客昇華。另外,南北朝對油松脂和油松花的保健作用有了認識:“茯苓末五升,油松脂七斤,白蠟五斤,白蜜三斤,蜀蘇二升,合蒸,如炊一石米,熟,取出丸丸”——《太清經斷谷法》後人在此基礎之上鑽研,發現在藥食領域松樹渾身是寶。宋代蘇東坡作詩《松花歌》:“一斤松花不可少,八兩蒲黃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錢,兩斤白蜜一起搗;吃也好,浴也好,紅白容顏直到老”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對松針、松脂、松子、松果、松皮、松節、松花、松花粉等的藥用價值進行了描述,認為松花有“潤心肺、益氣、除風止血”等功效。隋唐時期即公元618年至907年,這個時期,尤其是唐朝,偉大的文化人物燦如群星。從一些前賢的詩詞歌賦中,能看到好多對油松的褒譽之詞。“有松百尺大十圍,生在澗底寒且卑……”——白居易(唐)《澗底松》“幸有西風易憑仗,夜深偷送好聲來”——白居易(唐)《和元八侍御昇平新居四絕句·松樹》(此詩只寫松濤,不寫枝幹,文思可謂獨闢蹊徑)“四松初移時,大抵三尺……”——杜甫(唐)《四松》“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何當凌雲霄,直上數千尺……”——李白(唐)《南軒松》“松柏本孤直,難為桃李顏”——李白(唐)《古風》“開花必早落,桃李不如松”——李白(唐)《箜篌謠》“願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李白(唐)《贈韋侍御黃裳》“憐君孤秀植庭中,細葉輕陰滿座風”——李商隱(唐)《題小松》宋 代即公元961年至1279年,這個時期偉大的文化人物更是璨若星河。這個時代關於油松的事就更有一些意思了,如出現了政府高階官員種松的記載。北宋宰相王安石在其《蔣山手種松》載:“青青石山歲寒枝,一寸巖前手自移。聞道進來高數尺,此身蒲柳故應衰”;另一位偉大的人物蘇軾,在《東坡雜記》載:“予少年頗知種松,手植數萬,皆中樑柱矣”。沒想到這兩個一生相愛相殺、亦敵亦友、熠熠生輝的人物都有一個種松的愛好。另外,宋朝人把油松的品格與人文精神層面的聯絡更是發揮到了極致。“松,百木之長……”——王安石(北宋)《字說》“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時遷者,松柏也”——蘇軾(北宋)《送杭州進士詩敘》“古人長抱濟人心,道上栽松直到今。今日若能增種植,會看百世長青陰”——吳芾《詠松》“即其居累土為山,種梅百本,與喬松,修篁為歲寒三友”——林景熙(宋)《霽山集》的五雲梅舍記歲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每入秋冬,天氣由涼趨冷,花木漸次凋零,這三種植物卻依然生氣盎然。人們對松、竹、梅的讚賞,是藉著其對抗嚴酷環境的自然能力,來鼓勵一份奮發的精神,展現堅毅的情操,是對人生的一種激勵。自宋代始,松樹為歷代詩書畫中常見的題材。元、明時期即公元1271年至公元1644年。這個時期的文人延續了唐、宋對松樹的認同。元代馮子振《十八公賦》,暗指要像松樹那樣剛直不阿“虯枝亂如織,崇朝羃煙霧。何人畫匡廬,請君添瀑布”——黎民表(明)《園居雜詠二十首為顧玄言作·其十·蒼松障》清 朝即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2年。一說清朝就想起乾隆皇帝,因為他,使我們在談起清朝時,就少了些沉重。梳理清朝關於油松栽培的文字記載,也不得不提乾隆皇帝與松樹的故事。北京大學現有一臥碑,兩面分別鐫刻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種松》詩和《土牆》詩:“清明時節宜種樹,拱把稚松培植看。欲速成非關插柳,挹清芬亦異滋蘭。育材自合求貞幹,絜矩因之思任官。待百十年詎雲遠,童童應備後人觀。”——乾隆《種松》從詩中可以看出乾隆覺得清明時節適宜多種樹,除了可以綠化環境,還可以防禦風沙,這柳樹最容易成活,插上枝便能活,且生長的快;但是松樹卻截然不同,種下之後,要等待幾十年甚至百年才能成為參天大樹。由柳樹和松樹,乾隆告誡各位做官的,不能像柳樹那樣,企圖搞面子工程,做一些所謂立竿見影的政策,不會長久;做官要像這松樹一樣,要有心懷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耐得住性子,有實幹精神,也許馬上見不到成效,但日積月累,便為後世之人帶來更多的好處。“……水師提督吳建勳擬仿照夷船製造戰船……艙面用紅羅木其餘多用油松或杉木……”——魏源 (清)《海國圖志》由《海國圖志》看出,在清朝油松已是船艦建造的重要材料之一。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為松科松屬喬木,油松的針葉為二針一束。高可達25米,胸徑可達1米,是非常好的木材樹種,同時可以割樹皮取樹脂,提取松節油和丹寧。油松對生長環境要求不高,最喜歡較為乾冷的氣候,對酸性、中性和鈣質土都能適應,抗逆性強,生長速度快,根系發達,是北方重要的人工造林樹種。北京松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物件之一就是成片的天然油松林。天然油松林在生態價值、資源可持續利用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保護天然油松林極其重要。說到此,不由地想起北京的那些至美的大油松了,它們是:戒臺寺的抱塔松、臥龍松,北海公園的遮蔭侯,昌平延壽鎮的蟠龍松,海淀車耳營的油松王。希冀雪後天晴時,再去一覽芳容,那絕對是令人難以忘懷的人間美景。北京戒臺寺抱塔松(約1000年)北京戒臺寺臥龍松(約1000年)北京戒臺寺活動松(約500年)北海公園遮蔭侯(約800年)北京延壽寺蟠龍松(約800年) 海淀車耳營古油松(約1000年)昌平區十三陵臥龍松(約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