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力量大,蝗多便成災?

不知小夥伴們還記不記得2020年初來自非洲的沙漠蝗,穿越數千公里來到印度和巴基斯坦,嚴重危害兩國的糧食安全,人們一度十分擔心蝗災會蔓延至中國,好在它們雖然厲害,也無法飛躍喜馬拉雅山脈這道天然屏障,最終沒有對中國造成影響。

人多力量大,蝗多便成災?

沙漠蝗(圖片來源:veer相簿)

那麼大家可曾好奇:小小的蝗蟲,為何能變成災難?為什麼幾十年來從來沒聽說中國出現嚴重蝗災,蝗蟲成災是不是危言聳聽呢?

答案是,蝗蟲成災絕不是危言聳聽,是真實存在的,之所以中國沒有聽過有大範圍的蝗災爆發,是因為我國在上世紀經過科學的治理已經消滅了蝗災。所以大家現在可能很難理解影視劇中所描述的蝗災爆發,民不聊生的情景。但是,歷史上的蝗災與水災、旱災並稱為三大自然災害,在古代,漫天飛舞的蝗蟲會將百姓一年的收成啃食乾淨,甚至所有綠葉植物都不能倖免。中國被蝗災困擾千年之久,受災程度和範圍堪稱世界之最。

看到這裡,相信小夥伴們對蝗災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提起蝗蟲是不是感到害怕了呢?其實蝗蟲離我們並不遙遠,那些尚未成災的蝗蟲我們可能都見到過。

在夏秋之際的城市草坪裡或鄉下田野中,我們遇到的四處跳躍,有時還會快速低飛的昆蟲就是蝗災的“罪魁禍首”——俗名“螞蚱”,學名是飛蝗(螞蚱有很多種,飛蝗只是其中一種)。而這些分散的蝗蟲,並不會形成自然災害,反而是生態系統的重要部分,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原本無害的蝗蟲聚群成災?這個問題自從1921年蝗蟲學之父尤瓦洛夫發現蝗蟲存在散居(不成災)和群居(成災)兩種形態後,一直困擾了科學家近百年的時間。

人多力量大,蝗多便成災?

散居的飛蝗 群居的飛蝗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

直到2020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康樂帶領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團隊,透過嚴謹細緻的研究,終於發現了吸引蝗蟲聚整合災的化學物質:4-乙烯基苯甲醚(以下簡稱4VA),解決了蝗災形成原因的世紀難題。

它的作用機制十分巧妙,單獨一隻蝗蟲並不會產生4VA,但是當4到5只蝗蟲相遇後,就會觸發產生4VA的開關。4VA的釋放量很低,但是作用卻不小,它就像是號召蝗蟲集合的“號角”,蝗蟲感受到這種氣味後,就會向4VA散發的地方聚集。久而久之,蝗蟲就會從分散的狀態聚集起來,成百上千乃至上萬。如果沒有外界的力量去阻止它們,蝗災就會形成。

它們把當地的食物吃乾淨後,當然不會就地捱餓,因為蝗蟲還有一項厲害的本領,那就是長距離飛行,從它們的出生地出發,可以飛行上千公里,蝗災規模最大的時候,上億隻蝗蟲鋪天蓋地,所過之處的一切糧食作物都會被吃光,危害十分巨大。

人多力量大,蝗多便成災?

蝗災(圖片來源:veer相簿)

科學家們在發現了4VA可以吸引飛蝗聚集後並不滿足,出於對科學知識無窮無盡的好奇心,他們想知道,蝗蟲是靠什麼感受4VA的吸引的呢?由於4VA是一種化學物質,所以他們在尋找是哪種化學感受器可以感受到4VA的刺激。

人多力量大,蝗多便成災?

成年的飛蝗(圖片來源:veer相簿)

蝗蟲雖然沒有像我們一樣的鼻子,但是它們也有原始的嗅覺,只不過它們是透過兩根細長的觸角來“聞”氣味的。蝗蟲的觸角雖小,內部卻一點也不簡單,它有上百個嗅覺感受器,經過不斷的實驗,他們終於找到錐形感受器中的35號嗅覺受體,證明了它是飛蝗感受4VA的特異性受體。為了進一步驗證,他們還進行了野外蝗蟲誘捕實驗,證實了4VA可以有效吸引蝗蟲聚集。至此,飛蝗聚整合災的奧秘就被基本破解了,4VA就是吸引蝗蟲聚整合災的訊號。

那麼世界上所有的蝗蟲都是靠4VA來聚整合災的嗎?事實證明沒有這麼簡單,世界上有許多種不同的蝗蟲,他們的聚集性訊號也不盡相同,比如危害極大的沙漠蝗,它的群聚訊號分子就沒有完全確定,但是它們之間最核心的原因是相同的,就是飛蝗獨特的群居和散居之間相互轉化的過程,至於其他蝗蟲的為什麼會聚集,是否有特定的化學訊號分子還有待科學家們繼續研究。

最後!在發現了蝗蟲聚整合災的奧秘之後,我們可以用它來做什麼呢?其實這裡面可以衍生出許多的應用。因為之前治理蝗蟲的辦法主要是大規模使用殺蟲劑,但是這無疑會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而且蝗蟲作為大自然的一份子,也是許多鳥類和蛇類的食物,我們不可以將其趕盡殺絕。

有了4VA就相當於掌握了蝗蟲之間交流聯絡的密碼,我們可以透過人工合成的4VA監測蝗蟲的狀態,既可以防止蝗蟲大規模聚集,又不會過度殺死蝗蟲,破壞生態。在蝗災出現時,也可以使用4VA吸引蝗蟲在特定地點誘捕它們,十分方便快捷,減少了人力物力的投入。

沒想到吧,這蝗蟲聚到一起之後竟然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果然,大自然就像一本包羅永珍的百科全書,在看似不可捉摸的表象之下,只有認真研讀,才能挖掘出其中的奧秘。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昆蟲實習生(中國科學院)

監製:中國科普博覽

編輯:孫晨宇

參考文獻:

Guo, X。, Yu, Q。, Chen, D。 et al。 4-Vinylanisole is an aggregation pheromone in locusts。 Nature 584, 584–588 (2020)。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0-2610-4

人多力量大,蝗多便成災?

中國科普博覽是中科院科普雲平臺,由中科院計算機網路資訊中心主辦,依託中科院高階科學資源,致力於傳播前沿科學知識,提供趣味科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