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韓信井陘之戰研究4:戰役過程,“背水陣”的軍事精髓】

前205年10月,韓信、張耳率領所部漢軍沿井陘道東進趙國,輝耀千古的“井陘之戰”上演在即。

關於韓信所部漢軍的兵力,史書有幾種說法。

【《史記-淮陰侯列傳》: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

【《漢書-高祖紀》:信使人請兵三萬人。】

【《漢書-韓信傳》:願益兵三萬人。】

【《資治通鑑》:使人請兵三萬人。】

陳餘所說的“兵號數萬、不過數千”肯定是扯淡,真如此的話,韓信連“萬人背水陣”都排不出來。

關鍵在於,韓信當時是“三萬人”還是“又增加三萬人”。

這就要回到歷史背景作考察了。雖然韓信的職務是“大將軍”、“左丞相”,名義上的漢軍總司令,但他擁有調動漢軍所有部隊的真正權力麼?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還定三秦前後,韓信“部署諸將所擊”,擁有全軍指揮權,鑑於當時他和劉邦在一起,兩人又是“蜜月期”,估計指揮權和調動權也實難分清楚。

但是,自韓信前205年8月分兵北上,開闢北方戰場後,劉邦一直有一個持續動作,那就是“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曹參滅代後“引兵詣敖倉漢王之所”、“韓信往來救趙……發兵詣漢”,從中不難看出,因為滎陽戰事一直極為吃緊,所以劉邦不停的從各地“收兵”。

劉邦的這個動作,本身就說明,調動漢軍所有軍隊(包括正規軍、各國降軍、後方預備役等)的權力即最高軍權,一直都在劉邦手裡,韓信、蕭何等人沒有任何調動軍隊的權力。

所以,當韓信想繼續開闢北方戰場,他第一步必須要走的工作流程是:向劉邦請兵!

韓信當時在魏國,他手上顯然擁有一定數量的兵力,但是他沒有權力直接調動這支部隊北上打代國、趙國,這必須首先得到劉邦的批准。

所以,“請兵三萬”才是歷史事實,大概當時韓信魏國兵力也就三萬稍多,所以他才提出這個數字。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那麼,劉邦有給韓信在三萬基礎上額外增派兵力的可能性麼?答案顯然是:想peach呢!

證據很明確,如果劉邦有“益兵三萬”、調動韓信積極性的覺悟,他就不會讓曹參滅代後“引兵詣敖倉漢王之所”,應該讓曹參去支援韓信攻趙啊!

所以,韓信北上進攻代、趙時,手上的兵力就是“區區三萬”!

而且,注意,韓信攻下代國、進攻趙國的時候,還和曹參在閼與進行了一次分兵,曹參起碼帶走了部分軍隊(估計數千吧),但考慮到夏說是死在閼與,他麾下的代國降軍也可能被編入、補充了韓信軍隊,總之,

井陘之戰時韓信的軍隊最多也就是三萬,而不是後世以為的五、六萬。

當然,劉邦也不是一個人都沒增派,他“大方”的緊,把張耳這個原“常山王”派給了韓信,協助韓信攻趙。

至於趙國方面,總兵力“號二十萬”,至於實際多少,天知道。

反正劉邦在鴻門宴前有過“兵十萬,號二十萬”的騷操作,以陳餘“不用詐謀奇計”的老實人性格,顯然他臉皮要比劉邦薄不少,吹牛逼總要相對收斂些,所以趙軍總歸要在10萬以上吧?

劉邦雖然只給韓信增援一個張耳,但張耳對於攻趙即井陘之戰的重要作用,卻顯然不可忽視。

畢竟他鉅鹿之戰前就是趙國的丞相,戲下分封后是“常山王”,又和陳餘在戰場上“死槓”過,這說明張耳具備幾個實際優勢:精通趙國地理,熟悉趙王歇、陳餘等趙國高層的指揮用兵風格,瞭解趙軍的戰鬥力,在趙廷擁有廣泛人脈。

這些,都對韓信運籌、指揮井陘之戰起到了關鍵作用。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一個典型事件是,李左車向陳餘所作建議被迅速洩密,這事若非是陳平“四萬斤金”搞的鬼,那就是張耳的人脈在發揮作用,從陳平主要對項羽集團下手來看,還是張耳做貢獻的可能性更大些。

正是因為確知陳餘不用李左車的“奇襲糧道計”,韓信才放心大膽的透過所謂“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的井陘道,實現了快速進軍。

韓信在“未至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大概今井陘縣微水鎮)選擇和騎兵分兵,讓兩千騎兵“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這個“指路”的功勞估計也得算到張耳頭上。

至於韓信敢拿三萬部隊同趙軍十萬以上部隊去賭博決戰,相信也是從張耳那裡獲得了有關趙軍戰鬥力的評估,從而心中有了些底。

現在來說說

韓信井陘之戰的戰役部署,當然很簡單——

第二天一早就開戰,先布“萬人背水陣”,韓信張耳隨後率近兩萬部隊主動進攻,和趙軍決戰,不敵佯敗,逃入背水陣,吸引趙軍全部脫離壁壘,灌嬰率領的兩千騎兵趁勢“偷家”,拿下趙軍壁壘,讓趙軍士氣大挫、陷入崩潰,然後韓信、灌嬰前後夾擊,大敗趙軍。

(按照之前文章,灌嬰是確定參加了井陘之戰的,作為漢軍騎兵主將,他率領兩千騎兵的可能性極大,故按此敘述。)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陳餘的戰役部署就更簡單了,“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來吧,堂堂正正地決戰,大有四百多年前宋襄公的絕世風采。

井陘之戰具體的戰役過程,正如韓信的戰前部署,哪怕翻遍史書,都找不出更多的相關細節。

但是,戰爭怎麼可能如此簡單,更不要說井陘之戰這個中國軍事史上的最巔峰戰例。

這實際反映出的,是中國曆來軍事研究領域的“荒蕪”,只知道大致的過程和結果,至於具體是怎麼回事,包括戰術、戰役、地理、情報等層面那都是一竅不通,更沒有任何鑽研的慾望。

好在,

井陘之戰特殊在於,就在幾乎同時代的西方,上演了一場與之極為相似的經典戰例,即漢尼拔所指揮的坎尼會戰(前216年)

,它在西方軍事史上的地位,和井陘之戰在東方一樣,都是不二代表。

有鑑於此,要想了解井陘之戰的戰役過程尤其是“背水陣”的軍事精髓,不妨先來看看坎尼會戰。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漢尼拔面對兵力更加雄厚的羅馬軍隊,對於中間步兵方陣做出了“前突新月形”的戰術安排,將戰鬥力較差的高盧、凱爾特、西班牙軍隊混編在前列,最強悍的非洲步兵放在其後方及兩翼。左右兩側為騎兵。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戰鬥打響之後,兩側騎兵和羅馬軍隊兩翼騎兵對戰,中間的步兵方陣不敵也好,佯敗也罷,都收縮成了“後凹新月形”,將羅馬步兵方陣吸引深入,從之前的單面突進,轉變成了被“三面圍攻”。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決定會戰結果的“奇招”是左翼騎兵的進展,先是擊潰當面羅馬騎兵,然後實施對羅馬步兵方陣的側後穿插包抄,最終形成了一個“口袋陣”,將包圍圈中的羅馬軍隊盡數圍殲。

看完坎尼會戰,是不是覺得和井陘之戰極為相似?甚至,漢尼拔大機率也是“背水列陣”,他所背的便是奧非都斯河,戰役的“殺手鐧”也都是左翼騎兵。

可以說,漢尼拔坎尼會戰的指揮和韓信井陘之戰的指揮,完全稱得上“心有靈犀”、如出一轍,雖然他們時間上相差11年,地理上更是相隔十萬八千里!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好了,有了坎尼會戰這個“模板”,我們就可以真正還原井陘之戰的戰役過程了。

1、韓信漢軍主力在拂曉前抵達井陘口,同時間灌嬰的兩千騎兵也是“奇兵”抵達北側的抱犢寨,進行秘密隱藏,包括“馬銜枚”。

2、在井陘道出口不遠處的東南方,有一條“鹿泉水”,韓信精心挑選了戰鬥力最強悍、也更忠誠的“萬人隊”,讓他們先行在鹿泉水北岸佈置“背水陣”。

這支“萬人隊”,雖然在當面趙軍眼裡無疑是“一群傻子”,逗得他們嬉笑不絕,但他們將成為抵抗趙軍的最堅實力量,能否拖到灌嬰出擊“偷家”,終究要靠這支部隊。

3、背水陣設定好以後,韓信、張耳率領剩餘近兩萬漢軍(以下簡稱“兩萬隊”)大張旗鼓地出井陘口。

“兩萬隊”正如後來韓信所說的“驅市人而戰”,就像漢尼拔的高盧、凱爾特、西班牙等步兵,戰鬥力實在不能高看。

當然,為了營造初期進攻效果,也不排除韓信會安排部分精銳部隊在其中,這應該大有可能,也是他和漢尼拔的不同之處之一。

4、還沒等到韓信“兩萬隊”主動進攻,趙軍就等不及了,看到了韓信、張耳的大旗,立刻“開壁擊之”,主動向“兩萬隊”發起進攻。

注意,此時漢軍的“兩萬隊”和其身後的“萬人隊”,是不是形成了一個同樣的“前突新月形”?!

更有趣的是,漢尼拔是故意按兵不動、等著羅馬步兵進攻他的步兵方陣,而韓信則是“迫不得已”,因為趙軍主動進攻了!

原本韓信應有主動進攻的計劃,現在索性都省了。

5、“兩萬隊”並非一觸即潰,而是和出擊趙軍“大戰良久”,實在打不過了才撤退,但他們不是撤往井陘口、徹底扯乎,而是退到了“萬人隊”即“背水陣”中。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6、關鍵來了,韓信、張耳“兩萬隊”的敗退,讓陳餘認為戰局轉折點到了,尤其是“兩萬隊”朝著“萬人隊”撤退,更是讓陳餘徹底判斷出來,韓信就是個完全不懂兵法的二貨,你丫兩軍背水抱團,不是找被圍殲的麼?

眼見勝利在望、機不可失,陳餘下令全軍出擊,從四方八方將韓信所有漢軍包圍在鹿泉水北岸,將之徹底全殲!

也就是說,史書所載的“趙空壁逐利”,表面看是搶奪漢軍的旗鼓物資等,實質則是認為勝局已定,不前往打漢軍、分一杯羹才叫傻呢,更不要說陳餘還下了出擊、總攻命令。

這實在責怪不得陳餘和所有趙軍將士,韓信的騷操作完全不符合任何兵法原理,甚至連趙括都幹不出來這種“自投險地”的事,不出來幹韓信,都是對自己智商的嚴重侮辱。

7、第二個關鍵,就在韓信“兩萬隊”進入背水陣的同時,“萬人隊”中絕大部分向左右兩翼分散開來,將中間已構築的防守陣地交給“兩萬隊”,“萬人隊”分散後則選擇向前進擊,迎戰趙軍。

“兩萬隊”在中間被趙軍朝鹿泉水擠壓,“萬人隊”在兩側向外擴張,漢軍整個陣勢是不是個“後凹新月形”?!

但是,跟坎尼會戰不同的是,此時漢軍的兩側可沒有騎兵部隊,趙軍更不是被漢軍“三面圍攻”,整個戰場的態勢其實是,十萬以上的趙軍將三萬漢軍徹底包圍在鹿泉水北岸,這個形勢,可要比坎尼會戰或者彭城之戰時的漢軍危險多了。

8、“置之死地而後生”,韓信“趙奢、李雲龍”附體,發出命運呼喊:“進退無路,全軍何不死戰!”

“兩萬隊”也知道到了絕境,估計很多士兵、“市民”都顧不上痛罵、吐槽韓信的無腦指揮,不得不為自己的性命而戰,向死而生!

絕境之下的漢軍爆發了驚人的戰鬥力,和趙軍殊死搏殺,雖然至少是“以一敵三”,但短時間內終究不可擊敗。

但誰都知道,如果韓信沒有後招、奇招,漢軍被全殲就是時間問題,除非他們真有高達。

9、站在抱犢寨至高點的灌嬰,目睹了東南下方戰場上已經持續很久的大決戰,他甚至觀測到了趙軍幾乎全都脫離了壁壘,看來約定的時機到了。於是,他率領兩千騎兵出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入趙軍壁壘,將所有趙軍旗幟換成漢軍旗幟。

稍後,灌嬰轉向進攻趙軍後背,發揮騎兵的突擊優勢,向趙軍發起猛烈打擊,恍惚間大有項羽彭城之戰時的“閃擊”氣勢,在趙軍後方左突右入,如入無人之境。

和漢尼拔的左翼騎兵一樣,灌嬰這支漢軍的“左翼騎兵”,也成為了決定戰役結果的真正殺手鐧。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灌嬰騎兵的“神兵天降”,讓趙軍大出意料之外,腹背受敵、又發現被“偷家”,自然震驚慌亂,壞訊息擴散開來,導致趙軍迅速陷入崩潰狀態,正如同坎尼會戰中被包圍的羅馬步兵方陣。

韓信等的就是這一刻,下令全軍反攻,和灌嬰相互夾擊,大敗已經懵逼的趙軍,陳餘、趙王歇等人見大勢已去,選擇向東方撤退。

10、此時大概才到中午,狹義的“井陘之戰”已經結束,但是韓信顯然沒有和諸將吹牛逼的空閒與心情,他應該是率領漢軍繼續追擊趙軍,趁著大勝之勢,儘可能殲滅更多趙軍。

後續的戰事就很簡單了,陳餘“軍敗鄗下,身死泜上”,趙王歇被“追殺襄國”,也有被俘虜的說法,但總之,趙國政權是一戰亡了。

“東井陘、西坎尼”,東西方頂級戰神韓信、漢尼拔的“心有靈犀”

以上。如果說漢尼拔的坎尼會戰是殲滅戰,那韓信的井陘之戰便是擊潰戰,這並非韓信不如漢尼拔,而是韓信的“兵力差”太大,具體資料很難確定,但漢尼拔最多是“以一對二”,而韓信至少是“以一對三”,箇中難度自然不同。

何況,縱觀兩場戰役,韓信表現出了超過漢尼拔的藝高膽大與超凡謀略,漢尼拔可稱為“戰術天才”,但韓信卻用謀略超越了戰術,事實上,韓信在這一戰體現出的指揮藝術與軍事境界,無論漢尼拔還是之前時代最具代表性的軍事家如孫吳白項,都難以望其項背。下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