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中國有句俗話叫做“吃虧是福”,含義其實與《後漢書·馮異傳》當中的著名觀點“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以及著名的典故傳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都是想要表達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禍福相依”的價值觀,認為當一個人獲取的太多,那麼就即將會失去;而稍微損失一些東西,反而會在不久之後獲得更多。

寥寥數語,其實就反映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價值觀念,用儒家思想來表達便是“中庸之道”,以道家思想來轉述就是“陰陽平衡”。

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正如著名文學家魯迅先生所說:“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是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

魯迅先生亦是在表達這一觀點: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之下,許多人都十分“折中”,他們既不願意承受太多虧損,也不願意讓自己顯得過於“盆滿缽滿”,而招致隨後的厄運。

在現代生活當中,很大程度上這樣的現象也依然存在。那麼在這個有些急躁的時代當中,應該怎樣才能很好地處理好“吃虧”與“沾光”之間的平衡呢?我們不妨來參考一下專家的相關看法。

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曾仕強:太敏感易吃虧,不敏感易倒黴

國學大師、中國式管理大師,全球華人中國式管理第一人,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在他看來,關於中國社會當中的“吃虧”與“沾光”,其實是與個體的情緒狀態息息相關的。

有的人十分敏感,對於任何細節上的東西都太過注重,那麼這樣的人在社會生活當中就比較容易吃虧;反之則比較容易倒黴。

曾仕強先生舉了幾個例子:即便是對於一件事,人們也有著比較明顯的情感傾向。當那些人們眼中的“弱者”吃虧時,人們大多數會報以同情;

而當人們眼中的那些“大官”和“富人”吃虧時,人們又會感到十分暢快。這是由於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存在“情緒負債”這樣一種心理學概念。

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所謂“情緒負債”,是由於個體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尤其是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由於某些消極經歷,而導致其在之後的生活過程當中開始改變自己,目的就是為了彌補之前的不悅經歷。

也就是俗話說的“吃一塹長一智”,當個體由於不如他人而受到外界的不公正待遇時,就會對那些優於自己的人產生一種負面情緒。

這也是為什麼在長久的人類社會之中,存在“仇富心理”這樣的現象。而“情緒負債”的後果,就是個體會變得虛偽、在精神上陷入高度的敏感狀態。

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對於自己眼中能夠看到的人和事,都會有著極強的審視眼光,同時在內心當中會為其貼上各種“標籤”。

無意義的補償心理

既然存在情緒上的負債,那麼就勢必會存在某種進行彌補的機制。曾仕強先生稱之為補償心理。

這種心理常見於那些比較敏感的人,在認為自己傷害或是對某人不夠好之後,進行的一些補償行為。當然很多時候這些行為都是無意義的,只是滿足了自己的內心情感。

曾仕強教授舉了一個例子,就是在現如今比較常見的“祖-孫”育兒模式當中,很多中國人會認為這樣有所謂的“隔代親”,祖輩對於孫輩都是比較親密的。

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但從深層來分析,祖輩之所以會對孫輩十分的親,就是因為他們常常認為自己對於自己的子女並不夠好,所以要在孫輩身上“補回來”。

但是效果常常達不到這種目的,反而會導致自己的孫輩陷入一種新一輪的情緒負債:自己的祖輩對自己這麼好,自己又不知道該怎樣去報答。

在某些成年人的社會生活當中,尤其是與交往相關的事情當中,一旦其感到自己對於身邊的某人產生虧欠,那麼就會在之後的交往過程當中千方百計的去以各種方式進行“彌補”,但是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對方反而會感到“摸不著頭腦”,導致兩人的正常社交關係因為這些事情而變得混亂。

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過於敏感的人會常常處於“吃虧”的狀態或者是邊緣狀態之中:因為他們的情緒負債現象太明顯,又十分想去進行補償,最終導致自己在交往的關係當中姿態很低,

有時還會耗費很多人力物力,結果確是“吃力不討好”,不但得不到對方的理解,有時還會成為他人口中的“小丑”,進一步影響自己的其他社會關係。

思考:調整情緒,不卑不亢

如今的社會,生活節奏比較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常也是“快餐式”的。對於現今20歲上下的年輕人而言,也許一次接觸就會建立不錯的關係,同樣,毀掉這段關係可能也只需要一句話。

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人們在交往的過程當中有些急躁,常常是“以貌取人”和“標籤化”的交往,並不會深入思考人際關係。

比較合理的交往方式,就是讓自己靜下心來,在每一段關係的處理之前,儘量都去思考一下,彼此之間是否有關係更深一步的必要。

應當以什麼樣的方式相處……而不是有一點點關係上的變動,就立馬去考慮是否要繼續一段關係,或者是反思自己的行為是否引起了對方的不滿,應當做一些什麼補救等等。

如果持續這樣的心態,只會導致自己長時間生活在愧疚狀態之中,積累越來越多的情緒負債,並且無暇去做其他的事情,生活進入一種無意義狀態之中。

曾仕強:太敏感的人容易吃虧,不敏感的人容易倒黴

我們應當將儒家思想當中的“中庸之道”落實到社會交往之中,不再敏感,遠離“吃虧”。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生煎包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