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被“三有”名錄除名,“二師兄”神奇在哪裡?

野豬被“三有”名錄除名,“二師兄”神奇在哪裡?

(清)獸譜圖冊之豕頁

今年野豬成了惹禍精,它們壓馬路、逛公園、在學校裡秀恩愛,襲擊了香港歌手李玟的母親,光是南京一地的野豬事件就已經上了12次微博熱搜……

自2000年起,野豬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一般簡稱為“三有”名錄)。最新的一則訊息,不久前“二師兄”被從名錄中除名了。

網友戲稱,今年是人豬大戰元年。其實不然,少說也有上下五千年。漢代劉向發明了個專有名詞,叫“豕禍”。自《漢書》起,正史“五行志”、“靈異志”、“災異志”中皆有“豕禍”記錄,足夠重視。

古人迷信,除了豕禍,還有犬禍、羊禍、魚孽等,動物的異變往往和禍事關聯在一起。有史以來第一樁豕禍,是齊襄公鬧出來的,見於《左傳》。

這樁“豕禍”可謂春秋時期的最大八卦,槽點多,影響大。文姜是齊襄公同父異母的妹妹,嫁給了魯恆公,卻和齊襄公有染。本該是深宮秘史,不知為何搞得家喻戶曉,在《詩經》中就有三首詩在吃這個瓜。後來,齊襄公指使公子彭生殺了魯恆公,又把公子彭生滅了口。過了8年,齊襄公去貝丘打獵,有大野豬來襲,隨從說:“這是公子彭生。”齊襄公大怒射豬,言說“彭生敢見。”野豬被射中,像人一樣站立啼叫。齊襄公嚇得從馬車上掉下來,傷了腳,還丟了鞋。回去之後,趕上政變,齊襄公躲在門後,受傷的腳卻探出門外,由是遇刺。這事怪誰?要怪就怪齊襄公心裡住著個“二師兄”——貪婪、好色還挺笨。

“使談讖緯者見之,必曰此豕禍,此牛禍,此人痾也,是將兆某患。或曰是為某事之應。然餘所見諸異,訖毫無徵驗也……”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說,豕禍實為大驚小怪,純屬無稽之談。

說文解“豬”

竇太后為什麼罰人去殺豬?

在先秦文獻中,豕和彘兩個字,都是指豬。

甲骨文中“豕”字與“犬”字相似。直到王國維先生指出,“腹瘦尾拳者為犬,腹肥尾垂者為豕”,算是有了公斷。或是因為兩個字很容易混淆在一起,於是就產生了用“犬”當部首的“豬”字。

另一個學界爭議之處,在於豕和彘的語義區別——哪個字指野豬,哪個字指家豬?有研究統計古代文獻,認為先秦時期說豬最常用“豕”字,而“彘”字大約要到戰國中晚期才應用廣泛。漢代以前,“豕”為通稱,“彘”基本只指家豬。在此時期,“豬”字可能一直用於口語中,到了三國時代“豬”字開始成為書面語。

還有地域的差別。西漢時揚雄作《方言》,認為豬在“北燕、朝鮮之間謂之豭。關東西或謂之彘,或謂之豕。南楚謂之豨。其子或謂之豚,或謂之豯,吳揚之間謂之豬子。”

家豬野豬,還要具體文字具體分析。如《孟子》中說“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遊”,舜在年輕的時候如人猿泰山一般,和山鹿野豬一起玩耍。

《史記》有個故事,漢景帝時竇太后和轅固生進行學術辯論,說急眼了,罰轅固生去豬圈殺豬。為什麼殺豬會有殺身之禍?竇太后養的豬很兇?

此事見於《史記·儒林列傳》。轅固生是漢景帝時的《詩經》博士,儒學的官方學術權威。竇太后則好老子書,道家的民間愛好者。竇太后召轅固生,請他評價老子書。轅固生一言以蔽之:“此是家人言耳。”家人言的意思就是老百姓的閒談。竇太后大怒,質問轅固生“安得司空城旦書(城旦書指刑書)乎?”大概意思是,你就會抱著儒家的條條框框嗎?

轅固生的家人言涉嫌人身攻擊。竇太后出身平民,入宮時僅為“家人子”(無名號的宮人)。

竇太后一氣之下,命轅固生“入圈刺豕”。漢景帝同情轅固生,認為他是直言獲罪,私底下借給他一把利刃。轅固生刷到了好裝備,“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應手而倒”。竇太后也沒辦法再找茬加罪於他,只好作罷。轅固生受到景帝賞識,被任命為清河王太傅。

漢家宮闕里的豬圈,不是百姓人家的豬圈,而是鬥獸場。所謂獸圈,是漢代宮殿的附屬設施。《三輔黃圖》載未央宮中,有“漢獸圈九,彘圈一”。上林苑中有虎圈和獅子圈。此外還有觀看鬥獸表演的射熊觀。

西漢皇帝都是殺豬愛好者。漢文帝曾經“獵漸臺下,馳射狐兔,果雉刺彘”,司馬相如也曾跟從漢武帝在長楊宮狩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彘,馳逐野獸。”

舉案齊眉這個成語,來自漢代梁鴻的故事。上太學,畢了業找了份工作,就是去上林苑牧豬。

宋代劉克莊有詩云:“漢廷可是無驍勇,刺彘須煩九十翁。”轅固生竟能以90歲的高齡一招秒殺野豬?《史記》記述可能有誇張成分。

另外一件事能夠佐證,漢代皇家園林,野豬隨意出沒。

郅都是西漢酷吏,唐代李商隱有詩“日晚鸊鵜泉畔獵,路人遙識郅都鷹”,說他威儀懾人。漢景帝時,郅都任職中郎將,以直諫著稱於世,上朝時愛當面懟人,不留情面。一次郅都跟隨漢景帝到上林苑狩獵,景帝寵妃賈姬去上廁所,前腳進,野豬後腳跟,場面很尷尬。怎麼辦?漢景帝挺急的,看郅都,郅都卻站著不動。漢景帝只好拿起兵器,打算御駕親征,英雄救美。郅都此時上前,伏地勸阻:“亡一姬復一姬進,天下所少寧賈姬等乎?陛下縱自輕,奈宗廟太后何?”漢景帝聽勸,自己走了,野豬也沒生事。竇太后聽說這件事,賞賜郅都百金。不過郅都後來還是得罪了竇太后,雖威震邊陲,卻不得善終。

以勇為名

漢景帝做個夢,漢武帝出了名

漢武帝叫劉彘,出自《漢武故事》:

漢景皇帝王皇后內太子宮,得幸,有娠,夢日入其懷。帝又夢高祖謂己曰:“王夫人生子,可名為彘。”及生男,因名焉。

野豬和漢景帝確實有緣分,闖過賈妃的廁所,裁決了儒道論戰,還能託夢給他。《漢武故事》是野史,作者不詳,後世考證應為漢魏六朝時人寫的,偽班固所作,可信度不高。

正史上以野豬為名,不乏其人。《陳書》有傅野豬,《魏書》有薛野豬。

名字與豬相關的,就更多了。漢代有陳豨、孟圂、荀彘。《史記》裡漢武帝有個親族後輩叫“劉狗彘”。《晉書》中有個幸運兒叫陳豬,老婆一胎生了三個男孩,政府賜衣賜食,免三年勞役,還送奶媽照顧孩子。

春秋時晉國人先轂,封地在彘邑,因此被尊稱為彘子。公元前601年,晉楚爆發邲之戰,擔任中軍佐的彘子冒進渡河,導致晉軍大敗。

現在網友們談論努爾哈赤,常用“野豬皮”代稱。這一說法來自學者金啟孮先生的考證。滿族命名的最初形態以表現狩獵民族的生活方式為特點。努爾哈赤的意思是“野豬皮”、舒爾哈齊的意思是“小野豬皮”(二歲野豬皮)、雅爾哈齊則是“豹皮”,都是以年幼時所穿獸皮衣服來取名的。

此說有爭議,不過女真族的養豬史源遠流長,以野豬為名不算怪事。《山海經》中有古國肅慎:“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鹹,有肅慎之國。”不鹹山,就是今天的長白山。肅慎在《山海經》中又被成為“司彘之國”。《後漢書·東夷傳》載其國風俗,“好養豕,食其肉,衣其皮。冬以豕膏塗身,厚數分,以御風寒。”

為什麼古人會拿豬當名字?可以從豪字說起。

從甲骨文上看,彘字是豬身上插滿了箭,彘字很像說的豪豬。《山海經》裡有怪獸,名為豪彘,其實就是豪豬:“(竹山)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名曰豪彘。古人認為豪豬是野豬的一種,郭璞《山海經圖贊》說豪豬,“剛鬣之族,號日豪稀,毛如攢錐,中有激矢,厥體兼資,自為牝壯”。其實豪豬不是豬,豬是偶蹄目,豪豬是齧齒目,倒是和鼠類更相近。

“豪”的本義就是從豪豬來的。現在說豪,帶貶義,指有錢。古時說豪,是褒義,指有勇。南北朝劉宋時有猛將杜叔寶,被稱為“土豪”:“叔寶者,杜坦之子,既土豪鄉望,內外諸軍事並專之。”(《宋書》)

古人以野豬為名,或是取野豬兇猛的意思。人名如此,給軍隊取名也是如此。王莽時招募軍隊抵抗入侵的匈奴人,“大募天下囚徒人奴,名曰豬突豨勇”。南北朝時,南梁大將王琳統水軍,以野豬命名,“琳將張平宅乘一艦,每將戰勝,艦則有聲如野豬,故琳戰艦以千數,以野豬為名。”(《南史》)

無問西東

為什麼豬八戒是黑的,佩奇是粉的?

“二師兄”是野豬還是家豬?《西遊記》第八回寫豬八戒的出場,觀音就是這麼問豬八戒的:“你是那裡成精的野豕,何方作怪的老彘,敢在此間擋我?”豬八戒辯解說,野豬家豬都不是,本是天蓬元帥,投錯了胎。

《西遊記》小說中的豬八戒形象來源,有本土說和外來說。魯迅先生認為,豬八戒的形象是從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發展演變而來,如干寶《搜神記》中“豬臂金鈴”的故事。作為天蓬元帥,豬八戒的一大本領是會水。古時河伯名叫馮夷,有考證認為馮夷就是《山海經》中的怪獸封豨,一頭大野豬是也。

外來說的證據,在元雜劇《西遊記》中。豬八戒有自我介紹:“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車將軍。”在印度史詩、神話中,野豬是正面形象。《羅摩衍那》中讚美野豬似“人中英豪”,瓦拉哈是印度毗溼奴的野豬化身,拯救了大地女神。

歷史文字錯綜勾連,如果做個索隱派,那二師兄和岳飛都能扯上聯絡。元雜劇中豬八戒自號黑風大王。歷史上黑風大王確有其人,《宋史》載,被岳飛單殺:“飛單騎持丈八鐵槍,刺殺黑風大王,敵眾敗走”。南宋洪邁寫《夷堅志》,更有“豬精”一條,竟說岳飛是豬精轉世。“有舒翁者,善相人。見嶽必烹茶設饌,嘗密謂之曰:君乃豬精也。精靈在人間,必有異事。它日當為朝廷握十萬之師,建功立業。位至三公。然豬之為物,未有善終,必為人屠宰。君如得志,宜早退步也。嶽笑不以為然,至是方驗。”

人類想象,無問西東,不分古今,多有相通之處。《西遊記》中豬八戒自述:“我咬殺母豬,打死群彘,在此處佔了山場,吃人度日。”英國作家J·K·羅琳寫《神奇動物在哪裡》,書中有種矮豬怪,會溜進豬圈,和小豬崽一起搶食母豬的奶。長大後會把農場破壞個底朝天。這種行徑和性情,和豬八戒是不是有些相似?

另外一個問題,豬八戒為什麼是黑的,小豬佩奇是粉的?現在家豬是粉色,是人類選擇的結果。如今佔據市場的家豬,不是本土品種,是由約克夏大白豬、丹麥長白豬和杜洛克豬雜交得來。這個“白裡透紅”的品種肉質好、長得快而且生得多,因此得以佔據主流。野豬之所以是黑色的,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樣的“偽裝色”不容易被捕食者發現。

現在調侃“小豬佩奇身上文,掌聲送給社會人”。孔門弟子子路,早年也是混社會的。《史記》載“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豭豚,陵暴孔子。”現代社會人的標準,文個家豬在身上,已經不是為了猛,而是為了萌。

作者 五柳七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