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博士後”變“博士候”背後的用人變化

“博士後”變“博士候”,是一種什麼感覺?近日有媒體報道,在聘期“非升即走”壓力之下,博士後群體的競爭和內卷加劇,催生出不少急功近利行為,損及學術質量和學術精神,不少人自嘲為“學術練習生”“科研臨時工”。相當多的博士畢業後要經歷長久的“等待期”,才能在過度激烈的競爭中謀得一份教職。(2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

一些高學歷的人在單位裡反而成為了“學術練習生”“科研臨時工”,這在一些人看來是十分可笑的事情。因此有人認為這是人才的浪費,放著高學歷的人不使用,反而使用了低學歷的人,讓“博士後”只能“等候著”,找不到滿意的好工作。

從“低學歷的人”找工作難,到“高學歷的人”出現了“不好用”真的只是沒有“人盡其才”?真的只是 “用人不力”?我想如果僅僅是得出這樣的結論也顯得太過魯莽了!

對於用工單位而言,他們自己都有著使用人才的標準。那就是使用“最適合自己的人才”。尤其是眼下的用人單位很多都是民辦的單位、私營的單位,無論是科研企業還是科技企業,亦或是商業企業,他們在“招兵買馬”的時候,看的都是“實力”而不是“帽子”,簡單一句話,這些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是“用人才”不是“用學歷”,他們才不管你戴的是“博士帽”還是“小花帽”,他們要的是能夠給企業帶來效益的“人才”。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博士後”變“博士候”未必就是什麼壞事情,這反而反映出的是用人觀念的變化。對於企業而言,尤其是私營企業而言,使用人才,需要多方面考慮:一個是,是不是企業最需要的人才;一個是,是不是最有價效比。也就是說,企業使用“博士後”創造的效益和使用“本科生”創造的效益有何不同。“博士後”變“博士候”的背後,本質是用人觀念的理性變化,畢竟企業要的是“創造價值的人”不是“學歷最高的人”。

一些高學歷的人為何成為“學術練習生”“科研臨時工”?原因就在於用人單位從實際需求進行的考慮,這是一種“對能力的檢驗”,不管你是什麼學歷,需要“是騾子是馬拉出來溜溜”,如果你真是“黑馬”用人單位不會放棄你,如果你只是“頂著博士後的帽子”,那顯然就要走人。

長期以來,在用人上出現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的痼疾,打破這種詬病多多的用人陳舊習慣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也就有了“破五唯”的改革,“博士後”變“博士候”恰恰是這項改革結出的甜蜜果實,也警示抱著學歷大腿不放的人,要當一個“有實力”的人,而不是“有學歷的人”。

人才優勝劣汰是正常的,無論是“高學歷的人”還是“低學歷的人”都是一樣的。這才是健康的用人觀念。

因此,大家要讀懂“博士後”變“博士候”背後的用人形勢的變化,並且要主動適應這種變化,而不是抱怨“學歷無用武之地”!(郭元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