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據兒科醫生觀察,許多小孩在還分不清什麼是頭疼、腿疼、胳膊疼、腰背疼的時候,問他哪兒不舒服,都一律回答,“肚子疼”。

這大概是因為,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建立起了對腹部的感知。

作為維持人體運轉、新陳代謝的核心,位於腹部的腸胃消化系統,有著僅次於大腦的神經元數量。

約1億個神經細胞,在腸胃處形成了無需大腦指揮,也能自行運轉的“第二大腦”。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人的情緒狀態、壽命和免疫系統,甚至與某些大腦病變,都與人的腸胃健康息息相關。

然而,一個小小的細菌,竟然重創了國人的腸胃健康。

衛生部一項從2001年開始,長達十幾年的調查顯示,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約為60%,感染人數約8億人。

2021年胃病發病率更是高達85%。

在各類腸胃病中,80%-95%的慢性胃炎、70%的胃潰瘍、95%的十二指腸潰瘍都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

長期的炎症、潰瘍,遷延15—20年就容易誘發癌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我國胃癌新增人數常年世界第一,佔比40%以上。2020年全球胃癌新增病例達到100萬例,我國佔比再度提升,高達50%。

而且,幽門螺桿菌具有明顯的“人傳人”特性,往往是一人感染,全家遭殃。父母都感染幽門螺桿菌,孩子的感染機率高達70%。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許多人從小就感染了致病菌,這也導致國內胃癌的新增患者,呈現年輕化趨勢。19歲至35歲的青年人胃癌發病率相比30年前翻了一番。

在這佔到世界一半的癌症發病數量中,有89%的胃癌病例與感染幽門螺桿菌有關。

幽門螺桿菌,已經成為國人腸胃病乃至胃癌的元兇。

一個小小的細菌而已,我們竟然無可奈何?

01

近年來,關於幽門螺桿菌最出名的故事,不是上個月“男孩得胃病竟因媽媽染幽門螺桿菌”的熱搜,而是和鼎鼎大名的茅臺有關。

網上廣為流傳的一段影片中,茅臺集團前董事長季克良對自己的恩師、酒界泰斗秦含章說:

“茅臺酒,現在我發現,能夠殺死幽門螺桿菌。”

對此,秦含章回了四個字:

“你看見了?”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隨即滿堂鬨笑,季克良也就沒繼續下去。但之後的許多場合,他都和堅信茅臺能治肝癌一樣,認為茅臺能殺死幽門螺桿菌。

酒精能消毒,高度酒理應可以。進一步推導,茅臺是高度酒,茅臺能殺死幽門螺桿菌,好像沒毛病。

事實上,信這個說法的人還真不少。在搜尋引擎中,關於“白酒能殺死幽門螺桿菌嗎”這一問題的搜尋結果,達到了453萬個。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但是白酒一般達不到75度,起不到殺菌效果。達到75度,人體腸胃正常細胞先受不了。

除了喝一類致癌物質——白酒殺菌,同樣受到廣泛信任的就是

吃大蒜殺菌

前幾天就有個新聞,鄭州一位60歲的大爺,因長期腹痛去醫院檢查,發現是胃潰瘍,醫生檢查出他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建議馬上開展治療。

但大爺覺得,細菌而已,怕什麼,大蒜就能殺菌。於是大爺拒絕了醫生的建議,回家猛吃了三個月,一天三頓,頓頓生吃大蒜。

結果三個月過去,他感到腹痛加重,再到醫院複查時,胃潰瘍已經發生癌變,確診為早期胃癌。

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吃大蒜可以殺死幽門螺桿菌。有目共睹的是,大蒜辛辣刺激,對胃腸脆弱的人很不友好,俗稱“燒心”。

有人趁機推銷酒,有人趁機科普偽科學,也有人趁機收收智商稅。

今年初,還有商家推出了“抗幽”牙膏,打出“對幽門螺桿菌有效殺滅率達99。85%”的旗號。

在電商平臺上搜索“幽門螺桿菌牙膏”,有多款聲稱可以抑制、預防甚至滅菌效果的牙膏,有的甚至月銷過萬。

對此,國家藥監局專門進行了闢謠:“目前還沒有證據證明,透過使用牙膏刷牙能夠對存在於胃部的幽門螺桿菌產生影響”。

在收智商稅這件事上,國外品牌也不甘示弱。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日本明治乳業在日本推出了“抗幽酸奶”,認為益生菌能殺死致病菌,所以“酸奶療法”備受國內外社交平臺追捧。

脫離計量談療效就是耍流氓。

對此,日本東京一位醫學教授對媒體表示,

“靠喝酸奶能送到胃部的益生菌極為有限,如此除菌,喝到老也除不乾淨”。

除了殺菌一門,還有養胃一派。

什麼胃部灼痛、胃中不舒、脹氣、胃痛、易飢餓等等,統統都一個方子,“養胃”。

白米、小米、菠菜、南瓜、山藥、山楂……都能被拿來熬粥養胃。

喝粥確實能中和一些食物對胃壁的刺激。但是,

粥裡的營養成分,真沒有什麼殺菌的效果。

胃腸病,是病。靠食物和飲料,沒那麼容易消滅的……

02

要弄明白如何消滅幽門螺桿菌,得先弄明白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又是怎麼讓人生病的。

早在1875年,德國科學家就在人體內發現了這種細菌。

此後很多年,醫生和科學家在人體中多次發現這種細菌。然而人感染後,大部分時候是沒有症狀的,所以也就沒人把它當回事。

當時的主流醫學界認為,人的腸胃病,如胃炎、胃潰瘍主要是由於人的精神壓力、情緒波動導致胃酸分泌失調,加上吸菸、喝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習慣所致。

當年,醫學界普遍認為沒有哪種細菌能在胃部的強酸環境下生存。所以遇到很嚴重的胃病,

養不好、治不了,那就

刀切了事

直到20世紀80年代,兩名澳洲科學家魯賓·華倫和巴利·馬歇爾產生了懷疑,向來如此便對嗎?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他們發現胃潰瘍患者切掉部分胃後,復發的機率超過了60%。在這些病患胃部,他們都發現了幽門螺桿菌。

機緣巧合之下,他們醫治了一個胃部中了槍傷、傷口無法徹底癒合的患者,就直接用患者的胃粘液培植這種細菌,才有了進一步的觀察與研究。

兩名科學家認為,細菌感染可能才是導致潰瘍的主要原因,但馬歇爾的導師並不認同,甚至馬歇爾發表論文也被學術刊物退回。

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馬歇爾一口吞下了有 10 億菌落數的培養液,隨即患上了嚴重的胃潰瘍。

他把對自己患上胃潰瘍後的各種觀察和實驗寫成論文。1984年,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刊載了這篇論文。後來,越來越多科研人員透過實驗,證實了兩人的觀點。

1989 年,這種細菌被正式命名為幽門螺桿菌。2005年,魯賓·華倫和巴利·馬歇爾因發現幽門螺桿菌與腸胃病的關係,被授予諾貝爾醫學獎。

所謂幽門,就是胃的下開口。胃的上口與食道連線處稱為賁門,下口與十二指腸連線處稱為幽門。

幽門和肛門一樣,有括約肌,可以控制開閉,這樣就可以控制胃消化成半流體狀態的食物進入十二指腸的速度。

其實,

幽門螺桿菌在整個消化道都能找到

,但在幽門兩側最為富集。

這兒明明是胃酸腐蝕和食物劇烈流動的“寸草不生”之地,幽門螺桿菌是怎麼在這活下來的?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在形態上,幽門螺桿菌顧名思義是一種螺旋形長桿狀,一端有鞭毛的細菌。這些細長的鞭毛,可以幫它們在胃液中自由遊弋。

在食物流速過快時,鞭毛還能穿刺、粘附在人的胃壁細胞縫隙中,使其不被“一波帶走”。對於幽門螺桿菌來說,這裡反倒是“食物流量”最大的地帶。

那怎麼對付強酸呢?幽門螺桿菌透過分解食物,產生氨氣來中和胃酸,還能形成一層微氣泡把自己包裹住。

胃酸不僅奈何不了它,甚至還能幫它充當抵擋抗生素和免疫細胞等天敵的護盾。

幽門螺桿菌過量繁殖後,產生過多的氨氣,就會引發腸胃脹痛、絞痛、口苦、口臭等一系列問題。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而且,時間一長,“水滴石穿”,本來平滑的消化道內壁就被幽門螺桿菌“啃食”得充滿坑洞,胃液腐蝕就開始傷害胃壁,於是就出現了炎症、潰瘍。

在人體修復機能和外部治療干預下,炎症和潰瘍可以被治療。但是,愈後的胃腸相對脆弱,再出現潰瘍,再治療,如此迴圈往復,腸胃的狀況就越來越糟糕。

長期的折磨,導致細胞基因“暴走”突變,最終就會發展成胃癌。

2017年10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佈了一份致癌物清單,

幽門螺桿菌(感染)被列為一類致癌物,一同上榜的包括砒霜、石棉、六價鉻、二噁英、甲醛、酒精飲料、菸草及檳榔等。

在致癌方面,幽門螺桿菌和白酒,地位齊平。

今年,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也把幽門螺桿菌(感染),列為明確致癌物。

這一小小的細菌之所以受到如此重視,因為它除了對胃腸造成損傷,還會造成其他破壞。

據美國醫療機構梅奧醫學中心研究,幽門螺桿菌與小腸菌群過量生長導致的肥胖、面板病、帕金森綜合徵等多種疾病有密切關係。

此外,中國第二軍醫大學在2016年的一項研究還發現,幽門螺桿菌產生的大量氨氣會進入肝部和血液。這種細菌的感染與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性腦病、脂肪肝等多種肝病有很大的關聯性。

2021年,湖北省中醫院和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的感染,與斑禿、脫髮、酒渣鼻、硬皮病、銀屑病(俗稱牛皮癬)等面板病也存在關聯。

不斷有新的研究,證明幽門螺桿菌的危害邊界正在不斷擴大。

03

在網路上一檔科普幽門螺桿菌的影片欄目下,有網友評論,“我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怎麼辦,是不是要得絕症了?”

目前,人類透過基因編輯技術,甚至已經看到了攻克癌症的希望。

如此發達的現代生物醫藥醫療技術之下,一個寄生在人體內的細菌竟然對付不了嗎?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其實,感染幽門螺桿菌並不是多頑固的惡疾。

前邊提到的白酒、大蒜、甚至是含有乳酸菌的酸奶,理論上都具有一定的殺滅幽門螺桿菌的效果,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相信。

但問題是,怎麼把體內的幽門螺旋桿菌提取出來,泡進白酒、大蒜汁、酸奶中?

如果只是簡單的吃下去、喝下去,要達到起效的計量,患者可能先醉酒死亡、被大蒜“燒心”燒死、被酸奶撐死……

即便患者沒死,白酒、大蒜、酸奶,也很難突破細菌的“保護罩”,觸及幽門處最為富集的幽門螺桿菌菌群。

甚至,連殺菌最有效的抗生素,也摸不到幽門螺桿菌的“毛”。

所以,醫學界的解決思路就很明顯了:

先想辦法減少胃酸分泌,再靠抗生素幹掉細菌。

90年代初,國內就開始廣泛採用一種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方法,用三種藥品聯合施治,所以被稱為“三聯療法”。

即用一種抑酸劑,用來壓制胃酸分泌,另外再加兩個抗生素,用來殺滅細菌。

三聯療法用藥7到10天,治癒率可以達到80%。

但是這種療法過於“剛猛”,對人的胃黏膜來說十分刺激,有些人吃藥吃到一半就受不了了,說什麼也不願意繼續用藥。

而且幽門螺桿菌的抗藥性也在增加,三聯療法的有效性越來越低。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後來,醫學界在三聯療法基礎上,增加一種鉍劑,形成了目前主流的四聯療法。鉍劑能夠有效的保護胃黏膜,同時對於幽門螺桿菌也有殺滅作用,用起藥來感受就沒那麼難受了。

四聯療法用藥12到15天,治癒率達95%以上,可謂藥到病除。

既然治療起來已經有成熟的療法,為什麼不大規模推廣,全民“抗幽”?

因為,

幽門螺旋桿菌並不是純粹的“壞人”。

據遺傳學的研究種幽門螺桿菌在人群中傳播、與人類共存已經至少10萬年之久。由於沒有技術手段能測量,再早的時間其實無從判斷。

漫長的時間中,幽門螺桿菌逐漸與人類協同進化,與人體的機能形成了某種共生的默契。

2014年,美國總統防治耐藥細菌顧問委員會主席、醫學院院士馬丁·布萊澤出版了一本著作《消失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引發的健康危機》。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在這本書中,他對幽門螺桿菌提出了另一種看法:

這種細菌雖然致病,但決不能一除了之。

在馬歇爾那篇論文發表後,布萊澤也展開了對幽門螺桿菌的大量研究。

他發現這種細菌雖然在不同年齡段都有人感染,但

它引發的腸胃病卻主要是在三十歲以後,五十歲達到最高峰,然後開始下降。

也就是說,人年輕時,幽門螺桿菌幾乎不會傷害胃壁,反倒與人體相安無事。

這讓馬歇爾感到十分困惑:這細菌還通了人性不成?

不僅如此,他透過雙盲實驗發現,除掉幽門螺桿菌的人,出現“燒心”症狀,也就是胃酸上湧侵蝕食道的機率高了一倍。

另一組雙盲實驗則顯示,

攜帶幽門螺桿菌會讓患哮喘的機率降低30%。

透過多年的跟蹤研究,布萊澤才弄明白其中的緣由。

原來,在人年輕、健康的時候,人的免疫系統與幽門螺桿菌達成平衡的狀態:免疫細胞控制著幽門螺桿菌的數量,但並不殺滅,反倒利用起它。

由於能產生氨氣,中和胃酸,幽門螺桿菌在免疫系統的監工下“兢兢業業”,參與人體調節,抑制胃酸過量分泌,從而成了食管、腸胃的保護者。

那降低哮喘的機率,又是怎麼回事呢?

哮喘作為一種典型的自身免疫病,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暴打”身體機能的一種表現。

而實驗證明,幽門螺桿菌對於引發哮喘的Th-2細胞因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直到人開始衰老,免疫系統開始壓制不住幽門螺桿菌。

於是這種細菌就開始“翻身做主人”,超量繁殖,傷害人體。

當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並不相同,有些人對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不會有任何感受,但有些人就會反應激烈,症狀明顯。

對此,醫學界的主流看法是,有症狀再出手,14歲以內的兒童不需要主動檢測和根除。

2017年,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發布了《第五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被稱作“國五共識”,為國內幽門螺桿菌的防治提出了基本的思路。

困擾8億國人的小小病菌,到底該怎麼治?

其中就提出,對於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根除,只有消化性潰瘍、胃黏膜相關淋巴組織淋巴瘤兩種情況為“強烈推薦”,除此之外,均為程度較輕的“推薦”。

但是,如果已經有了一些長期的口臭、腹脹、腹痛等症狀,這份《共識》仍然建議進行必要的檢查。

那普通人在感到腸胃不適後,怎麼確定是不是感染了幽門螺桿菌呢?

在電商平臺上,搜尋“幽門螺桿菌”,就會出現許多價格從二十元到上百元不等的測試試紙,透過吹氣、採血、採便就能完成自測。

不過,

由於這些檢測需要精準的操作,自己在家操作很容易造成誤差,許多醫生建議,還是到醫院進行吹氣檢測,而且最好是全家一起。

我搜索了全國不同地區的檢查費用:醫院的檢測費用在80元到200元之間,價格並不比試紙貴到哪裡去。

尾聲

1958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裡德伯格,把人體稱為“超級生物體”,因為人體看似是一個生命體,但實際上又是一個海量微生物組成的龐大系統。

這些微生物主要就是細菌。

一個正常人人體內,細菌數量是自身細胞數量的10倍之多,如果全部集合到一起,重量能達到2千克。

這些細菌時而與人體免疫系統大戰三百回合,又時而幫助人體抵禦外部病菌的侵襲,時而參與人體內分泌調節,時而幫助消化系統分解食物,連維生素的合成,都有它們一份功勞。

以現代醫學的早期思路來對待,很可能就是“一切了之”、“統統殺滅”,這也是許多人聽到幽門螺桿菌這個詞的第一反應。

然而,正如《消失的微生物:濫用抗生素引發的健康危機》中文版序言中,馬丁·布萊恩開篇引用的老子那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幽門螺桿菌並不是百害而無一利,甚至它的害處與益處,我們還沒徹底弄明白。

雖然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癌的“元兇”,但貿然對其趕緊殺絕,可能又會導致一場“冤案”,

應該充分結合每個人的實際情況,因人制宜、因時制宜,“該出手時再出手”。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酷玩實驗室(ID:

cooll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