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釣打窩,避不開這四個常識性誤區,窩料再好也只是餵魚

冬釣打窩,避不開這四個常識性誤區,窩料再好也只是餵魚

甭管是哪一種釣法,亦或者在哪一個季節釣魚,打窩,都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甚至可以這樣說,不打窩,釣魚就變成了一個純粹的機率性事件了,在冬季釣魚,雖然受到低溫的影響,打窩的效果和效率已經差了很多,但是不可否認,不打窩,漁獲基本上就是個念想了。

在夏秋季垂釣,打窩的講究並不太多,因為魚的活性比較足,所以即便打窩隨意一些,只要氣象不極端,遲早都會發窩,但是,在冬季,低溫對魚的影響非常大,很多打窩時必須要注意的細節,如果做不到到位,打窩就等於是餵魚了,那麼到底是哪些細節呢?

冬釣打窩,避不開這四個常識性誤區,窩料再好也只是餵魚

一、打窩不找底

打窩的目的有三個,誘魚、聚魚、留魚,這其中,誘魚是由窩料的味型來完成,窩料的數量來完成聚魚和留魚這兩個目的,但是,想完成這些目的之前,我們得先 想辦法讓魚群儘可能的找到窩料。

之所以說這是個細節,是因為很多釣友往往只注意窩料的味型,亦或者打窩的方式,很少會在意窩料的落點,即水底情況如何。老釣友在打窩之前,都會粗略的探一下水底的情況,然後再打窩。

但是很多釣友認為,野外水情複雜,完全沒有這個必要,在夏秋季,因為魚的活性比較足,即便窩料落到淤泥裡、草根裡、石縫裡,也遲早能被魚群發現,但是在冬季,魚的活性非常差,窩料的味型擴散範圍又比較小,打窩前不探底,這就很是糟糕了。

冬釣打窩,避不開這四個常識性誤區,窩料再好也只是餵魚

二、打重窩

俗話說的好,想要魚上岸,就得糧食換,這個說法在釣友圈子裡是頗受認可的,姑且不論實際效果如何,在冬季野釣,這個說法就很不靠譜了。魚沒有調節體溫的器官,只能透過控制消耗脂肪的速度,進而來控制體溫。

在夏秋季,水溫較高時,魚的活性比較足,覓食慾望強烈,覓食範圍大,在冬季,這種情況就反過來了,但是,在覓食過程中,也會消耗自身儲備的脂肪,在夏秋季,食物來源比較多,消耗和儲備是能跟得上的,但是到了冬季,食物來源奇缺,消耗和儲備是跟不上的。

所以這也是在冬季,很多淡水魚都處於半冬眠的狀態,因為覓食、進食也是需要消耗脂肪的。那麼我們在打窩的時候,就必須要考慮到這種情況,窩料打的太重,魚在冬季覓食需求極差,少許窩料就吃飽了。

吃飽的魚,自然就不會再去吃魚鉤上的釣餌了,這是我們在冬季垂釣時,往往窩料打的越多,魚口就越差的原因之一了,這實在不是沒有魚進窩,而是極有可能是進窩魚已經吃飽了。

冬釣打窩,避不開這四個常識性誤區,窩料再好也只是餵魚

三、窩料太素淡

有這麼一個說法,水溫極低的時候,是不存在小魚鬧窩的,其實這是不靠譜的,不管是北方還是南方,只要魚群進窩覓食,肯定是大魚小魚都進窩,而且多半是小魚先進窩的,也正因為此,很多剛開始接觸冬釣的釣友,就延續夏秋野釣的習慣,用較為素淡的窩料打窩。

這就是陷入常識誤區了,在冬季野釣,我們需要先解決怎麼讓魚群進窩的問題,然後再考慮怎麼在進窩的魚群中釣到較大的魚,事實上,在冬季野釣,能吸引魚群進窩,能釣到魚就不錯了,小魚鬧窩,也得有魚進窩才有的鬧。

冬釣打窩,避不開這四個常識性誤區,窩料再好也只是餵魚

四、窩料太過於集中

在夏秋季野釣打窩,為了讓窩料的味型濃度能最大化,以及讓吸引的魚群能較大的密度,集中在鉤餌附近,窩料落點越集中,效果就越好,但是在冬季釣魚,為了保證誘魚效果,窩料落點區域面積大一些,反而優勢會大一些。

窩料太過於集中,雖然窩料的味型濃度大了,但是味型擴散區域就小了,在冬季野釣打窩時,要麼多打幾個窩點,要麼讓窩料的

落點

散一些,一旦有魚群進窩了,再沒有吃飽之前,是不會輕易離開窩子的。

冬釣打窩,避不開這四個常識性誤區,窩料再好也只是餵魚

以上這四個細節,都屬於常識性的細節,只不過在夏秋季,因為水溫較高,魚的活性好,即便不注意這些細節,一樣能吸引魚群進窩,但是在

冬季

,水溫太低,如果不注意這些細節,要麼魚群發現不了窩料,要麼就是吃的太飽,要麼就是窩料壓根吸引不來魚群,這就變成餵魚了,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漁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