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的名望怎麼煉成的?養士建功名,照侯嬴建議做,博魏王恩愛

大家好,我是讀者。關注我,帶你走進一個不一樣的文化歷史世界。

前邊講到,魏安釐王的立場搖擺不定,明明已經派出了晉鄙統率十萬大軍開赴邯鄲,援趙抗秦,卻被秦國一通嚇唬,連忙叫停晉鄙,觀望一下局勢再說。而如果魏國不敢開罪秦國的話,楚國春申君的援軍也就沒法借道魏國,馳援邯鄲了。

這個局該怎麼破呢?

信陵君竊符救趙的橋段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精彩展開的。

《資治通鑑》先簡單交代了一下燕國的權力交接。

信陵君的名望怎麼煉成的?養士建功名,照侯嬴建議做,博魏王恩愛

燕武成王過世,燕孝王繼位。事情並不重要,一帶而過即可。接下來就是信陵君的重頭戲了,司馬光首先追溯信陵君和侯贏的相識經過。這段內容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大家在中學語文課裡都學過的,但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故事,把它放進一個大尺度的時空背景裡,感受應該會有點微妙的不同了。

話說信陵君禮賢下士,門下養了三千食客。《史記》說當時天下諸侯忌憚信陵君不但本人能幹,而且手下人才濟濟,所以十餘年間不敢對魏國用兵。這顯然是誇大其詞,我們沿著《資治通鑑》的編年記錄一路看下來,沒少看到魏國捱打。

但魏國的捱打記錄難道司馬遷不知道嗎?

如果知道的話,為什麼要這麼吹捧信陵君呢?

原因已經不得而知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戰國四公子”當中,司馬遷特別偏愛信陵君,對另外3位都頗有微詞。

在《史記》的“列傳”部分裡,“四公子”各有一篇列傳,我們只看標題就能夠感到司馬遷的態度:另外三位的列傳標題分別是《孟嘗君列傳》《平原君虞卿列傳》《春申君列傳》,而信陵君的傳記不叫《信陵君列傳》,而叫《魏公子列傳》。如果比拼血統,孟嘗君和春申君雖然不方便被稱為公子,但平原君比信陵君更有被稱為公子的資格。

信陵君的名望怎麼煉成的?養士建功名,照侯嬴建議做,博魏王恩愛

再看每篇傳記的結尾,都有一段“太史公曰”,這是司馬遷對傳主的簡短評語,說孟嘗君“好客自喜”,把封國薛邑糟蹋成了古惑仔大本營,說平原君“未睹大體”、“利令智昏”,說春申君“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唯獨對信陵君全是好話,說他“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意思是說,真心結交地位低下的人,跟對方平等相待,不像孟嘗君他們只是拿出優渥待遇豢養工具人,所以信陵君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上贏得了至高無上的聲譽,這不是虛名,而是實至名歸,就連漢高祖劉邦都特別欣賞信陵君。

信陵君的名望,是和他的門客們交相呼應的。在信陵君的全部門客裡邊,最閃亮的一位就是侯贏。侯贏是魏國的一名隱士——當然,所謂隱士,是採取君子視角而言的,如果採取世俗視角,他不過是個70高齡的窮老頭子,在大梁夷門當個看門人。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司馬遷曾經親自走訪過大梁故城,向當地人打聽夷門的所在,說夷門就是大梁城的東門。結合歷代文獻和考古發掘來看,可以推斷夷門的位置就在今天開封市鐵塔公園裡鐵塔所在的位置。

侯贏作為夷門的看門人,首先可以確定的一點就是身份低微,但在那個養士成風的時代裡,身份低微倒也不算什麼,只要有本事,就不愁沒出路,所以真正的難題只有一個:年齡。

侯贏都已經70歲高齡了。“人生七十古來稀”,還能怎麼發光發熱呢?

信陵君的名望怎麼煉成的?養士建功名,照侯嬴建議做,博魏王恩愛

看看“四公子”,孟嘗君肯定不願意白養老頭子,顯然這些人連雞鳴狗盜的用場都派不上;平原君也不會願意,如果帶侯贏出使楚國,生怕他老人家禁不起舟車勞頓,哪天忽然死在半路上;春申君一樣不會願意,人家的門客要講儀容儀表,必須一站出來就能給主君長臉。所以,這個時代雖然養士成風,但侯贏這樣的老人家其實沒什麼出路可選。

那麼問題來了:假如侯贏真有本事,在這個遍地都是機會的世界,怎麼混到古稀之年都還只是一名看門人呢?又窮又老又卑微的人有那麼多,憑什麼認定他侯贏是隱士,其他人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窮老頭子呢?如果說侯贏是隱士,為什麼他沒有像我們刻板印象當中的隱士那樣隱居山林,而是生活在大都市裡,還給自己找了一份謀生的差事呢?

這就需要談到儒家在做官和隱居之間的

折衷

方式了。孟子講過,做官雖然不是為了牟利,但有時候為了養家餬口,也不妨出來謀個官做,這種時候就不該追求高官厚祿了,而要“辭尊居卑,辭富居貧”,不做高階職務,專做低階職務,最合適的就是“抱關擊柝”之類的差事,只要賺口飯吃就可以了。所謂“抱關擊柝”,就是看門和打更,而侯贏

自稱剛好就是“

門抱關者”。

信陵君的名望怎麼煉成的?養士建功名,照侯嬴建議做,博魏王恩愛

以君子的操守來看,雖然不應該和亂世同流合汙,但如果躲不開亂世的話,倒也

沒必要因為堅守氣節就把一家老小活活餓死,那麼權宜之計就是在亂世當中謀個低階職務。這樣的人,稱得上儒家標準裡的隱士。所以侯贏作為隱士,即便仍然年富力強,也不可能直接投靠信陵君,而信陵君要想用到侯贏,唯一的辦法就是紆尊降貴,親自去請。

這就見出信陵君的與眾不同了,如果換作孟嘗君、平原君、春申君他們,最多做到來者不拒,就算要去請誰,也不至於降低姿態去請侯贏這樣的人。

信陵君還有更加出人意料的舉動——按說禮賢下士並不新奇,不妨學一學傳說當中的商湯王請傅說,周文王請姜太公,或者學一學戰國初年的魏文侯請段幹木,只需要擺個態度,拿出誠意而已,但信陵君還要搞出行為藝術的味道來:某天大宴賓客,等大家都落座了,忽然一切暫停,先不忙喝酒吃肉了,信陵君親自駕車,帶著一群隨從浩浩蕩蕩去夷門迎請侯贏。信陵君的這輛車,原文說的是“虛左”,意思是空出左邊的位置,這是給侯贏留的。

前邊講過,車廂定員3人,馭手,也就是駕車的人,永遠都要居中,這是由功能性決定了的,在打仗的時候,左邊的人稱為車左,負責射箭,右邊的人稱為車右,負責持戈。這樣的組合,不但既能遠攻,又能近戰,還可以保持車廂穩定,不容易發生側翻。如果有地位尊貴的人,比如國君或者主帥上車的話,車左的位置就變成了老闆位,車右充當警衛員的角色。

信陵君的名望怎麼煉成的?養士建功名,照侯嬴建議做,博魏王恩愛

在當下的場景裡,以信陵君的身份如果親自駕車,在車廂裡“虛左”的話,迎接的就只能是魏王一級的大人物。結果,車駕到了夷門,如此隆重的陣仗,來接的竟然是侯贏這麼一個糟老頭子。這個場面太有戲劇性了,可能馬上就能成為當時大梁城裡最有話題性的新聞事件。

再看侯贏,一點都不怯場,也一點都不謙讓,整理了一下破敗的衣冠,直接就上了車。而信陵君握著韁繩,態度越發恭敬了。

如果我們就在現場,親眼目睹了這一幕,對侯贏一定產生不了任何好感。但侯贏還有更氣人的舉動,他對信陵君說:“麻煩車子繞個道,先帶我去買肉的市場上見個人。”

好吧,人都請來了,那就繞個道吧。就這樣,最高規格的車隊盛大地開進了市場裡,停在肉鋪旁邊,信陵君親自手握韁繩在車裡等著,侯贏大喇喇下了車,去見屠夫朱亥,兩個人還越聊話越多,存心把信陵君晾在一邊。但在聊天的間隙裡,侯贏悄悄觀察信陵君的反應,只見他一丁點都沒露出煩躁的神色,簡直比出發之前還要和顏悅色。

信陵君的名望怎麼煉成的?養士建功名,照侯嬴建議做,博魏王恩愛

侯贏的各種作妖,顯然是為了觀察信陵君的態度,但凡信陵君露出一丁點不耐煩,那就一拍兩散。那麼問題來了:站在信陵君的角度,明明一番盛情,卻受到了這樣一連串的不近人情的對待,真能想得通嗎?如果想不通的話,信陵君是怎麼把情緒控制做到那麼完美的呢?

在我們熟悉的三國故事裡,劉備三顧茅廬,是有迫切需求,但信陵君對侯贏毫無這種需求,怎麼就能把禮賢下士“下”到這種程度呢?歡迎在評論區談談你的看法。

我們下一講再見。

上期回顧:

李白的偶像:魯仲連,舌戰群儒,顛倒黑白,義不帝秦的話有道理嗎

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下期再會!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文史重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