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也能智慧化管理嗎

“點選手機開門,將垃圾分類投放到垃圾桶裡。”在北京市朝陽區東風地區石佛營東里社群128號院,自從生活垃圾分類智慧驛站上崗後,居民只要簡單兩步就能完成投放。

這處生活垃圾分類智慧驛站位於小區大門旁,在分類投放區的電子螢幕介面上選擇手機號碼開門、門牌號開門和二維碼開門3種方式中的一種,投放視窗就會自動開啟,居民將垃圾投放到桶裡後,螢幕介面上就會自動顯示分類垃圾的重量,將根據居民註冊賬號進行積分,居民可以兌換垃圾袋、洗手液及米麵油等物品。

石佛營東里社群樓長劉青先說,垃圾分類智慧驛站自帶高壓水槍,保潔人員、守桶志願者可以用其對桶站進行維護和清掃。此外,密封式垃圾樓內的垃圾壓縮箱下還安裝了感應稱重系統,垃圾收集車將垃圾傾倒進垃圾箱後,壓縮箱旁的電子顯示屏會實時顯示垃圾重量和垃圾來源。垃圾樓的環衛工人只要按下按鈕,高頻讀卡器讀到的資訊連同稱重資訊就會自動上傳到管理平臺,垃圾從哪裡收運、什麼品類、重量多少等一目瞭然。

智慧驛站方便居民垃圾分類,智慧值守幫助居民分對投準,計量稱重讓垃圾實現智慧化精細管理。北京在開展垃圾分類工作的過程中,探索從源頭注入科技力量,不僅促進從前端投放到末端處理一分到底,也提高了分類質量,進一步激發了居民垃圾分類的動力。

“大資料雲平臺的綜合運用,為我們提升社會精細化治理提供了新路徑、新思路。”北京市朝陽區東風鄉環境辦負責人陶金社說,東風地區再生資源體系建設在“試點先行、科學統籌、整體推進”的基礎上,初步形成“7+20”(即7個回收點位、20個智慧驛站)回收體系,實現了“居民-驛站-回收點-中轉站-廠家”全鏈條產業化處理模式,再生資源實現了閉環處理。回收點位日均處理再生資源6噸左右,為垃圾源頭減量奠定了基礎。

“自垃圾分類工作開展以來,東風地區先後安裝垃圾分類智慧驛站20個,覆蓋8個社群13個小區7600戶,註冊6843戶,註冊使用率達90%以上,實現了對每戶垃圾的精準計量,透過科技化支撐、智慧化管理、企業化服務、精準化投放,分類效果超出預期。以石佛營東里社群128號院為例,居民住戶分類投放的資訊均顯示在大資料雲平臺上,廚餘分出率達到25%以上,自主投放率達90%以上,自主投放垃圾的場面已成常態。”陶金社說,“透過智慧驛站的安裝使用,居民生活垃圾實現源頭可塑、過程可控、去向可查。”

像垃圾分類驛站這樣的智慧投放裝置,在北京的社群、小區裡還有很多。大興區黃村鎮浣溪谷社群引入智慧垃圾分類房,垃圾箱蓋門可以自動感應開啟關閉;昌平區沙河鎮五福家園小區試點垃圾分類AI“督導員”,AI監測攝像頭可以自動識別丟包、混投等情況。

垃圾投放、清運、處理全流程分類,也鼓勵居民從家中開始做好第一步。“起初,我們也有顧慮,如果收運和處理又混在一起,那在家裡做分類豈不白費功夫。後來瞭解垃圾的運轉流程後,我們明白分好類的垃圾將進行精細化管理,會進行分類收運,自己做垃圾分類也更有動力了。”石佛營東里社群居民海三鳳說。

健全的可回收物體系是垃圾源頭減量的有力抓手,日常產生的其他垃圾中往往有大量可回收物,尤其是廢舊玻璃瓶、廢舊衣服、廢泡沫等低值可回收物,市場上的廢品回收經營者大多不收這類低值可回收物,為垃圾減量工作帶來了很大阻力。

北京市朝陽區城市管理委相關負責人說,朝陽區不斷完善搭建可回收物體系,目前,全區共有流動交投點550個,分類驛站234座,中轉站5座,按規劃建設的分揀中心1座,依託點-站-中心回收體系,不斷將可回收物回收功能向居民端延伸,結合垃圾分類第三方服務工作的開展,朝陽區納入統計的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峰值可達1000噸。透過在日常宣傳中引導居民更多分出可回收物,對居民分類習慣養成和垃圾源頭減量起到了有效推動作用。 (經濟日報記者 韓秉志)

【來源:中國經濟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