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6個廣西環衛工人節,“城市美容師”這些年的工作有什麼變化?

今天是第26個廣西環衛工人節,“城市美容師”這些年的工作有什麼變化?

山口焚燒廠的花園式廠區。

今天是第26個廣西環衛工人節,“城市美容師”這些年的工作有什麼變化?

執法人員在路面開展建築垃圾運輸車檢查。

今天是第26個廣西環衛工人節,“城市美容師”這些年的工作有什麼變化?

機械化洗掃車對路面進行清掃。

今天是第26個廣西環衛工人節,“城市美容師”這些年的工作有什麼變化?

環衛工作者來到垃圾分類點檢查工作。

10月26日,全市7152名環衛工人迎來了第26個廣西環衛工人節。工作中,他們起早貪黑、默默堅守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用辛勤的汗水詮釋著不怕髒、不怕累的環衛精神,用自己的雙手扮靚了我們的城市。

在這個屬於他們的節日裡,讓我們一起走近“城市美容師”,聽他們講述這些年的變化。

垃圾處理模式大變革

垃圾變廢成了寶

蘇文是桂林市環境衛生管理處環衛科研所的高階工程師,2001年,還在讀大學的她第一次參觀平山堆肥廠:“一進廠區,蒼蠅就‘撲’了上來,廠裡除了車輛進出的路,幾乎所有的地面上都碼著一堆一堆的垃圾,垃圾堆旁則是黑臭的汙水。”

而這些年,蘇文見證了我市生活垃圾處理模式的大變化:從幾乎沒有汙染防護措施的露天堆肥,到採用垂直防滲的衝口處理場,再到採用雙層HDPE膜防滲的山口衛生填埋場,生活垃圾實現了全量無害化處置。

2015年12月,山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專案開工,垃圾處理從無害化,向減量化、資源化再次邁進。“我們的垃圾處理從工藝、技術、作業方式、處理效果、整體模式等都發生了變化。”蘇文自豪地說,環衛工人不再像以前在堆肥廠工作時要戴著厚口罩和手套、在垃圾堆上翻料、蓋塑膠布;廠區內也沒有臭氣、汙水、蚊蠅,現在是高大的樓宇、明亮的車間、現代化的控制室、花園式的廠區。

記者瞭解到,我市現有終端處理系統有山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山口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廠,末端處理能力已達到2820噸/天。

另外,我市正在推進的山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專案、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專案二期工程將於“十四五”期間投入使用,市區生活垃圾終端處理能力將提高至3070噸/天(不含填埋處理能力),實現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標。

培養市民垃圾分類習慣

為綠色環保貢獻力量

我市2015年成為全區首批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試點城市,算起來,桂林眾力創能環保服務有限公司的李勇參與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也有7個年頭了,見證了桂林生活垃圾分類從無到有的過程。

李勇告訴記者,隨著國家和自治區相關規範的逐步出臺,現在我市生活垃圾分類從“幹、溼”兩分類到“可回收物、廚餘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類,形成了“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變廢為寶”的完整鏈條和生活垃圾分類“桂林模式”。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64個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小區,各級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學校等都納入了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範疇,公共機構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分類。

“我們不僅開展進小區、進學校、進機關企業的活動,還透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開展宣傳,讓居民多方面、多維度地直觀瞭解生活垃圾分類。”李勇說,透過這些年的工作,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意識逐步增強、對垃圾分類的目的和意義有了更好的理解,從最初的漠視,到慢慢地瞭解和理解垃圾分類,明白垃圾分類是為後代子孫謀福利的好事,從而開始轉變觀念,支援垃圾分類各項工作。

接下來,我市還將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逐步提升廣大市民垃圾分類及環保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環保”理念,養成珍惜資源、節約能源的生活習慣。

提升環衛機械化

降低勞動強度提高保潔效率

“我幹環衛快20年了,以前馬路清掃就靠大掃把,早上7點前完成街道普掃,其他時間巡迴保潔,同事蹬三輪車沿街收運果皮箱裡的垃圾,起早貪黑,頂風冒雨。”疊彩區環衛站中山5班班長蔣久平告訴記者,從2013年開始,站裡陸續購買了洗掃車、高壓沖洗車、灑水車、路面養護車和電動三輪車等環衛專用車輛,這使得他們的工作條件得到改善,街道普掃以機械化作業為主、人工清掃為輔,沿街收運垃圾也開上了電動三輪車,大大節省了人力。

伴隨著城市的發展與進步,環衛工人的裝備、工作方式等多方面都在發生著變化。

記者從市環衛處瞭解到,為進一步提高我市環境衛生管理工作水平,穩步提升環衛清掃保潔質量,我市不斷加大資金投入力度,自2013年起我市開展環衛機械裝置採購工作,市、城區兩級財政共計投入資金約7161。16萬元,採購各類環衛專業機械化車輛315輛,採購電動三輪車988輛,加快推進環衛作業機械化步伐,截至目前,我市六城區機械化清掃率從20%提升到80%,逐步建立起了“機械化清掃車為主、人力清掃為輔”的道路清掃保潔機制,降低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強度,提升了環衛作業效率和路面潔淨度,有效提高城市保潔機械化、精細化和專業化水平。

規範建築垃圾管理

探索“再利用”

在各建築施工現場,時常能看到通身黃色的渣土運輸車載著建築垃圾離開。這些“大黃車”是新型智慧全密閉渣土運輸車,是我市規範建築垃圾管理的舉措之一。

“2015年之前,建築垃圾運輸車輛不密閉、超高超載、建築垃圾偷運偷排和撒漏汙染路面、裝載和傾倒時無降塵措施等違規違法問題嚴重,這些違規車輛跟我們執法隊員玩‘貓捉老鼠’,防不勝防。”市環衛處建築垃圾管理科負責人聞啟華說,我市2015年制定出臺了《桂林市城市建築垃圾管理辦法》,2017年在全市推行建築垃圾公司化處置。

目前,22家合規建築垃圾運輸公司和423輛新型智慧全密閉渣土運輸車輛獲得許可在市區運營,老舊建築垃圾運輸車輛一律退出市場,從源頭上治理建築垃圾運輸及管理不規範行為。

與此同時,我市還建立了建築垃圾處置數字監控平臺,渣土運輸車、在建工地、臨時消納場全部納入監控平臺管理,並將建築垃圾管理納入城市管理績效考評內容,落實常態化監管和考評機制,規範建築垃圾運輸管理;指導成立桂林市渣土行業協會,推進渣土行業自律管理。此外,我市6城區基本實現裝修垃圾的統一收集、清運、消納。

據統計,目前我市年建築垃圾規範處置方量達600萬方左右,規範處置量比2015年之前提高80%以上。“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建築垃圾向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再利用方向轉變,讓建築垃圾也能‘變廢為寶’。”

記者譚熙 通訊員黃冠維 秦建芳 徐馨/文

圖片均為桂林市環境衛生管理處提供

【來源:桂林生活網】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