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只剩健保拿得出手?不吹不黑,臺灣的社會福利到底好不好

海峽導報(記者 薛洋)

臺灣普通老百姓的社會福利如何,這是很多大陸網友經常詢問的問題。有人認為臺灣民眾活得很滋潤,也有人稱“臺灣其實沒啥福利,主要還是靠自己”,真相究竟如何呢?

臺灣只剩健保拿得出手?不吹不黑,臺灣的社會福利到底好不好

“若說臺灣有什麼福利,我想主要是指健保吧!”前不久跟島內一位統派大佬交流,在談及相關議題時,他這樣說。對於普通工薪階層來說,健保確實是一項福音,他們只需要繳納少量的保費,在就醫時就可以得到很高比例的報銷,即便是大病,個人也不會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因此,在臺灣很少聽到“因病返貧”、“家裡沒錢放棄治療”這樣的新聞。雖說近些年也傳出“健保破產”、“醫療浪費”等負面訊息,健保仍被視為一項德政,是島內老百姓引以為傲的制度。

此外,島內基本工資(即最低工資)標準定得相對較高,也確保低收入者有了基本的生存保障。從今年元旦開始,臺灣基本工資漲到25250元(新臺幣,下同,約為5870元人民幣),以臺北來說,即便是保潔、保安、超市收銀員的月薪都能達到3萬多,與工程師、律師等高新行業相差不會特別懸殊。在一個相對均富的社會中,各個收入群體和諧共生,對弱勢就業者來說也算是一種福利。

而臺灣慈善體系發達,則讓最底層的民眾不會捱餓。不論是幾大宗教團體還是遍佈全臺的宮廟組織,大多都會定期捐款購買物資。像是每年臨近春節時,相關民間慈善機構都會舉辦“寒士30吃飽”尾牙,數萬名“街友”(即流浪漢)共襄盛舉,場面相當感人。

不過,臺灣的“社會福利”只是滿足老百姓基礎的生存需求,想要過更好的生活,各種支出並不低,自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老兵二代趙先生家住在臺北六張犁,我詢問,“這套房子當初是公家分配的嗎?”趙先生回答:“怎麼可能?在臺灣每一分錢,每一坪土地、房產都要靠自己賺!”他說,公家或慈善團體只是讓你不會捱餓,想指望分房產、白給錢,還是算了吧!趙先生指出,如果躺平不想幹,那隻能到臺北龍山寺那邊當“街友”。

臺灣本質上是屬於資本主義,以私有制為基礎,島內老百姓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使用者付費”,花錢購買土地、房產、車位那是理所應當,而且這些不動產每年都要繳納相關稅費,持有成本不低。

再以高等教育來說,臺灣年輕人唸書的成本也明顯高過大陸。島內不到一半學生能念公立大學,這裡一年學費大約5萬元左右;其餘的上私立,一年動輒要在10萬元以上。此外,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由於學校提供的宿舍數量不足,很多人要外出租房,在大臺北地區,這筆開銷一年要10萬元。至於讀研讀博,臺灣也沒有公費這一說,所有開銷都要自己出。因此島內很多年輕人唸書時要辦理學貸,就業後要先把這筆貸款還掉。

如何評價臺灣的福利制度,可以說是“沒那麼差,但也沒那麼好”,不過其相關做法還是有值得大陸學習借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