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以為這是一個“善”的世界,其實這是“力”的世界

01

《聖經》裡有篇《約伯記》。在整部書裡,它可能是最奇怪的一篇。

我年輕的時候就讀過,不能理解。後來又斷斷續續地讀過幾次,還是很迷惑。直到最後我才斷定,我第一次讀它的體驗,就是我真實的感受。我覺得迷惑,只是因為我拒絕這種感受。因為它太過殘酷,我不能接受。

但是真實情況可能就是這麼殘酷。

《約伯記》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在阿拉伯半島的北部,有一個名叫約伯的人。他正派而善良,沒有做過任何邪惡的事情。約伯生活得非常幸福,生了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家裡有三千頭駱駝,七千只羊,極其富裕。

上帝和撒旦在天堂上相遇了。他們交談的時候提到了約伯,上帝說:“這是一個正直的義人啊,對我又是這麼虔誠。”撒旦說:“那無非是因為他有錢,又幸福。如果你把他的一切都奪走,他就會背棄你。”

上帝說:“好吧,那你去做這個實驗吧。”

於是,災難臨頭了。

約伯的牲畜被敵人掠走;天上又降下大火,把約伯的財產全部焚燬;在宴會上,房屋倒塌,把約伯的子女統統砸死。一天之內,約伯變得一無所有。

約伯撕裂了外袍,剃光了頭,伏在地上下拜,說:“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約伯生病了,他身上長滿了毒瘡,坐在爐灰中,拿瓦片刮身體。現在,他是一個孤獨的、赤貧的病人,毫無希望,毫無生趣。

約伯什麼錯事都沒做過。如果他是無神論者,那麼這一切無非是機率,運氣不好而已。但他虔誠地相信上帝。那麼這一切怎麼會發生?約伯不能理解。

02

三個朋友過來安慰約伯。從這裡開始,《約伯記》開始了漫長的對話,讀這一部分章節的時候,相當考驗耐心。

約伯悲傷到了極點,他說:

願我生的那日,和懷了男胎的那夜都滅沒。願那日變為黑暗…。。我為何不出母胎而死。為何不出母腹絕氣。為何有膝接收我。為何有奶哺養我。不然,我就早已躺臥安睡。

那三位朋友依次和他辯論,說了又說,說了又說。他們的話和約伯的悲鳴糾纏在一起,淹沒了幾十頁的篇幅。

他以為這是一個“善”的世界,其實這是“力”的世界

辯論的主旨很簡單。三位朋友說來說去,主要表達了同一個意思:“你一定是有罪的,神才會這樣懲罰你。你不要抱怨,而應該反省自己,想想自己到底哪裡不對。”

約伯的回答是:“不!我沒有罪。我沒覺得自己有什麼罪惡,能招致這樣的懲罰。”

這大段大段的討論,背後有一種核心的思想,就是“神義論”。神是正義的,所以你做了壞事,才會遭到懲罰。神不會懲罰好人,也不會放過壞人。

這是一種合理的期望。如果一輩子只做好事,不做壞事,卻毫無道理地遭到懲罰,那麼這個世界會何等地荒謬?又會何等地殘酷?我們不希望生活在這樣一個殘酷的世界裡。我們希望這個世界有溫暖。或者哪怕沒有溫暖,也至少有道理。

可是,約伯的災難該又該如何解釋呢?

辯論進入了死衚衕。

當然,還有一個微弱的希望。那就是約伯確實遭到了災難,但那不是神的意思。世界自有其規律,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神可能不知道約伯的苦難,或者由於某種原因,他知道了也沒有干預。至少,神不是災難的源頭。如果這個解釋成立,那麼神的“力”可能會顯得沒那麼全能,但是他的善意至少得到了保障。

03

可是在《約伯記》的結尾,神出現了。他的出現打碎最後一絲幻想。神知道約伯的災難,甚至可以說,約伯的災難就是出自神的安排。

第一次讀到這裡的時候,我以為神會講出一番特別有哲理的話,安慰約伯的心靈,告訴他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他受苦受難,他的子女悲慘地死去,他的財產蕩然無存,這一切雖然可悲,都終究是有意義的。

我相信,任何一個讀者都會有這樣的閱讀預期。

可是沒有。

神沒有解釋,對約伯友人“受罰是因為有罪”的說法也嗤之以鼻。有罪還是無罪,這壓根就是凡人狂妄的想法。神質問約伯:

你怎麼敢對我抱怨?你怎麼敢和我爭辯?你怎麼敢說什麼有罪無罪?啊,你知道我有多厲害嗎?

神說:

我立大地根基的時候,你在哪裡呢?

是我用雲彩當海的衣服的時候,你又在哪裡呢?

你能繫住昴星的結嗎?能解開參星的帶嗎?

你有神那樣的膀臂嗎?你能像他發雷聲嗎?

你能捉拿兇猛的河馬嗎?你能穿它的鼻子嗎?

你能用魚鉤釣上鱷魚嗎?能用繩子壓下它的舌頭嗎?

他以為這是一個“善”的世界,其實這是“力”的世界

神的力量

——約伯不能。

既然你不能,那你怎麼能和全能者爭論嗎?要想爭論,你先去回答這些問題吧!

然後,討論就結束了。

沒有安慰,沒有解釋,就是力量的炫示。我是這麼強大,你是這麼弱小。你能和我爭辯什麼呢?你能和我說什麼罪不罪,什麼無辜不無辜呢?我毀滅你,與你何干?

約伯屈服了。他再也不埋怨了,而是俯首帖耳地說:“我知道,你萬事都能做。你的旨意不能攔阻。”

04

約伯本來以為自己活在一個“善”的世界裡。在這個世界裡,一切都是有道理的,善是對的,惡是錯的。罪惡就是罪惡,無辜就是無辜。所以,他才會爭辯,才會不服,才會仰天悲鳴。

可是神展示給他的,是一個“力”的世界:等你像我一樣強大時,再和我爭辯吧!

我年輕時,讀到這裡的感覺是不太相信,覺得肯定有什麼微言大義被我忽略了。《約伯記》的作者怎麼會這樣描述神呢?後來又讀了幾次,漸漸相信自己的感受沒有錯。神就是用“力”的世界擊碎了“善”的世界。

神學家們對《約伯記》有非常複雜的討論,牽涉到自由意志,牽涉到神意的不可測度,也牽涉到信仰的無條件等等。我不懂神學,無法對此做出評判,但是在我的內心深處,這些討論都不能說服我。我相信自己的感受,《約伯記》給我們展示的,就是這樣一個”力”的世界。

一個殘酷的、不容幻想的世界。

你遇到災難、你受苦受難、你家破人亡,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而是因為你弱小。你弱小,所以會被當做打賭的試驗品,所以你無法爭辯。你能發出雷鳴嗎?你不能。你能赤手降服河馬嗎?你不能。你能用魚鉤釣上鱷魚嗎?你不能。那麼你還爭辯什麼呢?你的無辜與否又有什麼意義呢?

誰真的在乎呢?

05

也許這是世界的真相。但是如此不加掩飾地把它展現出來,還是會引發巨大的虛無感。我不知道《約伯記》的作者為什麼會創作這樣一首詩篇,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為之震動,所以才會有這多專家去研究它,去解釋它,去從“力”的世界裡打撈那個“善”的世界。

但是殘酷的核心還是梗在那裡,火焰一樣灼人。

《約伯記》有一個安慰性的結尾。約伯為自己的怨氣懺悔,神原諒了他,把他的損失加倍地賞賜給他。他又有了新的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又有了一萬四千羊,六千駱駝,三千頭牛,比以前還多出了一倍。最後,“約伯年紀老邁,日子滿足而死。”

神原諒約伯,不是因為他的無辜,而是因為他在災難中也不抱怨;而神的賞賜,也不是讓子女們復活,而是給了他新的子女。

弱者在毫無怨言的忍受中得到了補償。他說:“賞賜的是你,收取的也是你。你的名是當稱頌的。”

同樣作為弱者的我,無法評價這樣的祈禱。

我無法認同,也無力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