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1度、安踏等業績再增,運動品牌發力兒童業務的機遇與挑戰

361度、安踏等業績再增,運動品牌發力兒童業務的機遇與挑戰

361度、安踏體育等業績再增長,佈局童裝能成為各品牌業績增長密碼嗎?10月18日,多運動品牌釋出三季度運營資料,其中,361度主品牌獲雙位數增長;特步主品牌增長20%-25%,安踏體育獲得正增長。業績集體增長的背後,兒童業務的強勁增長或是影響因素之一。然而,隨著運動品牌、休閒服飾等眾多企業同時湧入佈局,各品牌也將面臨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

童裝業務成業績增長引擎

多運動品牌業績實現增長。10月18日,運動品牌361度釋出2022年三季度營運概要稱,361度主品牌相較於去年實現中雙位數增長;361度童裝品牌較去年增長20%-25%;電商業務零售同比增長約45%。同一時間,特步國際釋出公告稱,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3個月,特步主品牌零售銷售(包括線上線下渠道)同比增長20%-25%,零售折扣水平為7-7。5折,零售存貨週轉為4個半月至5個月。

前一天晚上,安踏體育也披露了2022年三季度運營資料,安踏品牌產品零售金額同比獲得中單位數的正增長;FILA(斐樂)品牌的產品零售金額同比獲得10%-20%低段的正增長;包括迪桑特、可隆等在內的所有其他品牌的產品零售金額同比獲得40%-45%的正增長。

近年來,國內運動品牌實現快速發展並取得不錯收益。2022年上半年,361度營收淨利分別增長17。59%、37。24%;2021年,營收淨利分別增長15。73%、44。97%。2022年上半年,安踏體育營收增長13。82%;2021年營收淨利分別增長38。91%、49。55%。2022年上半年,李寧營收淨利分別增長21。69%、11。57%;2021年營收淨利分別增長56。13%、136。14%。

雖然在最新的運營資料報告中,各運動品牌沒有披露各業務的詳細資料,但根據上半年財報不難看出,兒童業務成為各運動品牌增長強勁的一部分。

2022年上半年,361度兒童業務同比增長37。1%至6。83億元,增速遠高於其營收17。6%的增長。特步兒童收入增長達83。7%,增速同樣高於該企業總營收37。5%的增長。此外,2021年,李寧、特步和361°的童裝銷售點淨增數量都超過了主品牌。

就童裝佈局相關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對李寧、安踏進行採訪,截至發稿未得到回覆。

鞋服行業獨立分析師程偉雄表示,近兩年,運動品牌處在風口,各運動企業業績發展都不錯。其中,隨著“二孩”“三孩”政策的推動,童裝業務正在成為這些企業業務的重要衍生和補充,對業績的向好也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競爭加劇

近年來,國內運動品牌均在加緊佈局兒童業務。

2021年,李寧童裝品牌“李寧YOUNG”進一步明確了未來業務發展目標及經營規劃,定位為“源自中國、具有時尚性的專業運動童裝品牌”。同時,李寧方面宣佈稱,將持續擴大兒童專業運動品類投入,同時加速進行大店及優質標杆店鋪的開設與佈局,“推動‘李寧YOUNG’成為中國兒童首選的專業運動童裝品牌。此外,在2022年3月期間,李寧成立童裝公司,加速兒童業務的發展步伐。

361度也不甘落後。361度方面對外表示稱,童裝品牌延續主品牌專業運動基因,近兩年業務持續穩定增長,已成為集團第二增長曲線。未來,361度兒童將繼續以產品的專業功能性、健康科技性和時尚元素(IP聯名系列持續推出)為支撐,佈局青少年校園運動領域,持續豐富產品系列,加強產品創新。有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361度兒童第四代形象店已達到1258家。

安踏體育同樣看中兒童業務的佈局。據瞭解,安踏兒童已針對騎行、平衡車、籃球、滑板、街舞、戶外、飛盤、橄欖球等新興運動領域進行佈局。與此同時,耐克兒童、阿迪達斯兒童也發力兒童業務。

除運動品牌外,休閒服飾也都在加緊佈局童裝業務。譬如森馬服飾不斷擴大童裝業務佔比;江南布衣推動童裝業務佈局,該業務正在成為江南布衣增長較快的業務;太平鳥、美妝服飾等同時也在推動童裝業務的佈局。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對於服裝企業而言,佈局童裝業務就是佈局未來,兒童是未來成年服飾的消費者,所以這樣的做法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已經鎖定了未來的消費者。加之童裝業務利潤高、盈利性好,各企業對於童裝的佈局也就理所應當。

當然,入局者多也就意味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從市場佔比來看,雖然安踏兒童在運動市場以2%的份額超越阿迪達斯兒童等品牌佔據了第一的位置,但在整體童裝市場,安踏兒童競爭力稍顯不足。資料顯示,森馬服飾旗下童裝品牌巴拉巴拉以7%左右的市場份額佔據童裝品牌第一的位置。而在前五童裝品牌的排名中,除安踏外,並無李寧、特步、361度的身影。

公開資料顯示,森馬服飾、安踏、阿迪達斯、優衣庫、小豬班納在國內童裝市場位居前五。

程偉雄表示,政策利好加之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童裝業務確實存在一定的發展空間,但是目前該市場由於渠道多元化,使用者圈層較為分散,雖然很多品牌有佈局,但沒有形成規模化的領導品牌,而隨著一些頭部企業的進入,競爭加劇在所難免。

北京商報記者 張君花文並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