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幸福感:讓教育滿載幸福

幸福的教育理念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孩子,打造生機勃勃的幸福班級。小學班主任在和學生打交道時不妨示範和傳播教育專家李鎮西老師的辦學理念——讓人們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一個帶給孩子幸福的老師,勢必是一個受歡迎的朋友;一個帶給孩子幸福的同學,勢必是一個受歡迎的榜樣。這讓孩子們逐漸明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他們的幸福,指向他們健康快樂的共同成長。《“新基礎教育”研究手冊》指出,“學生工作要從窄化的德育、片面的管理中走出,創造體驗成長的良好氛圍,形成豐富的學生活動系列,建構全方位、多層面的學生髮展評價體系。”這說明教師不能片面地、權威式地開展教書育人,而要在班級管理、班級文化、集體活動、家校往來等多方面中引導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培育師生情誼和同學友誼。這既要強調遵守紀律和制度,也要尊重孩子們活潑多樣和想象飛逸的天性,幫助其成長為熱愛生命、服務群體和享受學習的人。

學生的幸福感:讓教育滿載幸福

1。 打造幸福的班級管理

首先,班主任可以在班名、班訓、班歌、班徽上塑造陽光開朗、團結進取的班級形象。班名、班訓、班歌可由師生共同挑選和完成,班徽可由學生自主設計。另外,利用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規律,班主任在開學初和期末都可組織孩子們大聲念出班級理念和班訓並唱班歌。

其次,成立正能量的班級家委會支援班級管理工作,充分整合家校協同育人作用。班主任在家委會的組建上不能心急,要耐心發現和挖掘那些熱情樂觀、能幹大度的家長作為家委會骨幹力量,號召他們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以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愛心的形象感染其他家長和孩子。另外,家委會是家校溝通的有效橋樑,教師應及時在家長和學生之間進行溝通,避免或減輕學生受到不良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和學習障礙。

再次,在小學的四五六高年級階段,可以一改傳統的班長、副班長、學委、課程委員等崗位化的班委管理模式,基於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全納原則,以團隊形式讓人人參與班級管理,讓人人有崗位,人人有團隊,並定時進行成績彙報,展示部門管理情況和成果,這樣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管理自主性。例如可成立文化部、衛生部、體育部、藝術部、宣傳部和生活部等部門,全班選拔各部門部長,由部長招募成員,確定崗位分工並實行崗位輪換制,以幫助學生習得多種技能,豐富崗位體驗。在部門管理過程中,如果學生們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強調對班級建設的奉獻,對同學們的關愛,也就會淡化“當官”的思想,增進服務他人和集體的意識。

最後,班級部門可積極組織與部門特色緊密相關的主題活動,同時與學校活動進行整合對接,一舉多得,以幫助學生融入豐富多彩、寓教於樂的學校氛圍。例如,文化部主題活動——讀書交流會,與讀書月融通,促進書香班級建設;衛生部主題活動——校園護綠行動,與學校志願者活動融通,促進愛心班級建設;體育部主題活動——陽光體育運動,與學校體育節融通,促進健體班級的建設;藝術部主題活動——班級音樂會,與學校藝術節融通,促進娛樂班級的建設;宣傳部主題活動——班級表彰會,與黑板報、宣傳欄、午後廣播等文化建設融通,促進標兵班級的建設;生活部主題活動——班級聯誼會,與學生成長節點活動“十歲成長禮”融通,促進友愛班級的建設。

學生的幸福感:讓教育滿載幸福

2。 打造幸福的班級文化

班級是孩子們學校生活的主要場所,其客觀環境、主觀氛圍、人際關係、集體活動等都決定著孩子們共同相處中的幸福感。

首先,教室是學生學習和活動的主要場所,創造一間整潔舒適、多功能使用的教室有助於學生幸福學習和成長。班主任可透過建立圖書角、植物角、衛生角、少先隊隊角,佈置黑板報、學習園地和走廊書吧等,做到教室乾淨整潔,充滿書香和花香;同時還可將教室的空間詩學和人文氣息發揮到極致,“讓每一面牆壁都說話”“每一個角落都育人”,比如用“天道酬勤”“上善若水”的勤善文化感召學生心靈;用書畫展覽、光榮榜等激勵學生鬥志;用“紅領巾小倉庫”“共享雨傘”“文藝日曆”溫暖學生身心;用師生風采照、學生獎狀廊等豐富班級歷史。總之,讓教室成為溫馨的家、流動的書本,陪伴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其次,教室佈置是班級文化的物質外殼,班級活動及其紀念形式是班級文化的精神內涵。建設幸福班級離不開二者的有機結合。除了春遊、運動會、部門專案等常規活動外,以下幾點策略可供參考:

(1) 開設成長樂園小主播,讓每個孩子都發聲。建立班級微信群,旨在為孩子們開闢一個展示自己的新天地,讓每個孩子都有機會輪流當小主播,朗讀當天學過的課文和自己的作文。實現老師、家長、學生之間的互動和及時的多元評價,給予孩子關注和鼓勵,提高孩子的信心。

(2) 書寫漂流日記,共譜成長之歌。漂流日記是一種在班級學生和班主任之間不斷接力和傳播的記日記方式。它改變了命題作文的形式,既能為孩子減輕寫作負擔,又增加了孩子的寫作興趣,促進孩子之間心與心的交流,為孩子們的幸福增色添彩。漂流日記可在五六年級進行。師生可以約定,小學畢業時,學生課堂內外集體出一本書,老師出一本書,作為畢業紀念。漂流日記和平時的習作就是學生作品

的源頭,而班主任可以堅持寫教育日記或

教育隨筆以結整合書。

(3) 舉辦生日活動,關注生命成長。“生命教育”是當下教育界的熱詞,強調以人為本,給予孩子生命關懷。深圳一個小學班級往往有50多個學生,平均每個星期都有一個孩子生日,班主任可以打造班級特有的生日文化和儀式。班級可一起為小壽星唱生日歌,組織孩子們簽名留言、畫祝福畫、設計生日賀卡、互贈禮品等。

(4) 建立相簿,銘刻班級記憶。相片是人類收藏回憶的直觀載體。班主任可從和學生們相識第一天起在班級群分學期分類別建立多個相簿,記錄孩子們成長足跡以及酸甜苦辣的點點滴滴。透過相簿展示學生在校的優秀作業、優秀作品、學習風采、運動風采、勞動風采、榮譽情況以及師生活動等。在假期則建立幸福春節、快樂暑假、旅途見聞、書香家庭等相簿,實現學生、老師、家長的三方互動。

學生的幸福感:讓教育滿載幸福

3。 打造幸福的課外師生交往

學校是教育發生的主要場所。師生互動往往在學校進行。而伴隨教育的電子化發展,師生的課外交流往往透過網路發生。然而,走進學生家裡去或和學生的課外相處依然有它不可替代的教育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學生不願意把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告訴老師,不願意與老師開誠相見,那麼談論任何教育總歸都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有的。”老師的家訪和師生的課後玩耍正是建立溝通和信賴的秘訣。

首先,家訪是教育制度規定的班主任工作的一項不可忽略的工作。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老師指出,當老師邁進孩子的家門,問題就解決了一半。走進孩子家中,瞭解孩子的成長環境,熟悉孩子的家人,更有利於班主任教育,也會拉近師生間的距離。只要教師以解決問題而非責難學生的寬和心態進行家訪,學生對於老師的此舉往往難以忘懷、心懷感激。另外,家訪並非只為解決問題而去,很多時候,老師看望學生和家長,增進交流,也可以表達對學生的關注和關心,鞏固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和親近,這有助於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其次,歡迎學生來家裡玩或者一起走出去玩也是教育的輔助手段。小學生主動到老師家串門或者一起約玩往往罕見。但如果從一開始就確立師生間的朋友關係,歡迎孩子們的敲門和看望,熱情招待孩子們,發展諸如打球、放風箏、開派對等共同興趣愛好,這就會讓學生慢慢喜歡上課外找老師玩。課外的休閒娛樂,也能讓老師看到孩子們更自然的一面,發現孩子潛藏的秉性、特長和小故事,這有利於增進友誼和因材施教。再者,課外生活的教育資源也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教育契機和寶藏。陶行知有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課外生活可增加學生課堂之外的社會知識和實踐體驗。教師也可適當地帶領部分學生去圖書館看書、去文化館看公益電影和文藝演出、去慈善院進行慰問和表演,還可邀請家長一起參加親子活動、義工活動等等。這是一種不侷限於課堂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過程。

總之,小學教師應在學習、生活、班級活動、課外交往等方面透過合理策略提升師生雙方的幸福感。這必能顯著提高班級的凝聚力和求學鬥志,強化師生的學校歸屬感,增進孩子們的同伴交往和團隊意識,更好地踐行愛和智慧的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