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與劉備,同一個老師,同樣因為兄弟,犯了同樣的錯誤!

公孫瓚與劉備,同一個老師,同樣因為兄弟,犯了同樣的錯誤!

漢昭烈帝劉備

漢昭烈帝劉備其人,想必是家喻戶曉,而公孫瓚是誰呢?鼎鼎大名的馬白將軍。他們是同窗,一同拜在東漢末年經學大家盧植門下,也能說是師兄弟。這對師兄弟,先後崛起於南北,但卻都是因為同樣的原因,犯了同樣的錯誤。

一卷《三國演義》,使得眾人皆知桃園結義,劉備為長,關羽居次,張飛在末。三人寵辱與共,終究是創下了一大片基業。

而彼時劉備得益州,使關羽督荊州事。

《三國志》雲:二十年,孫權以先主已得益州,使使報欲得荊州。

但被劉備拒絕。後關羽攻打曹仁於樊,曹操派于禁支援,反被關羽水淹七軍,一時名動九州,被孫曹引為大患。

(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

關羽先後得罪曹操孫權,最後使得自己迅速的走向了敗亡。

(權已

權已

聽說關羽戰死,江陵亦失,劉備頓時火冒三丈,以為關羽復仇為由,意圖收復失地,所以決意伐吳。而孫吳所派的正是奪取荊州的大都督陸遜

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

公孫瓚與劉備,同一個老師,同樣因為兄弟,犯了同樣的錯誤!

夷陵之戰

劉備多路並進,在山內設伏,並遣吳班率數千人於平地立營,欲以挑戰。但陸遜堅守不出,就這樣一拖就拖了半年多。所謂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蜀軍深入吳地,卻久久沒有功績,上下被拖得士氣漸失,本來是本是水路並進,最後卻舍船就步,連營紮寨。終於被陸遜抓住機會,以火燒連營,使得蜀軍潰不成軍,劉備敗走白帝城。最後只能長嘆:

(劉備率大眾來向西界,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

從劉備所嘆可知,他是看不起初出江湖的後生陸遜的,所以他輸就輸在輕敵冒進,但經此一役,蜀國國力大減。而同樣事情不止是劉備這裡,在他的同門公孫瓚就發生過一次,但劉備卻並未引以為戒。

當年公孫瓚麾下,有一支輕騎兵,號”白馬義從“,其戰鬥力之強,在三國時期屈指可數(劉備帳下趙雲就是白馬義從出身),而當時烏桓更相告說,當避白馬長史。

公孫瓚與劉備,同一個老師,同樣因為兄弟,犯了同樣的錯誤!

白馬義從

當時他與袁術結盟,派他弟弟公孫越帶著千餘騎兵攻打袁紹,公孫越在戰場不幸中流矢而亡。這使得公孫瓚大怒,道:”餘弟死,禍起於紹。“

於是公孫瓚在192年大舉興兵,與袁紹戰於界橋附近。當時公孫瓚有三萬精兵,看到被袁紹派來的麴義只帶著八百先登(死士)。所以並沒有放在心上,結果被埋伏在盾下的八百先登以千張強弩齊射,片刻間敗下陣來。

“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

麴義追到界橋,公孫瓚收軍回戰,結果又是一樣,最後只剩兩千餘人,後退路上遇見袁紹,接著又輸一陣。

這一役,公孫瓚與後來的劉備一樣,也是輸在輕敵,以沒有什麼護甲的輕騎兵直衝裝備有強弩重盾的先登死士,從此以後公孫瓚實力大損,白衣將軍敗多勝少,最後於7年後被袁紹圍困,無奈之下選擇了引火自焚。

所以說公孫瓚與劉備這兩大梟雄,同出一門,同樣為了兄弟,因為同一個原因,落得同一個結果,這也是一種緣分吧。